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如何獲取黨外雜誌?

看板TW-history作者 (喔拉喔拉)時間14年前 (2010/04/06 00:05), 編輯推噓5(504)
留言9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8 (看更多)
一些對黨外雜誌的印象與各位交換。 黨外雜誌是白色恐怖下"黨禁、報禁、出版品管制"的直接產物。 若將美國出版業在10年來的情況來比較,可能會營造兩個較難考量的面向: 其一是黨外雜誌是80年代左右的現象,與2007年的美國社會有著起碼25年的時差 其二是黨外雜誌是台灣白色恐怖的"非法"產物,紐約書評、國家等雜誌都是"合法"刊物 黨外雜誌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當時黨外人氏需要在選舉期間以外仍需要有個 媒介向南北民眾傳播思想,鏈結反抗人士,因此辦雜誌便是在這樣的需求因運而生, 在台灣歷來的抵抗運動中,雜誌時常是個為服務政治理念而產生的現象,當黨外人士 陸續站上政治舞台,獲得實際權力去改變台灣在政治環保、治安、國際定位、人權等 問題時,他們又何必透過黨外雜誌去伸張理念呢? (當然,你也可以說自己都當官了,當然不會再辦一個雜誌來罵自己的政績) 若真要從"市場機制"來看,黨外雜誌的作家也從未被市場給淘汰,反而在台灣 民主化的過程中,他們的身價(影響力)跟著水漲船高,成為總統、立委、董事長 、院長、縣長等,就以當年黨外雜誌重要的作者林濁水來看,如今林濁水 當過立委(有實權),常接受媒體各種型式的採訪,發表文章常見於最多人看的 蘋果日報上,他的市場價值的程度怎會不如昔日在黨外雜誌的文章?光是讀者人數就 不知道差多少了,我不否認黨外雜誌的重要性與表現,但黨外雜誌在當年能讀到的人 是相當有限,從質來看,林濁水當年的言論自由程度絕對不如今日,從量來看, 所有黨外雜誌的讀者總和也絕對不如現在蘋果日報的讀者量。因此從市場機制來認定 這些知識分子被淘汰,恐怕難用於南方朔、林濁水、呂秀蓮、姚嘉文、林義雄等至今 仍相當有聲望的早期黨外知識份子。 因此若從黨外雜誌人士來看新舊兩代知識份子,我們不難發現,戒嚴時期的知識份子 由於發言空間有限,因此不管什麼議題都會擠在同一兩本雜誌裡面,而千禧年後的 台灣知識分子,則容易找到關注各種如性別、政治、環保等議題的專書專刊,甚至 還有BBS、部落格、討論區、音樂等各式各樣的媒介來表達,我並不認為當年黨外雜誌 的影響力有大到能夠代表公共領域的程度,也不太同意能從黨外雜誌的沒落來推敲出 新世代知識份子就從公領域消失的結論。同樣地,我實際翻閱數種黨外雜誌後的感覺 是,若不體諒當年的政治氣氛,當年黨外雜誌的編輯水準、議題深度、銷售管道 絕對不如今日"文訊、商周、思想"等一般雜誌期刊,在當年能這樣前仆後繼的 搞雜誌,確實讓人佩服,但若就雜誌論雜誌來看,一般大學校刊、相關議題的部落格, 其深度也不會比當年的黨外雜誌差到哪去。 我之所以會拿大學校刊與黨外雜誌來比,是為了再回到新舊知識份子的差異 來討論,黨外時代的知識分子與現下知識分子的顯著差異在於對政治議題的冷漠 而不是沉淪於學術成就或什麼好文章被市場淘汰了,若說現在的好文章賣不了錢 但當年的黨外雜誌也不會有什麼稿費的,同樣的,黨外知識份子也不全是學者專家。 拿今日部分不問世事的學者來跟他們比較,恐怕有失公允。 而我會用部落格來跟黨外雜誌比,是因為現今集結最多民間聲音的媒介不是報章雜誌 ,而是網際網路,以今日苦勞網、比利潘、管仁健、朱學恆等人的部落格來看, 他們文章的讀者數也應該不任何一期黨外雜誌的銷量之下,而他們也從來就不是學術圈 裡的專家,當然也不會是對公眾沒興趣的知識份子。 