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這叫「共伴效應」?!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Mark)時間13年前 (2010/10/24 21:45), 編輯推噓4(403)
留言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daron (一)》之銘言: : 這次的共伴應該分成兩種來看 : 第一個是颱風在登陸菲律賓時的共伴: : 梅姬風場的東北風,加強了原本就吹東北季風的密集度和強度, : 東北風本身帶有水氣,颱風旋轉出來的東北風也提供水氣, : 這應該算是名符其實的共伴, : 這種共伴形態地形扮演主因,和降雨量有很大關係。 就我這段期間看到的分析場資料,以及過去曾看過的相關文獻 梅姬颱風在台灣的東北外海提供的是東南風 由地面(東北風)與低對流層風場(東南風)的分析 則是看到很明顯的 over running 現象 簡單解釋,就是溫暖而潮濕的空氣被「相對較」冷乾的空氣舉升 : 另外東北風本身偏冷,雲層高度低 : 所以降雨最大都出現在幾百公尺的山區 如果是比較偏「層狀」降雨的話,也許這個論點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很明顯的,這次降雨具有非常強的「對流性」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有問題 就我所看到的資料 應該是這段時間內中對流層吹的是偏西風 使得這些對流雲系不太容易往西邊移動 : 第二個就是蘇澳降雨型態的共伴: : 颱風位於南海時,梅姬提供"南風"到沿著東部外海吹上來, : 而且是從赤道直接一路吹上來的南風 : 到了東北部外海遇到東北風,南風推不走東北風, : 反而風向整個急轉從南風變成東北風, : 進入宜蘭外海一帶開始生成對流(動力作用的對流雨), : 這次蘇澳外海甚至生波形成小低壓後移出去。 : 這種形態降雨就和對流位置比較有關,地形變成輔助原因。 共伴效應的重點除了需有颱風(低壓)外,另外的就是高壓的位置 秋颱常伴隨共伴效應,主因為北方西伯利亞高壓會在這個時期分裂出來 導致高低壓之間的氣壓梯度變大,使得東北風因此而增強 而去年的莫拉克颱風,有人認為是另一種型態的共伴 由北方的颱風(低壓)與南側由副熱帶太平洋高壓所西伸的脊線 一樣導致氣壓梯度變大,但則是增強了西南風 話說回來 第一篇我所寫的觀點,其實重點在於: 討論大氣穩定度時,用「溫度」去解釋的話,絕對會變成是在誤導 除了輻射逆溫、鋒面逆溫、下沈逆溫等情況 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絕對是隨高度增加而降低的 仔細看該段文字:「下面冷,上面熱。因為通常是下面熱,上面冷,剛好倒過來 這個就很不穩定,會下大雨」 就是看到這段,我才覺得應該要有人來幫忙解釋清楚 溫度的比較,因為會受壓力的影響,所以必須放在同樣的壓力之下 才能來比較哪個屬於冷的,哪個屬於熱的 所謂「位溫」,就是把空氣放在某一個定值壓力下,所具有的溫度 大氣科學所探討的,則通常以 1000 hPa 為標準 不知道這樣的解釋會不會比較清楚...... Mar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67.14

10/24 22:06, , 1F
位溫有解釋的很清楚,但還是不瞭解和原談話的關係 orz
10/24 22:06, 1F

10/24 22:11, , 2F
看懂了~~~~謝謝!!!
10/24 22:11, 2F

10/25 16:13, , 3F
在電視上要先解釋位溫恐怕有難度
10/25 16:13, 3F

10/25 16:28, , 4F
拿出斜溫圖說明....(大誤)
10/25 16:28, 4F

10/25 16:56, , 5F
也推~
10/25 16:56, 5F

10/25 17:22, , 6F
我以為共伴是指兩種以上的系統共同加強某現象,
10/25 17:22, 6F

10/25 17:23, , 7F
如路徑偏南颱風+西南季風 = 中南部大雨
10/25 17:23, 7F
文章代碼(AID): #1Cn3X_0H (TY_Research)
文章代碼(AID): #1Cn3X_0H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