[心得] 論殺戮 on killing 09 群體效應

看板Warfare作者 (J Fla最高)時間6年前 (2017/09/17 16:45), 6年前編輯推噓6(6010)
留言16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殺人的不是個體, 而是群體. "作戰部隊通常在傷亡率達到50%時會瓦解, 此時的特徵是拒絕殺人的士兵逐漸增加...隨 著同袍與同齡人一個個消亡, 他們殺敵的動力與意志也逐漸蒸發." - Peter Watson, <War on the mind, 1978> 許多研究都顯示, 促使士兵執行那些凡是有理智的人都不會幹的事- 赴死和殺敵- 主要是 靠著對同袍負責的情感. 另一名學者Richard Gabriel指出- 在作戰時, 生死與共的士兵 間的連結比夫妻還要強. 一支部隊傷亡慘重時, 通常也是戰敗的時候, 精銳部隊也不例外 . 這是這些部隊會變成一支集體憂鬱與冷漠的團體. 由於個人和群體的關係緊密, 當群體 瓦解時, 有可能導致個人憂鬱或自殺. 而這也能解釋歷史上那些集體投降的群體之後決定 集體自殺- 像是二戰期間的日軍. 在人際關係非常緊密的群體中, 同儕壓力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 士兵寧願戰死也不願讓同 袍失望. 一位越戰老兵就直接了當地說: "不管受過多少訓練, 第一個念頭就是活下去... 但你就是沒法掉頭就跑, 同儕壓力, 懂嗎?" 而這心理早在拿破崙時期就有大量的描述,古 早時羅馬人也是用同樣的心理機制, 讓士兵能在黃金鷹旗下承受一波又一波的蠻族的衝鋒 . 馬歇爾自己就發現, 將一支殘部強制整編到其他部隊實在沒什麼價值, 但將原本同一單位 的士兵一起放在另一個單位下就比較有用. 如果士兵能身處在自己的群體內, 那他作戰時 願意殺人的機率就大幅提高, 反之就是補充兵一個又一個零散地編入部隊後, 效益都相當 低劣- 最好的例子就是二戰期間的德軍和美軍, 平均來說前者的戰鬥意志遠勝後者, 許多 德軍部隊即使傷亡率達到70%依然能血戰到底, 但美軍超過10%就很可能後撤. 法國人Ardant du Picq總結他的觀察: "四位勇敢的人, 如果都不認識, 就不敢攻擊獅子; 而四個不那麼勇敢的人但彼此熟識, 知道彼此會互相幫助, 就會毅然發動攻擊. 這就是軍 事組織學的精要." 群體間除了責任感外, 還能製造出一種匿名感, 讓士兵更願意殺人. 在一些極端情況下, 還會引發無意義的大殺戮, 像是盧安達大屠殺和最近的羅興亞大屠殺. 動物界都有過類似 的事情- 狼群殺戮的瞪羚數量遠超過牠們需要的數量; 狐狸在暴風雨時大量濫殺海鷗. Be n Shalit指出- 動物世界和人類中這種大量殺戮, 大部分是以群體而非個體的方式進行. 心理學家很早就知道群體的匿名效果, 會製造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像是幫派和部隊的環境能讓成員幹出單獨時絕不會幹的事- 像是拉丁幫派遇到黑人走錯 社區, 就一擁而上把他宰了. 現代警察非常了解這種群體責任和匿名機制, 受訓時就要學習切斷兩者的關係. 例如他們 會在審訊時孤立個體, 讓他們產生自己該負責的想法, 也能減少他們對所屬群體的認同感 . 當然光靠群體效應也無法保證士兵一定能有攻擊行動- 極端點的例子就是把一群和平主義 者或嬉皮湊在一塊, 那他們集體呼麻唱歌的機率遠大於拿起槍桿子去殺敵. 群體要能殺人 , 要有正當性外還要做足教育, 讓個體融入並認同群體才能發揮功效. 馬戰車, 方陣, 火砲和機槍- 軍事史上群體的角色 自古以來的軍事史都能發現這種個體與群體交互影響的過程. 傳統的軍事史家經常不能理 解為何馬戰車(chariot)能稱霸戰場數百年-即使在騎兵興起後依然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這種工具在效益上實在不能稱得上多優秀, 但檢視戰車能創造的心理優勢, 就能理解其中 的奧妙- 它是軍事史上第一種多人操作裝備(之一). 馬戰車的優勢有幾種- 箭手的弓箭能創造出物理距離, 箭手的貴族或上層社會身分創造出 社會距離, 而追擊時攻擊背後能有心理距離, 而最關鍵的是- 戰車至少要兩人才能操作, 一人駕車, 一人射箭或擲矛. 這種分工合作創造出的責任分散和二戰的機槍手開火率100% 是一樣的- 兩者一般情況下都需多人操作. 方陣崛起後, 成為新一種的大型集體操作武器系統. 希臘方陣雖不像後來的羅馬軍團有更 嚴密的領導統御系統, 但一樣能產生集體匿名效果, 而每個士兵彼此的距離如此近, 也能 產生高度的同儕壓力和彼此監視效果. 等到火藥躍上舞台後, 最有效的武器系統其實是多人操作的火砲(成熟化後). 在三十年戰 爭中, 新教軍和皇家軍都先後把輕型野戰砲部署在團級甚至以下的單位, 成了戰場上的大 殺器. 在隨後的拿破崙時期, 在步兵效益低劣的情況下, 砲兵卻往往能製造出戰場上超過 50%的傷亡人數. 在一次大戰中的機槍, 其實也只是延續早期火砲的直射/中距離殺傷功能 . 值得注意的是, 許多遭遇戰中, 還是有士兵並不受群體的影響而放過對手一馬. 但大部分 士兵決定開殺戒或行動時, 群體確實能發揮影響力. 鼎鼎大名的 Andy Murphy 在一戰中 以一人之力對抗德軍一個連, 獲頒榮譽勳章. 當記者問他動機為何, 這位勇士簡潔俐落地 回答:" 因為他們殺的是我朋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7.40.1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05637914.A.5CE.html

