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我班門弄斧 分析一下第三次長沙

看板Warfare作者 (carsen)時間8年前 (2015/10/11 02:42), 編輯推噓3(30101)
留言10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1/60 (看更多)
小弟認為AlbertSpeer板友您的估計中,想當然耳的部份佔了大多數,出自史料的統計 佐證卻不多。而且日本陸軍的師團編制八年中並非一成不變;同一單位於每次戰役、 戰役中的不同階段,實際參戰兵力也未必相同。 曾參與本次長沙作戰主攻南門的步兵第六十八聯隊第一大隊,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目前 已公開了該大隊從1937年八月底到1941年十月底的四年間,所參與之二十餘場作戰的 戰鬥詳報(列表 - https://goo.gl/Xtaq7C ),可作為討論日軍編制與作戰兵力的 一個具體案例。 於1937年八月底在吳淞作戰時,該大隊轄下加強到五個中隊,達到一千人的作戰兵力, 一個中隊可以超過一百五十名官兵,甚至超過一百八十名;一個小隊擁有六個分隊。 (JACAR Ref.C11111800900) http://i.imgur.com/4uKUaNk.png
http://i.imgur.com/OYn83Wh.png
於1938年八月中在揚子江岸作戰時,該大隊轄下有四個中隊,作戰兵力為八百餘人, 一個中隊大致為近一百五十名官兵;一個小隊仍擁有六個分隊,但分隊人數略有降低。 (JACAR Ref.C11112167800) http://i.imgur.com/ULkkvUj.png
http://i.imgur.com/f5U90d3.png
於1940年十一月底在漢水作戰時,該大隊轄下的四個中隊,其中有三個作戰兵力不到 一百名官兵。原因是每個中隊都分出了一部份兵力擔任守備部隊;並且一個小隊改成 四個分隊,即使分隊人數上升,但投入作戰的兵力反而下降了。 (JACAR Ref.C11112192800、JACAR Ref.C11112192700) http://i.imgur.com/3TuDsgN.png
http://i.imgur.com/mht8PHD.png
於1941年八月底在長沙作戰時,該大隊轄下加強為六個中隊,以及更多的配屬部隊, 作戰兵力達到一千三百名官兵,但一個中隊大多為一百名官兵。各中隊都是兩小隊、 每小隊四分隊的編制(除了第二中隊,另編有第三小隊組成平靖關警備隊)。 (JACAR Ref.C13070583600、JACAR Ref.C13070583300) http://i.imgur.com/9HfarQi.png
http://i.imgur.com/edFlJKp.png
從上述第六十八聯隊第一大隊幾次不同的作戰編制表可得知,每個大隊到底投入多少 作戰兵力,無法用整齊畫一的固定數字來估計。大隊的作戰兵力中,步兵中隊佔多少, 配屬部隊又有多少,也都可能因作戰任務而有所不同。這不是能用「缺員率約50%」、 「應該是處於接近滿員」籠統形容,就直接作為估計大隊兵力、師團兵力的數字基礎。 而從第四十師團步兵第二百三十六聯隊第一大隊於1941年九月中,在長沙作戰的戰鬥 詳報,也可看到該大隊起初投入作戰兵力為六百餘名官兵,於戰役中各次戰鬥,隨著 加入配屬工兵,或是抽調配屬砲兵,使得作戰兵力也有不同變化。 (JACAR Ref.C13070199800) http://i.imgur.com/xPusXEC.png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著的《長沙作戰》有兩種中譯本,我國國防部史政編 輯局的譯本後面,附有本次長沙作戰的戰役過程圖可供參照。戰史研在《長沙作戰》 分析檢討日軍失敗原因,主要為作戰計畫臨陣倉促改變,因而造成了作戰準備不足, 導致陷入國軍事先預備的陷阱重圍。 原先日軍是為了策應香港作戰,由第十一軍發起牽制進攻,目標原是攻擊汨水一帶的 國軍部隊,但待十二月底戰役發起時,香港的英軍已經投降。第十一軍主帥阿南惟幾 在日軍包圍圈尚未完成、汨水一帶國軍仍未被消滅的情況下,於十二月二十九日發布 作戰命令,改以長沙為攻擊目標。於二十六日展開攻勢的第一線日軍部隊未待補給, 即朝向長沙孤軍深入,後勤則遭遇洪水、丘陵水田等道路不繼的情況而脫節。 當第三師團全速推進到長沙城東南側,於元旦發起攻擊時;第六師團尚在十公里外的 朗梨市收攏集結,同時防衛後路;第四十師團方到達五十公里外的金井,其側翼即將 陷入國軍襲擊。此時各師團手頭上的作戰物資仍為戰役開始時所配發的糧食與彈藥, 率先攻擊長沙的第三師團到第二天就缺乏彈藥;第四十師團亦缺乏補給,國軍又堅壁 清野,日軍抄掠所獲甚微。 國軍除了在長沙提前構築防禦工事,在湘江對岸也準備了火砲,又以部隊反擊瀏陽河 渡河點。第三師團起初兩天傷亡很大,第六十八聯隊於戰後檢討提出,在攻擊行動中 只要有20%傷亡即難以繼續作戰,因為受傷人員需要更多官兵搬動護送,一百人的中隊 在現實中約有二十人受傷之時,攻勢就難以持續(JACAR Ref.C13070571200);同時, 軍官傷亡會大幅影響指揮,馱馬傷亡則會影響步兵伴隨火砲搬運。 而第六師團於一月三日也投入第十三聯隊(缺第三大隊,即留守東山的鷹林大隊)、 第二十三聯隊攻擊長沙北側,未獲大幅進展。日軍軍部在同日晚間即下達撤退命令, 第三師團拖延到一月四日晚間開始撤退。國軍陸續從沿路與兩側進行追擊包夾,日軍 彈盡援絕且戰且走,許多部隊陷入混戰。AlbertSpeer板友舉的第十三聯隊燒毀文件 之事,並非由於該部隊「接近傷亡殆盡」,而是聯隊本部於此等情況下撤退行進時, 馱馬遭國軍突擊投擲手榴彈受驚嚇混亂,通信班因此準備燒毀文件。鷹林宇一少佐所 指揮的第三大隊在撤退過程中頻繁擔任開路、掩護、斷後等任務,也因此傷亡很大。 單單以某某部隊的傷亡統計數字、戰況如何危急的各種描述,未必能完全等同於其他 中隊、整個大隊、全部師團的情況。有些部隊擔任前鋒,有些部隊擔任後衛,面對的 戰況未必相同;有些部隊進攻比較急燥,有些部隊比較穩健,傷亡情況也可能不一。 而主官陣亡、支隊覆滅、輜重潰散等等戰情敘述,雖然可以用來形容戰況極其不利, 但實際損失如何,還是需要找到史料,才能掌握較為確切的數字來作為討論依據。 步兵第六十八聯隊第一大隊於1940年五月宜昌作戰的第二階段中,參戰的九百零六名 官兵,統計共有十九名官兵傷亡,傷亡率為百分之二。四名陣亡者中僅有一名軍官-- 該大隊服役二十二年的大隊長石橋架吉中佐,於五月二十七日隨前衛攻擊李家大山時, 成為該階段戰鬥中唯一的陣亡軍官(參考戰後檢討 JACAR Ref.C11112188400,可能 是被國軍放冷槍狙擊)。 (JACAR Ref.C11112188600) http://i.imgur.com/OEJ0bry.p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3.180.9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44502576.A.071.html

