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西:試析楞嚴經與道教的思想淵源消失

看板Taoism作者時間6年前 (2017/12/01 10:49), 編輯推噓1(1050)
留言51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簡論:周永西認為,(較晚現世的)楞嚴經的內容呈現出與較早著成的本際經的內容 有許多一脈相承之處,而部份佛教方面的內容則又跟(根本)佛法不太一樣,只是「類似 」佛法(所謂的「似法」)。所以: 楞嚴經內的內容大致上應該是某位閱讀(或修行)很廣泛、讀過一些道經也讀過一些 佛經的漢人(甚至連印度人都不是)作者,將自身閱讀或修行心得撰寫而成。 進而可以得知: a.楞嚴經的作者方面,因此自然不是其創立佛教的教理與道家祖師的華人李耳先生的理論 有諸多不同的印度人喬達摩悉達多先生。 b.楞嚴經的真正華人作者倒也不一定是道教人士(因為某些道經又不是只有道教界人士才 讀得到),但至少可推估曾讀過並熟稔本際經中的道教修行理論(「修道」),而寫作成 外觀上號稱某種「修佛」的法門(甚至該作者對「修仙」得當與否也有某些見解)。 c.正因為道教修行理論確實精深,所以依照楞嚴經中的實質修道理論來進行所謂的「修佛 」努力修下去,當然絕對也能到某種「境界」,再加上佛教界的前人不求甚解,殊不知他 們是實質上在修道之路(成仙)有所進展,卻誤以為在修佛之路有所進展,所以讚嘆楞嚴 經果然是大修行人喬達摩悉達多先生傳下的鉅著云云。 其實追本溯源,這些讚嘆楞嚴經的修佛僧俗應該平實發現、及承認其實質上是修道或至少 「佛道雙修」、朝向成仙的終點站而非佛教所謂的涅槃終點站。 目前的通論是,至少在大多數佛教與道教界的「宣稱」上, 「修道」的「目的」與「效果」,跟「修佛」的「目的」與「效果」,路途不一樣-- 當然,麻煩的是,後來某些中國人喜歡搞「三教合一」的大鍋炒(和稀泥)模式,在此模 式下,當然也有性向上喜歡此種模式的人們說「本來修道與修佛就是一樣、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對於這類「融合論」,就姑且不與其爭論了。 以下節錄周永西的文章內容。 周永西 首先,我們將《楞嚴經》的思想與《本際經》來作對比,可以發現兩者具有很深的淵源,具 有很明顯的繼承與發展關系。楞嚴經》思想的三個要點是:顯示一個常住真心萬法真體 真心發生妄想病緣,因此而發生世界眾生修行則是除去妄想根元,發真歸元,返回並獲 得那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楞嚴經》的這三個思想要點概括來說就是心體心性論、心生論 ,修心論,它們和《本際經》中表述的道體道性論、道生論和修道論這一套重玄哲學,在本 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各自使用的術語不同而已道家哲學以為,萬物以道為體(體),大道 無為無名(性),發生萬物(生),萬物復歸於道(修),這套思想在重玄哲學裡面得到了 發展,重玄哲學借用佛教的般若性空思想解釋道體道性,借助《楞伽經中的妄想流轉來解 道生最後發揮「歸根復命」的思想,認為修道就是返本還源。兩相對照,可以發現《楞 嚴經》的思想與重玄哲學乃是一脈相承,下面來就此舉證。 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嚴建立了這樣一種常住真心 以此為本體,萬物不過是這個真心妄想而發生出來的病緣,世界眾生皆以之為體,都是「 真心中物」,「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 妄死」。這樣的一個本體,在《楞嚴經》中稱為真心,在《本際經》中則稱為「道身」、「 本身」,或者稱為「道性清淨之心」《楞嚴經》是心體論,本際經》則是道體論,名稱 略有不同罷了。《本際經》中作如是說:「元始天尊,抗手告眾,汝等當知,我之真身,清 淨無礙,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住善寂,大智慧源,雖復窈冥,其精甚信,無量劫來,證 此真體,恆安不動,超絕無倫,非是小聖二乘,之所知覺」,[9]元始天尊的真身就是所謂 的「道身」,「道身不生滅,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淨,獨立強言空」,「言本身者,即是 道性清淨之心…是清淨心,具足一切,無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樂」,「體 不動故,常住不變」,[10]這個道身本身也是常住善寂,是不動真體,智慧本具,湛然清淨 ,不生不滅,而且,也可以叫做「心」,這個「心」和《楞嚴經》中的「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之「真心」恰是同一性質。