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中途島VT-8隊員的紀錄片

看板Warfare作者 (艦橋防空指揮所)時間16年前 (2008/03/22 20:50), 編輯推噓7(703)
留言10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roxinnccu (觸身球專家)》之銘言: : ※ 引述《woodsy (扛著鋒砲炸北京(B))》之銘言: : : 不管看電影 記錄片還是文字 : : 戰爭中 一個中隊被殲滅 並沒有任何的感受 : 這人都算死的少的了,才29個 : 海軍艦艇如果完蛋的,尤其是日本軍艦,那個真的叫做成建制葛屁 : 我記得大和號1945年菊水作戰時帶出去2630+個人,這是在讀者文摘那篇文上面看到的 : 後來看到有一說是超過三千人,因為有很多臨時帶上去操作那些25mm連裝防空機砲的 : 美軍一輪戰鬥機掃射過去,艦面甲板上掛掉的日軍防砲士兵可能就超過29個 : 然後.....最後只有263人活著離開爆炸的大和號 : 阿不就好在那邊海域大概沒有鯊魚,要不印第安那波里斯號跟朱諾號的把戲就上演了 : 美國人嘛~死了一家姓朱利文的兄弟就舉世皆知了 : 日本人我看也死了不少山田小林......兄弟檔 : 瓜島鐵底海峽也不知葬送了多少美日海軍官兵 特別是驅逐艦的人員損失, 日本沉掉的驅逐艦裡頭, 接近半數都是全員死亡無人生還的. 日本的大型船艦其實也有不少接近全員陣亡的case, 例如輕空母千代田, 西村艦隊的兩艘戰艦, 重巡筑摩(生還者1人)等等-- 特別是一些在海上被潛艇摸掉消息斷絕的情形, 通常就很難期待有人生還了. (搭救生艇漂流最多大概也只能撐到一個月) : 跟瓜島周邊海域比起來,躺在亞利桑納號殘骸裡的兩千多條人命頓時又變少了 亞利桑那的死者應該是1177人-- 1930年代以前建造的戰艦, 即使在戰爭後期經過大幅強化武裝與增員, 也很少出現定員人數超過兩千人的情形. (長門末期的人數應該在1650人左右) 1930年代以後的船艦也要看噸位與屬性, Scharnhorst最後的乘員人數即使加上司令部人員後, 還是只有1968人. (北角海戰的data, 生還人員36人, 其中軍官51名全部死亡) : 要不是瓜島那邊鯊魚多,可能又會變成潛水看沈船的勝地 : 打仗就是這樣,燒錢燒人 : 保路斯六軍團十幾萬人投降後能回到故鄉的不到千人 : 74軍對日抗戰好響的名號,背後就是類似余程萬在常德那種一個師打到剩數百人的戰役 : 金凱瑞演過一部不是很出名的電影,中譯叫做『忘了我是誰』 : 裡面提到的那個小鎮,東邊死兩個兒子,西邊死一個丈夫 : 這,就是美國人二戰勝利背後的殘酷事實 : : 甚至只是將戰爭的死亡數字加個零頭而已 : : 但是看到這些人的影片 : : 確有種心酸酸的感覺 : : 到底怎樣看待這種東西才是正確的?? -- "提奧! 我的彈藥用完了, 我要用撞的解決這一架! 英靈殿再會了!" --1945/4在柏林上空, 德國空軍擊落敵機208架的飛行員Heinrich Ehrler少校, 駕駛Me-262噴射戰鬥機迎擊盟軍轟炸機, 決心與敵機同歸於盡時對僚機飛行員, 也是老友的Theodor Weissenberger少校(擊墜紀錄同為208架)留下的遺言. 次日Ehrler的遺體與飛機殘骸被發現, Weissenberger在戰後的1950年死於賽車意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0.174.153

03/23 00:24, , 1F
所以軍種中海軍風險似乎最高,當上將軍還是跟水手
03/23 00:24, 1F

03/23 00:25, , 2F
搭同一艘船沈入海底
03/23 00:25, 2F

03/23 01:06, , 3F
只要戰爭實際發生,哪個軍種都一樣吧
03/23 01:06, 3F

03/23 01:34, , 4F
海上的麻煩在於無處可以逃兵...
03/23 01:34, 4F

03/23 02:55, , 5F
空中更慘 直接爆炸就算了 沒爆的死前還要飽受驚嚇
03/23 02:55, 5F

03/23 11:25, , 6F
樓上的同學,等摔死好像不會超過幾分鐘,船翻覆等淹死會等
03/23 11:25, 6F

03/23 11:25, , 7F
等多久呢?
03/23 11:25, 7F

03/23 11:29, , 8F
Discovery還是NGC有播印地安納波里斯號倖存者漂流海上的故事
03/23 11:29, 8F

03/23 11:31, , 9F
那種在海面上口渴又不能喝海水,四周有鯊魚環繞的情況真恐怖
03/23 11:31, 9F

03/23 23:34, , 10F
我的意思是其他軍種將軍大概就在後方了,海軍卻要御駕親征
03/23 23:34, 10F
文章代碼(AID): #17vG2iT8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7vG2iT8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