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4年13學生溺斃 快教救生課

看板Teacher作者 (nai)時間13年前 (2011/06/30 22:37), 編輯推噓3(3022)
留言2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1 (看更多)
以下是我某年參加研習時的資料節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2001年台灣0-14歲兒童溺水事故傷害之死亡人數為21 個,為WHO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之冠,平均每10萬人有1.8個學童溺水死亡;相較於同是 海島型國家的澳洲,每10萬人只有0.5個兒童溺水死亡,台灣的死亡人數是澳洲的3倍多。 另有所謂"存活者偏差理論"大家參考討論看看 是否多數人因此而認為溺水者多為會游泳的人 ※ 引述《qwewq (死不在金門板開團了!!!!!)》之銘言: : 我反對上救生課!!!!!!!!! : 我也是救生員 : 甚至我也是救生教練 : 該受訓的救生課可是比一般人多 : 我不認為孩子有必要學救生 : 甚至一般人都沒必要學 : 因為那很辛苦很操 : 我只能說 : 那些孩子的死 : 不意外 : 因為~自找的話 : 端看颱風天一堆人去觀浪衝浪 : 或是夏天明明有禁止下水的溪流 : 但是一堆成人還是硬下水 : 海巡去勸勸不聽 : 所以... : 我覺得國內孩子欠缺的不是自救的能力 : 而是"道德教育" : 明知危險硬要玩 : 死了只能說活該 : 還要花大把錢去搜尋幹什麼 : 一堆白目不管警告 再怎麼危險就是要去玩 : 那些小孩也是一樣 : 死了也只能說活該 : 花大筆公帑教自救法 : 教了只會讓那些孩子更自以為是 : 以為自己會救生了 : 比救生員厲害了 : 尾包翹高了 : 更敢下水了 : 你信不信?orz : ※ 引述《kapurpbrv (為愛而進步)》之銘言: : : 是該教自救的 : : 台灣這麼多河流,有水的風景也能讓人舒適怡人 : : 很難這一生不會去親近或是帶小孩去 : : 但台灣山區河流變化很快,上游下雨下游會快速暴漲 : : 以為只是腳踝碰個水的人可能發現水不知不覺到膝蓋 : : 走回去的途中因石頭滑站不起來,驚慌溺斃 : : 都市下個暴雨積個到膝蓋的水 : : 新聞報過有人跌倒而溺斃的 : : 以上這些都是水性不佳的 : : 至於擅泳者溺 : : 這更是台灣危機意識的教導不足 : : 至今連地震教育好像就是來一台地震機感受一下 : : 真正災害時需要的下意識反應與秩序卻沒深入教導 : : (不要以為921過了就可以繼續賭,嘉南平原台三線附近仍有蓄積龐大能量的斷層) : : 救生教育強調水的可怕,所以要自救跟救人 : : 而這中間更會教導什麼情況別貿然下水與下水救人 : : 當然不是會游泳就說的算 : : 游的快不重要,重點是可以到深水區依然悠游自得 : : 很多在游泳池游的好的,到踩不到底水域時,心理恐懼才是溺水的主因 : : (沒體力下意識想踩底反而吃水緊張,不會水母漂之類保留體力) : : 所以,蓋一堆淺淺的泳池不如蓋三米深的泳池還比較有用 : : 危機教育不是口號喊喊 : : 是要擬定一套教育方法 : : 需要專業救生人員與教育人員的共同合作 : : 比如要讓人瞭解溪流地形的危險 : : 可以有淺的佈滿青苔(可只塗肥皂)的模擬池讓人去踩 : : 等等一些教學方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05.236

06/30 22:51, , 1F
面積770萬平方公里的海島型國家? 好大的島......
06/30 22:51, 1F

06/30 22:52, , 2F
這個數據我還真的不知道是想要比較個什麼東西
06/30 22:52, 2F
澳洲人口和台灣差不了多少 ※ 編輯: yumanatu 來自: 220.140.105.236 (06/30 23:17)

06/30 23:40, , 3F
人口差不多,那照比例澳洲住靠海的人也比較少吧?
06/30 23:40, 3F

07/01 00:14, , 5F
5/326.html 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公里平
07/01 00:14, 5F