10/11 03:35, , 1F
你講的軍事術語叫編現比,日軍基層編制二戰中變動不大
10/11 03:35, 1F

10/11 03:37, , 2F
步兵大隊滿編該有的人數約1100人,這1100人包含4個中隊
10/11 03:37, 2F

10/11 03:38, , 3F
與3-4個步兵炮中隊+隊本部,尤其是前線單位編現比除非
10/11 03:38, 3F

10/11 03:39, , 4F
有當事人回憶(如萬家領),不然很難掌握
10/11 03:39, 4F

10/11 09:33, , 5F
日本軍一級的傷亡報告時常造假 基層單位上繳的報告
10/11 09:33, 5F

10/11 09:33, , 6F
反而可信度遠勝軍一級高層單位的數字
10/11 09:33, 6F

10/11 09:48, , 7F
例如日軍聯隊史的傷亡數字 常常與軍一級戰報數字相差
10/11 09:48, 7F

10/11 09:48, , 8F
十萬八千里
10/11 09:48, 8F

10/25 23:38, , 9F
對了 軍史家滕晰雲先生在鐵血崑崙關一書寫到 日軍編
10/25 23:38, 9F

10/25 23:39, , 10F
相關資料時 也時常有以某段時間數據以此掩飾的狀況
10/25 23:39, 10F

10/29 08:52, , 11F
而且236聯隊第一大隊的數字有避重就輕之嫌
10/29 08:52, 11F

10/29 08:53, , 12F
該大隊曾在渡河時被國軍一個師伏擊 混亂損失不小
10/29 08:53, 12F

10/29 08:54, , 13F
接著該大隊與第二大隊聯手攻擊該師陣地 互有傷亡
10/29 08:54, 13F

10/29 08:55, , 14F
甚至該聯隊本部一度被威脅 該圖表顯示得只能說是反
10/29 08:55, 14F

10/29 08:56, , 15F
映9.13之後的死傷 236聯隊大雲山戰鬥後就沒打啥硬仗
10/29 08:56, 15F

10/29 08:56, , 16F
9.13後傷亡寥寥無幾很正常
10/29 08:56, 16F

10/29 08:58, , 17F
故自然9.13後236聯隊第一大隊官兵就六百多人 因為被
10/29 08:58, 17F

10/29 08:59, , 18F
新10師重擊過 所以自然不滿員 且上述其他圖表都是
10/29 08:59, 18F

10/29 09:00, , 19F
在統計前就經歷過戰鬥傷病減員 沒滿員很正常
10/29 09:00, 19F

10/29 19:19, , 20F
打大雲山的是第六師團第十三、四十五聯隊,第四十師團
10/29 19:19, 20F

10/29 19:19, , 21F
前鋒支隊為第二三四、二三五聯隊,跟進的第二三六聯隊
10/29 19:19, 21F

10/29 19:19, , 22F
則是於十三日與國軍交戰,您提及的渡河戰鬥,在該聯隊
10/29 19:19, 22F

10/29 19:19, , 23F
第一大隊戰鬥詳報中,為首篇白羊河、胡野溪附近之戰鬥。
10/29 19:19, 23F

10/30 13:04, , 24F
對 該聯隊參加大雲山戰鬥後就沒打啥硬仗了
10/30 13:04, 24F

10/30 13:05, , 25F
第一大隊統計表只能說反映9.13後的數字 9.13當天
10/30 13:05, 25F

10/30 13:06, , 26F
該大隊與第二大隊曾與新10師惡鬥過 部隊曾陷於混亂
10/30 13:06, 26F

10/30 13:08, , 27F
激戰近一日後新10師才後撤 要知道日軍兩個大隊進攻
10/30 13:08, 27F

10/30 13:08, , 28F
國軍一個師往往可以順利取勝 激戰近日新10師才退
10/30 13:08, 28F

10/30 13:11, , 29F
激戰近日才受傷三人?明顯不合邏輯
10/30 13:11, 29F

10/30 13:12, , 30F
況且40D參與第二次長沙前已經一年多沒打過大型會戰
10/30 13:12, 30F

10/30 13:13, , 31F
沒理由一年多內沒補滿人員 且40D是在棗宜會戰後期
10/30 13:13, 31F

10/30 13:14, , 32F
參戰 傷亡率絕不可能大到一年內難以回復
10/30 13:14, 32F

10/30 13:31, , 33F
日軍戰報用特定不對或時間的死傷避重就輕不只一次
10/30 13:31, 33F

10/30 13:53, , 34F
"部隊"二字打錯
10/30 13:53, 34F

10/31 01:14, , 35F
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中收錄的幾份長沙作戰戰鬥詳報中,
10/31 01:14, 35F

10/31 01:14, , 36F
步兵第六聯隊第三大隊起初參戰官兵為609人,傷亡128人
10/31 01:14, 36F

10/31 01:15, , 37F
10/31 01:15, 37F

10/31 01:15, , 38F
步兵第六十一聯隊於九月中開始投入戰鬥,轄下三個大隊
10/31 01:15, 38F

10/31 01:15, , 39F
的官兵分別為594 / 584 / 593人
10/31 01:15, 39F
還有 25 則推文
10/31 09:09, , 65F
但日軍兵力可能只有6萬 明顯過分膨脹戰果
10/31 09:09, 65F

10/31 09:10, , 66F
43年底常德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及火力與國軍57D惡鬥
10/31 09:10, 66F

