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為什麼宋朝以後國都都愛放在北京?

看板Warfare作者 (calebjael)時間11年前 (2013/02/17 22:58), 編輯推噓1(103)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10 (看更多)
※ 引述《tFDA (tFDA)》之銘言: : 18世紀以前的人民,都是典型的農業社會,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 要成為一個首都,主要就是要能養活大量的人口,所以典型的首都 : 往往都是坐落在豐富的糧食產區 : 那為什麼漸漸地首都要搬遷呢?好好的首都不用,為何要另闢他處 : 原因就在於土壤不適合耕種,糧食不足以供應人民所需,因此要遷都 : 何謂土壤鹽化?土壤鹽化就是當稻作要灌溉的時候,過多的水會往裡土 : 甚至更深的土壤灌入,此時底層的鹽巴便會溶解出來,漸漸地堆積在 : 表土,隨著水分蒸散,水去了,鹽巴卻留下來,漸漸堆積,導致沒有作物 : 可以在上面耕種,失去了植被的土地,慢慢也因為風化作用而沙漠化 : 這是完全不可逆的,直到現在科技才能減緩此一現象的發生 : 但古人當然是不懂這種原理,所以當長安,洛陽等地,慢慢土壤鹽化 : 理所當然就要遷都,後來人解決的辦法就是選在交通發達的地方, : 運糧方便的地方,以減輕這種糧食不足的現象 : 古代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兩河流域,很多古城的毀壞,都是因為這樣 影響古代農業的原因中﹐土地鹽化的影響其實並不高。 以今天中國大陸的鹽鹼化土地分布來看﹐中國大陸主要的鹽鹼地是分布在三個地方﹐ 即從北京以南到黃河北岸的華北平原、寧夏一帶河套地區的黃河北岸、 新疆塔裡木河流域。 西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土地鹽鹼化的比例約1%左右﹐洛陽附近更是低於1%。 (河套、內蒙古一帶的黃河北岸是大於20%﹐所以沙漠化威脅) 事實上﹐在古代更多的是考慮土地的地力不夠﹐故而古代以色列人在舊約聖經中 有說耕地耕六年後﹐第七年就要放任不耕作。而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 歐洲也流行輪耕制。 而到了後來﹐隨著施肥技術的提高﹐才慢慢變成年年耕種不休養地力﹐ 但也因此使得土地中肥料鹽分增多﹐鹽鹼化的情況變得嚴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88.51.103

02/18 11:16, , 1F
大大~~可以問你河套跟內蒙古為什麼會大於20%啊?
02/18 11:16, 1F

02/18 11:16, , 2F
這是沙漠化的主因,難道都沒人去解決這問題嗎?@_@
02/18 11:16, 2F
黃河含鹽量本來就比較高﹐河套一帶的河水含鹽量在枯水期可以達到東南沿海一帶的 十幾倍。 而寧夏、河套一帶降水不多﹐農業卻開拓很多﹐導致該地幾乎都是引黃灌溉﹐ 大量鹽分特別是對農作物不是很好的硫酸鹽在田地中堆積。 自清中期以來﹐由於人口壓力和對農業的強調﹐對寧夏河套地區的開荒種植勢頭很大﹐ 雖然在清中期到中共建政初期成效不錯﹐"黃河百害﹐唯利一套"、"塞上江南"等等﹐ 但所引起的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壞的後果﹐就變成今天之惡了。 現在中共雖然在該地大力推廣植林﹐但一來年輕人多數都離家到東南沿海打工﹐ 二來傳統觀念認為植樹會跟農作物搶土地養分和水資源﹐ 或者說﹐主要就是當地植樹的利益遠低於出外打工跟農田種植﹐ 因此植林推廣的效果並不算很好。 ※ 編輯: calebjael 來自: 123.89.6.237 (02/18 19:27)

02/18 19:54, , 3F
冏~~河水含鹽量高就難搞了~~種樹可以降地土地含鹽量?
02/18 19:54, 3F

02/20 18:37, , 4F
不然來種紅樹林,水筆仔好了 是說這樣能維持地表植披嗎?
02/20 18:37, 4F
文章代碼(AID): #1H8E_wDK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10 篇):
文章代碼(AID): #1H8E_wDK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