在《本際經》中,這個道身真體、道性清淨之心,也是發生萬 物的本體,起著生起萬法的作用,「如是本身,能生萬物,即是萬物,之本始者」,[11] 「能為妙跡本,表現億萬該,神用無起滅,奇功靡去來」,[12]與楞嚴中的那個「能生諸緣 」,能因妄想而「生山河大地」的真心,不是同一功用同一性質嗎? 實際上,《本際經》中所說的「道身」「本身」之類,乃是老子之「道」的發展。老子之道 是「非常道」,「非常名」,是難以言表的,《本際經》借用佛教般若性空對此加以闡釋: 「所言道者,通達無礙猶如虛空。非有非無,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聖,非色非心 ,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無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無性,法性道性,俱畢竟空 ,是空亦空,空無分別」,[13]把空、無性強行安在「道」的上面,和「非常道非常名」掛 鉤,但其本質依然還是老子的那個「道」,是個大用無窮,能生萬法的東西,也就是老子所 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那個「道」。 [14]《本際經》是對老子之道體論的發展,它雖然對道性加以般若化的解釋,卻仍舊只將它 當成一種發生本體,「言道性者,即真實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非本非末,而為一切 諸法根本」,建立此「道身」為萬物發生之根本;而《楞嚴經》則建立「真心」,以「真心 」為萬法發生之本體,它們可謂一個鼻孔出氣。而且,《本際經》中已經明確提出,此道身 本身也可叫作「道性清淨之心」,所以,《楞嚴經》的真心論其實就是對《本際經》道體論 進一步的改頭換面和充實。我們不僅可以在思想上看到它們的淵源關系,還能從名詞術語的 使用上見到一些痕跡。老子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本際經 》中則說真體「雖復窈冥,其精甚信」,而《楞嚴經》則說「真精妙心」,而且大量使用「 見精」,「識精」等術語,這個「真」,不就是「其精甚真」的那個「真」?這個「精」, 不就是「其中有精」的那個「精」? 楞嚴本際,一個心體論,一個道體論,名異而實同。有了這個真體,便要由此真體發生萬 物。談到真心發生世界眾生,在楞嚴中講的很豐富很具體,但它其實只能算是對《本際經 中道體發生論的繼承和發展,因為《本際經》中也談到了發生方式,只是不如楞嚴詳細。《 本際經》寫到,「如是本身,能生萬物,即是萬物,之本始者」,「言本身者,即是道性清 淨之心,能為一切世間出世法之根本」,「所謂神本,是妄想初,一念之心,能為一切生死 根本,以是初心,念念相續,眾生業果,輪轉無窮」,「眾生不了此義,而於無法,而生法 想,於不空中,而生空想,妄造諸法,計我及物」,[15] 「世間之法,由暖潤氣,而得出 生,是初一念,始生倒想,體最輕薄,猶若微煙,能障道果,無量知見,作生死本」。[16] 可見,《本際經》已經明確地提出,一切世界眾生,都是大道本身之中發生的最初一念妄想 ,由此妄想念念相續而生。經中隨後又加以展開,談到真心神本可以生起無色界業、色界業 、欲界業和三惡道業,「是煩惱業,及以報法,體唯是一,隨義為三,漸漸增長,分別五種 ,一者未入三界系縛之位,雖生其域,非三界因,二者能生,無色界業,三者能生,色界之 業,四者能生,欲界之業,五者能生,三惡道業」,再隨後也略談了漸次生起四蘊(色聚, 想聚,識聚,行聚,舍去了受聚)的過程,這些雖然沒有非常詳細地展開,但已經很具體而 微了。《楞嚴經》中談到山河大地眾生因妄想而生起的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對《本際經》以 上思想的詳細展開,楞嚴說,「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 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楞嚴經》用相當大的篇幅談到了真 心中是怎樣發生妄想擾亂而生起整個世界國土的,大談世界和眾生皆因妄想業緣發生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 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在經的後部也用大量篇幅具體談到十二妄想,十二類生,十 二輪轉,談到各種妄想發生地獄業報的具體情狀等等,可以看到,所有這些正好就是《本際 經》中「以是初心,念念相續,眾生業果,輪轉無窮」的道生論之具體展開,是它的一個注 腳。 這種真心發生世界眾生論,並不是真正的佛教思想,在佛教裡面是不承認有什麼東西能生起 萬法的。佛教談論的是緣起法性,只講緣起法本身的幻有性空,那種認為萬法的背後還有 一個出生者的論調,佛教是大加駁斥的。