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台灣人的喜餅

看板TW-history作者 (none)時間8年前 (2016/07/15 22:40), 7年前編輯推噓0(0012)
留言12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hitots (哈拉)》之銘言: : 台灣傳統上重男輕女,早年生活並不好,結婚儀式很簡單 : 甚至有些連酒席都沒有的,更不要說是送喜餅了 : 喜餅這東西起碼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最早應該是隨著嫁妝一起到夫家 : 就是那種隨嫁時用挑擔把一大堆東西送到夫家 : 或是夫家迎娶時把幾十斤的大餅送到女方家 : 可是那種餅應該是沒有特定分給〈個人〉 : 一般是家裡人或是家中奴僕分著吃,沒有送給外人 : 會把喜餅做成一份一份的,分送給每個親朋好友與鄰居 : 應該是近一百年的事,也是民間經濟能力提升後才有的事 農業時代確實窮人佔多數,但不代表社會就完全沒有上層階級 例如鹿港有名的玉珍齋,就是清治末年成立的糕餅店,主流客群就是當時台灣漢人社會的上層階級 你總不能因為你家以前沒喜餅、沒酒席,就認為全國人民都沒有酒席的習俗吧? 日本時代是台灣的近代化時期,各項主要的近代化措施大多由此開始 但即使如此,終日治之世全台都市化程度並不算高,依然是農業為主的社會 所以現代歷史書談日本時代,大多會提到很多現代化的時髦玩意,讓人以為當時的台灣人過得很時髦 嚴格說來這只講對一半,時髦與否要看你住哪裡而定 基本上只有住在城鎮裡的人才比較能享受到現代化帶來的好處,至於鄉下變動就不怎麼大了 用水通常還是地下水,就是用幫浦抽的那種,電燈則是看你家經濟狀況 有錢就有可能會裝,沒錢還是早點上床睡覺吧(日本時代尚未有電視) 日本時代的現代化建設對鄉村地帶比較有影響的應該是教育和交通 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話,會發現日本時代出生的長輩大多是小學畢業,除非家境不錯或很會讀書 簡單說就是日本時代推動公學校(相當於現在國小)教育,並在日治末年改為義務教育 用意無他,至少讓台灣人接受最基本教育,便於政令宣導而已 因為日本也是殖民政權,實際上也不希望你讀太多書,不然很難管 當然學校為了招生,對於資質優異的學生還是多方鼓勵的 至於交通層面,就是各級鐵道遍布,除台鐵路線外尚有糖鐵、林鐵、輕便鐵道等,不然至少也有公車 讓鄉民們要出門、上街能方面許多,不像清領時只能坐牛車 簡單說日本時代城鄉差距跟現在比算大的,城市人看鄉下人都是野豬騎士(包括天龍國的鄉下) 不過區域發展差異倒是比現在小很多 日本時代的幾個大都市: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都市規模和人口密度其實沒有差很多 不像現在是一個台北屌打全台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1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468593615.A.187.html

07/16 14:56, , 1F
臺灣鄉下也是到國民黨來台後才開發 人口聚集區開始有
07/16 14:56, 1F

07/16 14:56, , 2F
鄉街計畫 非都也有鄉村區 以及鐵皮屋工廠 但相對地
07/16 14:56, 2F

07/16 14:57, , 3F
對環境破壞也是很大
07/16 14:57, 3F

07/16 14:57, , 4F
其實臺灣在90年代前 還是有鄉村沒有自來水 現在沒有自
07/16 14:57, 4F

07/16 14:58, , 5F
來水的地方要碼是小離島或原民部落
07/16 14:58, 5F

07/16 15:00, , 6F
至於原PO所說的牛車 到光復後十幾年都還有
07/16 15:00, 6F

07/16 15:00, , 7F
不過 確實如原PO所說 臺北市作為首善之區 是特別待遇
07/16 15:00, 7F

07/16 15:01, , 8F
這點是沒錯
07/16 15:01, 8F

07/17 00:55, , 9F
作為首都當然該有特別待遇
07/17 00:55, 9F
並非如此,事實上很多國家為了區域均衡故意遷都 避免一個城市同時擁有太多機能(政治、經濟、文化等)導致區域發展不均 日本時代的規劃其實比較正確,首都不是用來集中所有機能的地方 戰後這種台北獨大的現象其實反而製造問題

07/20 16:59, , 10F
牛車民國七十幾年還常常從高雄我家前大馬路慢慢開過去
07/20 16:59, 10F
※ 編輯: hoopps (114.34.207.17), 08/04/2016 08:36:33

08/09 19:59, , 11F
蛤? 有人想說日本人規劃的東京不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08/09 19:59, 11F

08/09 20:00, , 12F
還是日本人規劃東京不是問題某群人規劃台北是製造問題?
08/09 20:00, 12F
文章代碼(AID): #1NYFNF67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YFNF67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