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佛教哲學與西洋哲學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 )時間11年前 (2013/02/03 13:44),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7 (看更多)
※ 引述《flamerecca (werewolf)》之銘言: : 以我目前所知道的西洋哲學 : 似乎都只有把人分成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 : 對於心理層面還有再細分下去嗎? 歐文亞隆有針對心理層面問題的起因做過探討,這部分的論述主要記載於《存在心理 治療》上下兩冊,探討的是人生存的四個基本面向。簡單來說,根據歐文亞隆的說法 ,我們生命中的心理層面問題源自於對死亡的焦慮,這種焦慮會演變成種種表面上的 恐懼。 另,我不確定你想問的是不是心理層面的構築模型。布萊福德.齊尼《變的美學》有 提到認識論這有趣的東西,我自己的理解是認識論類似處理機,其中包含了我們如何 解讀事物與我們解讀事物的後產物兩部分,這處理機會依循一定的模式來對外界現象 反射出一些東西,這些東西集合起來便被視作所謂的自我。 齊尼那本我還沒讀完,所以對認識論的表述可能有誤,敬請見諒。 : ====== : 以我對佛學的理解 : 佛學將人分成五個層面 : 物質部份(可以說所有的生理都在這層) : 感受部份 想法部份 行為部份 意識部份 : 實際體會上來說 : 人可以有相同的感受(舉例:腳都被某人踩到) : 但是不同的想法(原諒他 或者發脾氣) : 等等諸多不同的狀況 : 感覺有關這一部份的討論比較少見? 你說的應該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佛教關於身心二元論的部分,可以從十二因緣來看。 根據佛教理論,無明是我們將某些東西誤認為自我的要因,且無明是構成「行」的原 因。什麼是行?行是指我們慣性處理外界事物的模式。舉個例子來說,我看到了某樣 東西身體的器官與這樣東西起相對應的反應(比如說看到、聽到、聞到等),而我們 會因為過去生活的積累與學習,得到一套內在處理感受的慣性模式。 所以沒錯,我們可以有相同的感受,但是對這些感受的處理模式不相同,因為每個人 的歷史與基因構組不可能完全相同。 不過佛教理論中不認為身心兩者哪個比另一方更具有真實性。相反的,由於身與心都 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這兩者其實都是虛妄不實的。佛教要找的不是「我是什麼」,而 是「我不是什麼」,如果真的有一個最終的目標,那也只是無我(anatta)--「我」 是非二元對立 (non-duality)的存在。 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因為我不太會用理論性的文字來描述,所以有什 麼不足的我再補上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244.49

02/03 15:24, , 1F
蠻不錯的 不過可以說明更詳細些嗎?
02/03 15:24, 1F

02/03 15:25, , 2F
像是歐文亞隆這個 我是第一次聽說
02/03 15:25, 2F

02/03 18:52, , 3F
好,不過是哪部分要加?心理學還是佛教?還是都要?
02/03 18:52, 3F
※ 編輯: Imbufo 來自: 118.168.130.66 (02/03 18:57)
文章代碼(AID): #1H3VbDsb (W-Philoso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H3VbDsb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