其次,《楞伽經》等建立的阿賴耶識,也只是一種 具有了別功能的諸多種子之集合的假名,並非實體,它可以說為現相發起的根源,卻並不是 建立世界萬物的本體。唯識是從心識「表」現諸法的意義上建立「唯心識」的,是認識論 卻並不是本體論。[17]如來藏這個概念,本來是表示佛之種性的意思,也是佛教對「外道」 方便說「無我」的權宜辦法,[18]它並不是指有一個真心本體;所謂的「真如」也只是稱法 性而談,卻不是一個能生之法。所以楞嚴的真心發生論,其來源並不是佛教,它的來源恰恰 就是本土的道教,只是借用了佛教的一些術語和概念來表達,是發展了的本土道教思想。這 種道生論源出於老子的「道生」之說,在《本際經》中得到了繼承。與《本際經》同一時期 道經《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主要發揮般若空義講道性,但也講到了道生。它說,「知法 相體,皆生於空」,「法相不定,若生於實,不能變通,是知法相,不從實生,不從實生, 是因空生」,[19]認為萬法生於「空」,這實際上是老子「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翻版 ,只是將老子說的「無」加以般若化的解釋而已,實際上還是將「空」給神秘實體化了,說 成了一個「空體」,以為「空」是這個道體的一種性質,這和《本際經》的作法如出一轍 《楞嚴經》講心生,也就是道生的翻版,它誤會了如來藏的本來意思,把它替換為一個常住 真心,這個常住真心實際上就是道教的「道體」、「道性清淨之心」,是一個能生萬法的本 體,它這樣一替換,便和印土的正統佛學產生了天淵之別。楞嚴說不生不滅,卻只把它當成 真心本體的一種性質,而真心「妄想」起來,在「用」的層面上卻又是有生有滅的;佛教否 定能生的本體,完全稱諸法本身法性(心則稱心性)而談不生不滅,並不是說這萬法的後面 還有一個真體不生不滅,所以兩者的義旨有根本上的不同,楞嚴的真正源頭,是道教而不是 佛教。 在修行思路上,《楞嚴經》和《本際經》也是一模一樣,楞嚴說「發真歸元」,本際則說是 歸根返本」,都是向「真心」或者「道」的回歸。在《楞嚴經》中,既然世界眾生都是真 心中由於妄想而發生的病緣,所以修行就是滅除這些妄想根元,回歸到本來無病清淨的常住 真心中去。色等五蘊是妄想所生,六根則是妄想之根元,從六根下手,拔除這些妄想根元, 四大五蘊等等也就一層層消解,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復歸於本來的常住真心,原來的山河大 地等病緣不復存在,「虛空粉碎,大地陸沉」。楞嚴中說,「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 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 ,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在《本際經》中,類似的 思想也很多,《本際經》有,「大道無也,無祖無宗,無根無本,一相無相,以此為源,了 此源故,成無上道」,[20] 「悟此真性,名曰悟道」,「了達此者,歸根復命,反未生也 」[21],「雲何言說,歸根返本」,「 返於無本,是名返本」,「元始天尊無上師,今舍 大慈離生死,獨返善寂妙一源,不住世間染塵滓」,[22]《本際經》中的得道就是歸根返本 《楞嚴經》不過發展和豐富了這一修道思想,在基本原則上與《本際經》是一模一樣的。 這種修行思路,考其源頭,仍然還是《道德經》。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 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它的意思很清楚,道如果動,則 動而愈出,萬物發生,如果靜,則萬物歸根復命,重返於道。《本際經》中歸根返本的思想 顯然就是從此而來,它將道體之用也分為兩種,一是動,一是寂,動則能生萬物,靜則歸根 返本。它說,「稱為物始,用涉能生,又為返本,動寂用殊」,[23]純粹就是老子思想的翻 版。《本際經》把道體之動解釋為「妄想」,由妄想「煙氳」之際,發生萬物,《楞嚴經》 只不過將「妄想」之發生具體化。既然眾生乃是妄想病緣,那麼修行證真就是滅除妄想,返 本歸根這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楞嚴經》的修行思路和老子、《本際經》也是一 脈相承。 (節錄) 承上,因此,對岸學者周永西的這篇研究論文,其實有某些「辨正」上的意義。 能不能吸收這些意義,就看坊間的「量、度」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4.218.86.10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oism/M.1512096549.A.C5E.html

