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京都議定書的彈性機制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Rejoyce )時間17年前 (2007/05/26 06:4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Emission bubble是一個專有名詞 簡單說是規劃排放標準時, 針對某排放源(如某發電廠)的單一種污染物(如硫化物) 設定所容許的總體排放量。 對發電廠來說,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用那些方式併行 (換用高品質的煤、提昇技術、減低發電量等等), 只要讓總排放量不會超過標準即可。 對制定標準的人來說, 這個排放源每年會吐出固定量的污染物,就像一顆泡泡一樣, 沒辦法再切割,可以看成是一種「配額」或「排放權」的概念。 有的時候為了實際考量,可能會有好幾個排放源甚至國家願意一起合作減量, 其排放量共同用一個bubble代表,像是歐盟在京都議定書裡就是一個EU bubble 我參考的資料有(google "Emissions bubble" 找到的) Control of emissions — Bubble concept — Schedules of compliance. http://apps.leg.wa.gov/RCW/default.aspx?cite=70.94.155 還有google: "排放" "京都議定書" bubble 會有一些中文的資料,但比較瑣碎,就不貼上來了 :) ※ 引述《limprollin (請輸入暱稱)》之銘言: : 最近在作一份翻譯報告 : 關於京都議定書 : 其中一部分是在講議定書的"彈性機制" : the Kyoto Protocal set a number of policy tools : which are known as joint implementation(JI), :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 emissions trading(ET), : and "bubble" formation. : JI, CDM, ET三種機制我都有查到資料 : 但是文中的"bubble formation"部分 : 我卻查不到 照字面翻成"氣泡形成"也很奇怪 : 有種文不對題的感覺 : 另外資料後面又提到 : the parties acting jointly mechanism allows a group of Annex I countries : to reach an agreement for a unified target that is identical in result : to aggregate targets of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his option is : otherwise known as an emissions bubble. : 文中的"emissions bubble"和上一段"bubble" formation有關嗎? : 是指某種氣泡的形成還有排放嗎? : 我實在百思不解到底文章中的"bubble"到底指的是什麼 : 請知道的版友爲我解答好嗎 : 非常感謝 : ps 我爬過文 也看過精華區 但始終找不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9.234.132.42

05/26 20:48, , 1F
多謝!
05/26 20:48, 1F
文章代碼(AID): #16LsULHC (TY_Research)
文章代碼(AID): #16LsULHC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