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鑄幣權與涼州棄保論、黃巾之亂搶先看

看板Warfare作者 (望斷天涯)時間9年前 (2015/08/01 23:4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個人對東漢的貨幣政策及貿易政策了解甚少,重翻了《劍橋中國秦漢史》中東漢 的經濟和社會史部分,勾起了以前讀東漢經濟的記憶,那就是各家學者的說法多 有不一,根源於東漢史料的不清晰和不明確(因《後漢書》沒有食貨志),算是史料 交代不清的結果。譬如王仲犖認為從東漢的黃金使用大幅減少來看,東漢的商品 貿易比西漢大幅萎縮,自然經濟隨著社會危機加深而擴大,最終於黃巾亂後的漢末 占主導地位;余英時則提出幾乎相反的意見和結論,認為東漢對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 ,對商業發展有利,而《劍橋中國秦漢史》較偏向這一論點,認為銅錢的貨幣使用 深入下層百姓。(我個人沒那麼贊同) 我個人推崇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所以宮崎市定認為東漢逐漸進入黃金流出(流到西亞、 歐洲)的"不景氣時代"的論點,我頗能贊同,這種說法似乎也對應許倬雲在《萬古江河》 強調,西漢中期因為漢武帝大力打擊城市作坊生產的工商業,使得多數中等規模以上 的城市工商企業破產,再加上西漢後期代田法等精耕細作制的推行,鄉村的農舍手工業 因運而生並填補了市場的需求(城市工業衰落、農舍工業取代而大肆流行)。加上聽說 學者鶴間和幸的考證,就指出東漢民間貿易的"小節點"(接近草市那樣的交易據點)大量 消失,因為豪族吞併或吸納了鄰近大範圍的小農成為依附民,讓依附民在其指導與分配 下互相交換其所需,如此內部就不需要以銅錢為媒介來交易,西漢原來存在的大量交易 據點因此消失。 以上所述是個人讀書上課的心得,結論是認為東漢的對外貿易與互市並未給國家帶來 足夠的財政利益,讓東漢因此決心去保存涼州等邊地。asdf95板友舉例漢末幽州的劉虞 ,以及曹魏的涼州刺史徐邈(228-240在任),兩人都在發展經濟政策同時開互市之利, 以此證明對外貿易的利益可提供財政支持,非如我以前文章所說的那樣無利可圖。 我對東漢的貨幣與經濟可能沒有asdf95板友那麼熟悉,了解各種學界新論點,但我認為 從劉虞和徐邈的例子反推東漢的外貿之利,很難是充分的論據。我個人從學界對中古 社會經濟史的論點或原理去看劉虞、徐邈,我認為劉虞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掌握了大量 流民的人力,因為從東漢到隋唐前期的通則是──有人斯有財(而非"有土斯有財"), 因為流民是他可以直接掌控的人力,因此如果劉虞以自己的德行權威來招誘豪族、 強胡,再用流民組成的兵力來打擊不服從的豪族、強胡,我覺得是很可以想像的恩威 並施手段(至少公孫瓚在前期幫他打掉許多強胡),所以史書記載劉虞"勸督農植"、"開 上谷胡巿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只是說明劉虞替流民進行農工商業的必要性發展 ,開胡市到底是胡漢雙方互利的買賣,還是劉虞脅迫歸屬的胡族只能向他的流民集團 購買手工商品(獨占市場),而不准許胡族向其他豪族購買手工品,我覺得都是史料沒 說清楚的東西,至少不能認為說,以前的幽州刺史就有劉虞這樣的外貿利益。 再說徐邈的狀況,同樣可以用劉虞可能的流民軍力來類比,是徐邈有涼州魏軍(由雍涼 都督管控)的強力支援,在當時"經常性戒嚴令"的軍政府狀態下(宮崎市定語),他必然 是靠軍隊"上脩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穀",然後才"廣開水田,募貧民佃之"。等到州 政府所在的主城市有盈餘的糧食之後,才"支度州界軍用之餘",也就是這時雍涼都督 大概才不用將長安三輔的稅糧,轉輸供應涼州的魏軍。那麼此前長安等地的糧食從何 而來,因為曹操父子已將長安打造成大兵站之一,屯駐數萬或十萬以上的士家(世兵制) ,據唐長孺考論,士家平時為國家耕田聚糧,這是糧源之一;糧源之二是曹操訂立的 屯田制(主要指民屯),也就是將各地招集的流民就地耕種並借與種子或耕牛,官府抽 一半以上收穫,這些耕地的流民其實就是曹魏的直屬人力(代稱"奴力"),而長安的"奴 力"來源有不少大概來自漢中,乃是曹操"拔漢中民實長安三輔"的結果。 總而言之,我還是認為東漢、三國是"有人斯有財",這跟我之前論涼州以人口買賣 為生利要道的論點,前後呼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5.98.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38443791.A.2E7.html

08/03 07:26, , 1F
08/03 07:26, 1F
文章代碼(AID): #1LlEaFBd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LlEaFBd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