12/01 17:22, , 1F
不如說《本際經》可能是由讀過佛經及道經
12/01 17:22, 1F

12/01 17:22, , 2F
的人撰寫的。
12/01 17:22, 2F

12/01 21:13, , 3F
本際是佛教術語
12/01 21:13, 3F

12/01 21:19, , 4F
然後密教本初佛就在講出生者啦,密教修
12/01 21:19, 4F

12/01 21:20, , 5F
仙?
12/01 21:20, 5F

12/01 21:23, , 6F
直接批駁楞嚴經內容,比拿篇亂認祖宗的
12/01 21:23, 6F

12/01 21:23, , 7F
論文要爽快啦
12/01 21:23, 7F

12/02 08:58, , 8F
1.本文轉錄的周文第四段末至第五段
12/02 08:58, 8F

12/02 08:59, , 9F
周文以針對楞嚴本身(部份)內容論證
12/02 08:59, 9F

12/02 09:00, , 10F
了其非真正的佛教思想~樓上有讀便知
12/02 09:00, 10F

12/02 09:01, , 11F
(讀了不同意 也行 歡迎細部駁斥周)
12/02 09:01, 11F

12/02 09:02, , 12F
2.一樓所說確實~學界認為本際經作者
12/02 09:02, 12F

12/02 09:03, , 13F
劉進喜道士甚博學 此經納入了一些
12/02 09:03, 13F

12/02 09:04, , 14F
佛學觀為用 讓本際經更見其價值~~
12/02 09:04, 14F

12/02 09:05, , 15F
但本際經援用佛經 楞嚴經再援用本際
12/02 09:05, 15F

12/02 09:05, , 16F
經之餘 楞嚴卻在周文上述段落被論證
12/02 09:05, 16F

12/02 09:07, , 17F
其真心發生世界眾生論悖離佛教思想~
12/02 09:07, 17F

12/02 09:07, , 18F
所以劉道士與楞嚴的不知名漢人作者
12/02 09:07, 18F

12/02 09:08, , 19F
前者掌握道v.佛理論的主從關係 後者
12/02 09:08, 19F

12/02 09:10, , 20F
卻沒抓好還假託佛說 故楞嚴偽否?...
12/02 09:10, 20F

12/02 16:26, , 21F
你去抓那些問題出來,其實並不會對你有太
12/02 16:26, 21F

12/02 16:26, , 22F
大的幫助,你應該去找出兩部經值得你學習
12/02 16:26, 22F

12/02 16:27, , 23F
的方法。
12/02 16:27, 23F

12/02 16:27, , 24F
我認為《楞嚴經》不是佛說,有部分內容也
12/02 16:27, 24F

12/02 16:28, , 25F
有問題,但裡面一些東西對我很受用。
12/02 16:28, 25F

12/02 16:29, , 26F
裡面的耳根圓通法門,因為與我的根器相契
12/02 16:29, 26F

12/02 16:29, , 27F
合,所以我依該法入了三摩地。
12/02 16:29, 27F

12/02 16:30, , 28F
儘管我入佛教色界初禪的氣脈基礎早就有了
12/02 16:30, 28F

12/02 16:30, , 29F
,但師門傳的法門以佛教觀點是偏向不止不
12/02 16:30, 29F

12/02 16:31, , 30F
觀的,因此依我師門所傳的法門事實上讓我
12/02 16:31, 30F

12/02 16:31, , 31F
並沒有三摩地的經驗。
12/02 16:31, 31F

12/02 16:34, , 32F
有些這類經驗,我就能完全明瞭一些經典在
12/02 16:34, 32F

12/02 16:34, , 33F
談什麼了。
12/02 16:34, 33F

12/02 16:34, , 34F
有了這類經驗
12/02 16:34, 34F

12/02 16:35, , 35F
《本際經》在道藏只剩殘卷而已,但敦煌那
12/02 16:35, 35F

12/02 16:36, , 36F
邊找到其他殘卷,據說應該能整合成一套完
12/02 16:36, 36F

12/02 16:36, , 37F
整的十卷。
12/02 16:36, 37F

12/02 16:38, , 38F
我目前只從網路上一些《本際經》的資料,
12/02 16:38, 38F

12/02 16:39, , 39F
認為還是有一些偏向道家的獨特見解,還是
12/02 16:39, 39F

12/02 16:39, , 40F
可以值得參考的。
12/02 16:39, 40F

12/02 20:02, , 41F
你說得非常對 我在友版po文討論楞嚴
12/02 20:02, 41F

12/02 20:03, , 42F
經時也說過楞嚴內容亦有可供參之處~
12/02 20:03, 42F

12/02 20:04, , 43F
所謂一碼歸一碼~旦那版很多人一看到
12/02 20:04, 43F

12/02 20:04, , 44F
有文章損及其心中100%佛說的楞嚴 就
12/02 20:04, 44F

12/02 20:06, , 45F
開始跳針不就事論事一碼一碼討論了~
12/02 20:06, 45F

12/02 20:19, , 46F
楞嚴必偽,絕對跟他不合佛法比較無關。大
12/02 20:19, 46F

12/02 20:19, , 47F
乘經至少經過集成編輯和創作過程。例如西
12/02 20:19, 47F

12/02 20:19, , 48F
藏有翻譯楞嚴,但是他們沒有認為他是偽的
12/02 20:19, 48F

12/02 20:19, , 49F
。西藏密宗,尺度上很多人都說他是外道。
12/02 20:19, 49F

12/02 20:19, , 50F
我比較願意談佛法的尺度問題而非是真偽問
12/02 20:19, 50F

12/02 20:19, , 51F
題。佛自說世間一切善法皆是佛法。
12/02 20:19, 51F
文章代碼(AID): #1Q8CCbnU (Taoism)
文章代碼(AID): #1Q8CCbnU (Tao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