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教] 把詩翻成台語(或古音)

看板TW-language作者 (黝其塔)時間8年前 (2015/12/12 15:26), 編輯推噓19(19031)
留言50則, 1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lady012266 (學測就是要上成大啊)》之銘言: : 在Y2看到成大文學院院長 : 用台語吟唱李白的將進酒 : 不知不覺就對用台語吟詩 : 感到十分嚮往 : “終日尋春不見春, : 芒鞋踏破嶺頭雲。 : 歸來笑拈梅花嗅, : 春在枝頭已十分。” : 聽說讀詩的音會和一般口語台語的音不同, : 這是我很愛的詩,有沒有人可以協助我翻譯成台語呢?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HTC_M8x. 我標我講的臺灣話,不是標漳州話或泉州話。 終日尋春不見春, tsiong1-jit8 sim5 tshun1 put4 kian3 tshun1 芒鞋踏破嶺頭雲。 bong5-hai5 tap8 pho3 ling2-thio5 hun5 歸來笑拈梅花嗅, kui1-lai5 tshiau3 liam5 mui5-hua1 hiu3 春在枝頭已十分。 tshun1 tsai7 tsi1-thio5 i2 sip8-hun1 以下文讀音有口音差: 日:jit8 漳/git8 新漳/lit8 泉 破:pho3 漳/phoo3 泉 (此字漳泉不同韻,非同韻之音值變化) 頭:thoo5 漳府/thiu5 漳浦/thio5 泉 在:tsai7 漳/tsai6 泉 吟詩誦文,讀 [切文] 不會錯,但其實也常用 [白文]: 尋:[切文] sim5,【[白文] tshim5】,[白] siam5 笑:[切文] siau3,【[白文] tshiau3】,[白] tshio3 雲:[切文] in5 漳/un5 泉,【[白文] hun5】 什麼是 [切文] 及 [白文] ? 「文讀音」可粗分:[切文] 及 [白文]。另可再分新舊層次的相異文讀(這邊不講)。 [切文]:符合中古漢語系統對應的文讀。 [白文]:帶有白話音特徵的文讀。 有些字的 [切文] 是〔1〕口語常用音(康 khong1、講 kang2), 有些是〔2〕口語少用音(衫 sam1、燒 siau1), 有些則是罕用的〔3〕理論文讀(碎 sui3、蕊 jui2), 以及〔4〕新起漢字及外來漢字的對應擬文讀(掰 pai1、畑 tian5)。 而另外的 [白文] 有〔5〕閩南語傳統文讀(欣 him1、彙 lui7、食 sit8), 有〔6〕白話聲母特徵文讀(纖 tshiam1、瑜 ju5), 也有〔7〕近代漢語層次的新文讀(象 tshiang7、笑 tshiau3), 還有〔8〕反映上古漢語特徵的文讀(洩 siap8、艦 lam7)。 若是像〔3〕理論文讀這一類的, 有的文讀音僅收[白文],不收[切文]; 有的兩者兼收,並列文讀; 有的亦兼收,但[切文]為文讀音,[白文]則註為白話音。 造成同一音,在不同字典,有時是文讀音、有時是白話音。 舉兩個例,「食」(切文 sik8/白文 sit8) 及「髓」(切文 sui2/白文 tshui2): 甲字典最單純:【食】文 sit8,白 tsiah8 乙字典則多收:【食】文 sik8,文 sit8,白 tsiah8 丙字典這樣收:【食】文 sik8,白 sit8,白 tsiah8 甲字典最單純:【髓】文 tshui2,白 tshue2 漳/tshe2 廈/tsher2 泉 乙字典則多收:【髓】文 sui2,文 tshui2,白 tshue2 漳/tshe2 廈/tsher2 泉 丙字典這樣收:【髓】文 sui2,白 tshui2,白 tshue2 漳/tshe2 廈/tsher2 泉 還有〔7〕近代漢語層次的新文讀在漳泉各自發展而不同調: 「笑」漳文讀有 siau3 與 tshiau3,但漳州人吟誦偏愛後者,泉則無發展出後音。 「象」泉文讀是 siong6,但漳文讀說 tshiang7、不說 siang7。 (-iong/-iang漳泉差) 「昶」文讀 thiang2(漳)/thiong2(泉),漳另發展出 tshiang2。 (-iong/-iang漳泉差) 因此漳泉濫的臺灣話、廈門話亦可讀 tshiong2。 不是一刀斷文白如此單純,常常是相對文白,不是絕對文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59.5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language/M.1449905186.A.160.html