09/17 16:56, , 1F
守護與復仇的心態可以壓過對殺人的抗拒感, 大概是這樣.
09/17 16:56, 1F

09/17 16:58, , 2F
這一個系列的文章真不錯 很恐怖 但是很實在
09/17 16:58, 2F

09/17 17:00, , 3F
很多話都講到心理 推薦得很好 晚上打算去買這本書
09/17 17:00, 3F

09/17 17:00, , 4F
感謝R兄
09/17 17:00, 4F
※ 編輯: roy0204758 (36.227.40.116), 09/17/2017 17:08:38

09/17 17:09, , 5F
抄書和隨手翻電子論文而已 感謝這些
09/17 17:09, 5F

09/17 17:09, , 6F
作者吧 他們才是貢獻卓著 哈哈
09/17 17:09, 6F
※ 編輯: roy0204758 (36.227.40.116), 09/17/2017 17:13:35

09/17 17:38, , 7F
先推
09/17 17:38, 7F

09/17 17:44, , 8F
說實在 這本書的論點我只能同意50% 我覺得NKN說的比較接近
09/17 17:44, 8F

09/17 17:44, , 9F
真實
09/17 17:44, 9F

09/17 19:04, , 10F
這牽扯到現代社會對暴力的潛移默化
09/17 19:04, 10F

09/17 19:04, , 11F
但起碼本書提供大量數據和引用文獻
09/17 19:04, 11F

09/17 19:04, , 12F
還是有參考價值
09/17 19:04, 12F

09/17 19:15, , 13F
之後也會討論到其他心理機制的作用
09/17 19:15, 13F

09/17 23:20, , 14F
推!
09/17 23:20, 14F

09/18 01:51, , 15F
這一系列我當兵的時候莒光課都沒教過 唉..
09/18 01:51, 15F
※ 編輯: roy0204758 (219.84.243.110), 09/18/2017 03:20:23

09/18 08:55, , 16F
長知識推
09/18 08:55, 16F
文章代碼(AID): #1PlZOQNE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PlZOQNE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