10/31 09:11, , 67F
多日 日軍以"淒絕" "淞滬戰後少有的硬仗""很少碰到
10/31 09:11, 67F

10/31 09:12, , 68F
戰鬥意志如此頑強的敵軍" "常德從地球上消失"形容
10/31 09:12, 68F

10/31 09:13, , 69F
戰況 日軍老兵回憶常德攻防戰後各單位傷亡缺員極重
10/31 09:13, 69F

10/31 09:13, , 70F
日軍統計表卻表示僅戰死72人 戰傷148人 請問您會相
10/31 09:13, 70F

10/31 09:14, , 71F
信十多日用"淒絕"這樣詞彙形容的戰鬥會僅傷亡220人?
10/31 09:14, 71F

10/31 16:49, , 72F
記錯 683人只是三木部隊的數字 然而這只是部分時段
10/31 16:49, 72F

10/31 16:51, , 73F
的傷亡 因為其田村中隊一次全數戰死僅一人生還
10/31 16:51, 73F

10/31 16:57, , 74F
瀨長小隊也無人生還 這與戰報不符
10/31 16:57, 74F

11/01 01:59, , 75F
而且 要是日軍多個大隊都距離滿員有很大的距離 根本
11/01 01:59, 75F

11/01 02:00, , 76F
無法發動攻勢! 一個滿員日軍步兵大隊(兵力1100人)
11/01 02:00, 76F

11/01 02:01, , 77F
的戰力相當於一個國軍師級單位的戰鬥兵(3000~4000人
11/01 02:01, 77F

11/01 02:02, , 78F
要是日軍在多個大隊缺編嚴重下發動攻勢 極易被各個
11/01 02:02, 78F

11/01 02:03, , 79F
擊破
11/01 02:03, 79F

11/02 16:04, , 80F
很明顯 上述幾個關於二次長沙的圖表 根本只是特定
11/02 16:04, 80F

11/02 16:04, , 81F
時間的部隊人數與死傷 而非反映整個戰情
11/02 16:04, 81F

11/02 16:06, , 82F
例如68聯隊第一大隊數字恐怕只是會戰初期數字
11/02 16:06, 82F

11/02 16:07, , 83F
236聯隊第一大隊的數字則是大雲山激戰後的數字
11/02 16:07, 83F

11/02 16:07, , 84F
受傷3人很可能是戰鬥末期戰場清掃的零星死傷
11/02 16:07, 84F

11/02 16:08, , 85F
第6聯隊第一大隊與第61聯隊的三個大隊的數字則很可
11/02 16:08, 85F

11/02 16:09, , 86F
能事後撤階段的數字 日軍以此避重就輕以偏概全
11/02 16:09, 86F

11/02 16:37, , 87F
還有38年8月參戰前 3D已經打過徐州會戰等戰役
11/02 16:37, 87F

11/02 16:39, , 88F
沒滿編很正常 3D參與棗宜會戰第二階段前就已打過
11/02 16:39, 88F

11/02 16:40, , 89F
半個多月的仗 自然無法滿編
11/02 16:40, 89F

11/02 16:41, , 90F
漢水作戰距離棗宜會戰結束約五個月 推斷68聯隊第一
11/02 16:41, 90F

11/02 16:42, , 91F
大隊還沒有接受補充人員 該作戰並無激戰 故該大隊
11/02 16:42, 91F

11/02 16:42, , 92F
傷亡很合理(傷亡率約10%)
11/02 16:42, 92F

11/02 16:44, , 93F
12月初到9月之間應該所有缺編人員裝備皆補足 並特別
11/02 16:44, 93F

11/02 16:44, , 94F
加強
11/02 16:44, 94F

12/08 08:38, , 95F
且照二次長沙的資料表 戰後第一大隊還有兵力707人
12/08 08:38, 95F

12/08 08:39, , 96F
三次長沙該大隊兵力540多人 明顯差約近160人
12/08 08:39, 96F

12/08 08:39, , 97F
您提供的資料大部分是真的 少部分明顯是假的 二次長
12/08 08:39, 97F

12/08 08:40, , 98F
沙的那些統計表明顯就是
12/08 08:40, 98F

12/08 08:41, , 99F
不然不可能差額那麼大(兵力表顯示該大隊應全體出動
12/08 08:41, 99F

12/12 16:55, , 100F
而且第三次長沙 該大隊應該沒留置留守兵力 所以差快
12/12 16:55, 100F

12/12 16:56, , 101F
兩百人 明顯是假資料 至於棗宜會戰上 該大隊應該是
12/12 16:56, 101F

12/12 16:56, , 102F
負責掩護任務 另一中隊與多個班排級單位被配置其他
12/12 16:56, 102F

12/12 16:57, , 103F
擔任主攻的大隊很正常 與之前的人數表相較 該大隊
12/12 16:57, 103F

12/12 16:58, , 104F
在棗宜會戰前絕對接受過整補
12/12 16:58, 104F
文章代碼(AID): #1M6Lmm1n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1 之 60 篇):
文章代碼(AID): #1M6Lmm1n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