12/12 15:33, , 1F
推!
12/12 15:33, 1F

12/12 16:02, , 2F
好爽的資料
12/12 16:02, 2F

12/12 16:29, , 3F
這篇太神了大推
12/12 16:29, 3F

12/12 16:37, , 4F
為什麼『笑 tshiau3』是『近代漢語層次的新文讀』而不是
12/12 16:37, 4F

12/12 16:37, , 5F
『白話聲母特徵文讀』
12/12 16:37, 5F

12/12 16:39, , 6F
另外,請問大大能否提供更多關於閩南語傳統文讀的資料呢
12/12 16:39, 6F

12/12 17:04, , 7F
象/笑,也屬有白話聲母特徵(6),放在(7)不放在(6),只因這
12/12 17:04, 7F

12/12 17:04, , 8F
二字從固有漳州話文讀siang7/siau3,發展出取代性新文讀。
12/12 17:04, 8F

12/12 17:07, , 9F
閩南語傳統文讀資料…太模糊,看討論什麼? (5)這類文讀音
12/12 17:07, 9F

12/12 17:07, , 10F
就是明知該音不合中古切韻,但傳統上卻紮紮實實當文讀用。
12/12 17:07, 10F

12/12 17:08, , 11F
欣/彙/食[切文]是hin1/(h)ui7/sik8,但若非韻腳,閩南語傳
12/12 17:08, 11F

12/12 17:08, , 12F
統仍常採[白文]:him1/lui7/sit8。【但都仍符合音韻理論】
12/12 17:08, 12F

12/12 17:36, , 13F
日jit這口音 我嘗試發音 真是無好講
12/12 17:36, 13F

12/12 17:38, , 14F
平常較常講git或lit
12/12 17:38, 14F

12/12 18:50, , 15F
由衷謝謝您
12/12 18:50, 15F

12/12 19:50, , 16F
12/12 19:50, 16F

12/12 20:16, , 17F
日的git和lit應該都是從jit發展而來的
12/12 20:16, 17F

12/12 20:49, , 18F
年輕人都會把Z講成力了 是類似的演變現象
12/12 20:49, 18F

12/12 22:25, , 19F
gio變jio還可以 jit舌頭感覺很怪 變成tsit
12/12 22:25, 19F

12/12 22:27, , 20F
Z硬要用正確發音 會變成tsí
12/12 22:27, 20F

12/12 22:39, , 21F
推這篇,解釋得很詳盡。
12/12 22:39, 21F

12/12 22:41, , 22F
推"相對文白",這也是台語的魅力所在
12/12 22:41, 22F

12/13 04:33, , 23F
推! 彙lui7 有人認為是上古漢語遺留,滿多地方都有這
12/13 04:33, 23F

12/13 04:35, , 24F
念法的,似乎也可歸類在[8]?
12/13 04:35, 24F

12/13 14:10, , 25F
艦/彙(lam7/lui7)都帶上古漢語kr/gr/Gr聲符特徵,但艦傳統
12/13 14:10, 25F

12/13 14:11, , 26F
漳泉讀lam7,潮州話lam2,粵語也是lam6,不同漢語間有共同
12/13 14:11, 26F

12/13 14:11, , 27F
的上古漢語痕跡。而彙在閩語區讀lui7,但在粵語及客語區非
12/13 14:11, 27F

12/13 14:12, , 28F
普遍性l-聲母字,故可能是 (8)上古漢語特徵遺留,也可能是
12/13 14:12, 28F

12/13 14:12, , 29F
古代把「彙」訓讀「類lui7」,如同「打/菸/這(ㄉㄚˇ/ㄧㄢ
12/13 14:12, 29F

12/13 14:12, , 30F
/ㄓㄜˋ)」這種訓讀、流通音或制定音取代本音的狀況。
12/13 14:12, 30F

12/13 14:42, , 31F
打菸這骰就是Mandarin的非本字湊字借字再規範化
12/13 14:42, 31F

12/14 00:02, , 32F
「打菸骰」三字是訓讀,有借字的關係,可說本音不流行
12/14 00:02, 32F

12/14 00:04, , 33F
「這」ㄧㄢˋ/ㄓㄜˋ是另一類,只是偶然湊巧的同形字
12/14 00:04, 33F

12/14 00:06, , 34F
是在不同時空各自造出本字,並沒有借字的關係
12/14 00:06, 34F

12/14 00:13, , 35F
亦即ㄧㄢˋ並非 指示詞「這」的本音,兩者為不同的字
12/14 00:13, 35F

12/14 06:15, , 36F
最難的不是字的讀音,而是變調點
12/14 06:15, 36F

12/14 13:30, , 37F
真的 變調點...
12/14 13:30, 37F

12/14 13:40, , 38F
如果知道本調斷點 倒也還好 怕的是輕聲 不知道老漢學
12/14 13:40, 38F

12/14 13:40, , 39F
仔會不會在唐詩讀輕聲 漢文是有很多 尤其在虛詞
12/14 13:40, 39F

12/14 14:45, , 40F
以#表本調。以(#)表本變調均可,因口語習慣會變調,但吟詩
12/14 14:45, 40F

12/14 14:45, , 41F
常會持本調。「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12/14 14:45, 41F

12/14 14:46, , 42F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12/14 14:46, 42F

12/14 14:46, , 43F
而輕聲在唐詩/宋詞較少用,在樂府詩/古詩/其他韻文/漢文則
12/14 14:46, 43F

12/14 14:48, , 44F
較常運用。例如「歸來笑拈梅花嗅」、「高處不勝寒」若出現
12/14 14:48, 44F

12/14 14:48, , 45F
在其他古韻文,可唐詩讀法「歸來#…」,也可「歸--來…」;
12/14 14:48, 45F

12/14 14:49, , 46F
後者可宋詞讀法「高處#…」,也可「高--處…」。
12/14 14:49, 46F

12/14 23:15, , 47F
我老闆發過 paper,台語口語與吟詩/成語的 prosodic
12/14 23:15, 47F

12/14 23:16, , 48F
structure 不同,大致上說,後者受句法的牽制更小
12/14 23:16, 48F

12/14 23:16, , 49F
所以兩者變調會有別
12/14 23:16, 49F

12/15 04:23, , 50F
樓上的論文有沒有連結?
12/15 04:23, 50F
文章代碼(AID): #1MQymY5W (TW-language)
文章代碼(AID): #1MQymY5W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