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佛教哲學與西洋哲學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 )時間11年前 (2013/02/09 18:0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1. 存在精神動力學 要談存在心理治療,可以從一個問題開始下手:存在心理治療跟傳統的佛洛依德精 神動力學有什麼不同? 動力(dynamic)這個用語在精神衛生領域中,牽涉到「力量」的概念。而佛洛依德 的貢獻為:他提出了心智功能的動力模式。這個模式假定了人內心當中有著不同力 量互相的產生衝突,「不論是適調的或有精神病理的思想、情緒和行為,都是這些 衝突力量產生的結果。此外,這些力量存在不同的覺察層面,有些甚至完全在潛意 識裡面。」(P.34) 簡單來說,人外部的行為,會因為受到心理動因的互相拉扯而產生不同的呈現。再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存在心理治療與佛洛伊德精神動力學的不同是什麼?答案在於 內在焦慮產生的原因有所不同。 (1) 佛洛伊德精神動力學: 佛洛伊德認為,兒童是由天生的本能力量所控制,透過性心理發展而逐漸 展現出來。內在衝突則來自於自我(ego)的本能相對於原始慾望的本能: 「本能與環境的要求相抵觸,之後則與內化環境(超我)相抵觸;兒童需 要在立即滿足的內在催促與要求延遲滿足的現實原則間取得平衡。」(P.35) (2) 新佛洛伊德精神動力學: 這一派對個體的衝突提出另一個觀點:兒童不受本能控制,也沒有被預先 設定好程式,他們除了完全的中性本質(如活動力)以外,完全受到文化 和人際環境塑造而成。 衝突的來源:兒童與生俱來擁有龐大能量、好奇、天真的成長潛力,並渴 望完全擁有所愛的成人。這些特質不見得符合周遭重要成人的要求。 (3) 存在精神動力學: 由存在的立場來看,它強調不同的基本衝突來自於我們對於邊界處境 (boundary situation)的察覺。所謂的邊界處境,是指我們突然察覺到有 關於存在的既定事實,也是生命中最底層的基點時,會面臨到的某些急迫經 驗。而對深處結構(越過那些生活中讓我們分心的經驗世界,查覺到某些關 於存在的基本問題)的深思,亞隆稱作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s)。 生命中的終極關懷,在書中分為四個部分: i.死亡:最容易瞭解的終極關懷,造成衝突的核心來自於瞭解死亡 的不可避免,以及想要延續生命的願望。 ii.自由:從存在的角度來看,自由意外著缺乏外在的結構,個體要 為自己擔負起完全的責任。在這種感覺下,自由的無所依據,以及 我們對外在結構的渴望,兩者之間造成衝突。 iii.孤獨:這裡的孤獨指的是我們「脫離世界與造物的孤獨」,每個 人孤單的進入存在,也終將孤獨的離開世界。衝突則來自於我們瞭解 自己的全然孤獨,但是卻又渴望接觸、渴望成為更大整體的一部份。 iv.無意義:如果我們終將一死,那生命有什麼意義?而人自己創造 的意義,是否堅實得足以承擔我們的一生?這個議題的根本衝突,來 自於我們這種尋求意義的生物,被丟進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宇宙。 進而整理一下,傳統的根本焦慮產生公式為: 驅力 → 焦慮 → 防衛機轉(防衛機轉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論焦慮的來源為何 ,我就是為了保護個體而廣泛地對抗它;另一種則是有目的性的特定對應。) 而存在心理動力學則改成: 終極關懷 → 焦慮 → 防衛機轉 2. 存在動力學對深入的定義: 佛洛伊德與新佛洛伊德動力學認為,探索意味著挖掘。個體的衝突來自於最底層、最早 期的心理殘渣。而「主要」(primary)則是根據年代來判定。因此,焦慮的根本來源 是最初的不幸:分離與閹割。 存在動力學則不從個人歷史來看。它認為沒有足以令人信服的原因將所謂的「根本」與 「最初」兩者作連結。相反地,這個動力學的治療方式不是探索個體的個人歷史,而是 排開日常的事物,深思一個人的存在處境,思考與時間無關的事,思考立足點與自己的 關係。 存在動力學不是思考人怎麼變成現在的樣子,而是思考自己到底處在什麼情況下。 3.恐懼與焦慮: 從齊克果的定義來看:焦慮「是害怕什麼東西都沒有,而恐懼則是對某個東西的害怕。」 焦慮無法被定位,所以我們要怎麼克服焦慮?是把焦慮轉成某種東西。 死亡焦慮的臨床表現:小孩在很小的時候(甚至可能是嬰兒時期)就發展出死亡焦慮, 而為了避開這種焦慮,小孩會以否認為基礎,經過好幾個階段,發展出複雜的心智運作 ,而把死亡焦慮壓下來。發展的過程如下: ┌ 獨特性: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我除外。這些規則可以適用在別人身上,但 │ 不包括我。人在內心深處相信自己不會受傷、不會毀滅。 死亡焦慮┤ │ └ 終極拯救者:與獨特性相伴而行。在小孩認知發展初期,父母像是朦朧的 影子,是強而有力的行動者,是永遠的奴僕。小孩在探險過 度時,會一次又一次被父母巨大的雙翼拯救。 (最早因否認而產生的基礎防衛機轉) 4. 成年發展出的次級防衛機轉: 延續基礎防衛機轉的兩點,成人會發展出更進一步的次級防衛機轉: ┌ 不由自主的英雄氣概(compulsive heroism) │ ├ 工作狂(the workaholic) │ 獨特性 ┼ 自戀(narcissism) │ ├ 攻擊與控制(aggression and control) │ └ 獨特性的防為:顫抖與焦慮,此為逃避式的個人英雄主義。 終極拯救者:「整體來講,終極拯救者的防衛不如個人獨特性的信念有效。不只是因為 前者較容易破滅,也因為他的本質就會使人受到侷限。」(P.193)。伴隨終極拯救者 信念崩潰而來的精神疾病,有憂鬱、受虐狂、拯救性防衛(藉相信終極拯救者來逃避死 亡恐懼)。 後記:關於另外三個面向的終極關懷,我自己的理解是仍不出死亡焦慮的範疇,故未附 上。此外,一篇文要說完存在心理治療實在有困難,我只能節要打上。真想瞭解存在 心理治療,還是推薦去讀原本,或者其他一些與存在主義相關的書籍。 -- 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切不 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 我們唯一該探詢的,是我們的內心,那也是了悟自己唯一的進路。 外在的相貌不可能幫助你看見你自己。 對於外相,我們唯一需作的,是對他們恭敬的笑一笑,然後放開。 --《血脈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144.134 ※ 編輯: Imbufo 來自: 118.166.144.134 (02/09 18:05)
文章代碼(AID): #1H5Xysn4 (W-Philoso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H5Xysn4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