07/01 00:15, , 6F
均只有2個人,人口主要集中在東海岸和西海岸以及塔
07/01 00:15, 6F

07/01 00:16, , 7F
斯馬尼亞島
07/01 00:16, 7F

07/01 00:28, , 9F
.AD1.html 這裡有澳洲人口分佈,非常極端
07/01 00:28, 9F

07/01 00:44, , 10F
所以咧?這樣一來比較澳洲和臺灣的差異只有更大
07/01 00:44, 10F

07/01 00:45, , 11F
1.面積差700倍 2.海岸線長度差超過50倍
07/01 00:45, 11F

07/01 00:45, , 12F
3.人口密度差很多 4.分部極端性差很多
07/01 00:45, 12F

07/01 00:46, , 13F
在這麼多變因差異大的情況下 光憑一個人口數差不多
07/01 00:46, 13F

07/01 00:46, , 14F
到底是想比較出個什麼東西來?
07/01 00:46, 14F

07/01 00:47, , 15F
所以他們的水上活動比台灣更頻繁,反而溺水的人較少?
07/01 00:47, 15F

07/01 00:50, , 16F
要想說水上活動更頻繁 就直接舉出數字來啊
07/01 00:50, 16F
http://www.dfat.gov.au/aib/cn/sport.html 澳洲官方網站 艾德里安‧麥葵格(Adrian McGregor)撰文 一個國家的消閒活動,通常跟其氣候密不可分。然而,儘管澳洲是世界有人居住的土地中 最乾旱的大陸(也許正因如此),但澳洲人十分喜歡水上活動。我們熱愛游泳、滑浪、駕 駛帆船、滑水、浮潛、划艇及釣魚,幾乎是所有跟水有關的運動。無數北半球的旅客乘坐 飛機南下數千公里,然後掠過我們遍佈私家泳池的市郊,最後降落在我們各個首府城市。 由於大約85%澳洲人的居所,都位於海岸的50公里範圍內,而且大部分海岸均是適合滑浪 的優美沙灘,因此澳洲人大都擅長游泳。這的確是我們最熱門的運動及社交活動。 在奧運會中,澳洲泳手經常為祖國贏得最大部分的獎牌。澳洲首位女子金牌得主,是於 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奪得100米游泳項目冠軍的芬尼‧杜瑞克(Fanny Durack)。其後的 金牌得主也是澳洲家喻戶曉的人物,例如道恩‧弗雷澤(Dawn Fraser)及穆萊·羅斯( Murray Rose),以至蘇珊‧奧尼爾(Susie O’Neill)及伊恩·科比(Ian Thorpe)。 我們對水上運動的熱愛,在海灘上可謂表露無遺。由志願者組成的澳洲滑浪救援運動( surf lifesaving movement)除了性質獨特外,還經常在國際的滑浪比賽中勇奪殊榮。舉 例,2007男子及女子世界專業滑浪手榮譽,便分別由米克·范甯(Mick Fanning)及史提 芬妮·吉爾摩(Stephanie Gilmour)奪得,兩人均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居住,而且是親 密的鄰居。 別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如果你像我小時不會游泳時有失足溺水經驗, (不是我腦殘不會游泳還到水邊,是學校腦殘校外教學到海邊, 如果沒被同學拉起來,現在就不會在這邊跟你打嘴砲) 如果你的學生親友有溺斃的事情發生 或許那時你才會覺得會游泳有多重要 當然你也可以像老一輩的,遠離水邊,小孩去水邊就痛打一頓 不過台灣到處有水,你就好好祈禱你的小孩不會陽奉陰違 能抗拒同儕的誘惑與壓力別到水邊,祝你好運 補上挪威槍殺事件,別讓你的孩子參加夏令營, 如果是你的孩子,恐怕沒被殺死的一定淹死 會游泳的不一定不會被槍殺,至少多了游泳逃命的機會

07/01 00:50, , 17F
這裡哪一項可以導出水上活動比臺灣頻繁的結論的?
07/01 00:50, 17F

07/01 00:51, , 18F
更不要說數字就只是數字 數字不代表任何因果意義
07/01 00:51, 18F
一直說數字沒意義,那你就提出有意義的數字,別只是跳針 說一些沒建設性的字眼

07/01 00:53, , 19F
而且台灣的溺水事件有多少是在海水多少是在淡水?
07/01 00:53, 19F

07/01 00:53, , 20F
澳洲呢?台灣和澳洲的 海岸線/河岸線 比又差了多少?
07/01 00:53, 20F

07/01 00:54, , 21F
光是稍微想一下就會發現其的變因多到數不清楚
07/01 00:54, 21F

07/01 00:55, , 22F
光是看學童溺水死亡率 就開始亂套起各種數據找關係
07/01 00:55, 22F

07/01 00:56, , 23F
乾脆說是白人比例越高越不易溺水算了 隨便怎麼說嘛
07/01 00:56, 23F
這點你說對了,日月潭翻船事件的確是白人自救、獲救和救人的比例比台灣人高

07/01 00:58, , 24F
你引的資料裡就是在玩文字遊戲藉"同是海島型"在誤導
07/01 00:58, 24F

07/01 00:59, , 25F
但是澳洲到底算哪門子海島? 乾脆整個歐亞大陸都算島
07/01 00:59, 25F
沒讀好地理,澳洲是島洲,最大的島,最小的洲 你喜歡反對唱反調就反吧,相信你的學生會同樣對你 ※ 編輯: yumanatu 來自: 220.140.109.221 (07/24 11:55) ※ 編輯: yumanatu 來自: 220.140.110.201 (08/01 10:17)
文章代碼(AID): #1E38ecFo (Teache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11 篇):
文章代碼(AID): #1E38ecFo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