damnations用美國與台灣的比較來看黨外雜誌當然有其獨到之處,但若將黨外雜誌視為 多數民眾會想閱讀的雜誌,將黨外人士視為不追求學術成就的學者,才錯過了黨外運動 與台灣民主化對黨外雜誌的影響力,真切地說,黨外雜誌本來就是為黨外運動服務的 "非法"雜誌,他的編輯群們是由一群對台灣政治有異見的知識份子(不全是學者)所輪番 組成,在沒有法令的保障下用些微的資本所編印發行,而不是真的從利潤、風格、銷售 量來考慮的合法雜誌,當黨外人士的政治目標達成時,黨外雜誌自然也光榮地完成階段 性任務。 我自己對黨外雜誌是一知半解的,一點印象還請大家指教。 ※ 引述《damnations (id-punisher)》之銘言: : 相對於現今的報章雜誌,黨外運動時期雜誌的水準的確令人驚艷, : 但是美好的回憶不再,不經讓人懷疑為何台灣知識份子的水準沒有傳承下來? : 前陣子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在歐美有關知識份子的歷史研究中找到答案。 : 而原因並不是民主化的問題、也不是民進黨使這些雜誌沒落, : 而是台灣面臨到資本主義發達後,中產階級快速崛起, : 市場、效率、科技、專業化成為新社會指標。 : 然而人文社會領域的知識傳承還未建立,講求迅速實際的社會就急著向前走, : 非專業的知識分子也因此快速消失。 : 也就是說,現在的知識份子被市場視為學術圈裡的專家, : 於是離開學術圈就找不到市場與傾聽聲音的群眾,作品賣不了錢, : 那些早年在公領域大聲疾呼的知識分子自然而然被「市場機制」淘汰, : 買不起都市房屋、找不到工作、寫的文章沒有管道輸出。 : 新的學者仍在,只是他們不是對公眾沒有興趣、只在意專業期刊發表, : 就是不擅用公眾慣用語,所以罕為學術小圈外的人所知。 : 然而,這不是他們個人問題,而是大眾信仰的「市場機制」催化了公共知識分子的消失。 : 試想一篇深刻傳達左派思想的文章,或是一篇深刻建構台灣政治理念的文章, : 我們還不知道如何用市場來評價它們,因此無法定出一個合理的價格, : 來支持這些深刻、但又不同於學術研究般艱澀的好文章。 : 但是現在台灣社會就是處於市場價值領導思想的時代, : 沒有錢,能夠發出的聲響就被大而又力的集團媒體所掩蓋。 : 簡單說,能夠廣受大眾歡迎,能賣錢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然而事實是如此嗎? : 在美國同樣的情況也在發生,《紐約書評》、《國家》雜誌等廣受知識分子喜愛的報社, : 都被迫因為銷路不佳縮小規模。甚至連紐約時報也在2007年驚險地度過破產風波。 : 許多研究也指出,在這些雜誌中傑出的撰稿人過去三、四十年來竟沒有太大變化, : 也就是說,年輕一代嚮往公眾領域的知識份子消失了! : 當然歐美國家擁有的人文社會傳統是台灣不能比擬的, : 這些無形資產在歐美慢慢地也找到了它們在市場制度下的生存之道, :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現在主流的台灣報紙慢慢走向香港化, : 以腥羶色與生活化新聞來吸引市場, : 不喜愛太深太廣泛議題的群眾從中即可獲得滿足。 : 所以,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職業專業化的要求, : 都讓新一代的年輕學者選擇在校園內、學術圈裡過著一般的生活, : 公眾知識領域快速的消亡,其實並不是特定政黨或是特定人士的責任, : 而是每一個人選擇其他娛樂遠比閱讀的時間較少、 : 選擇閱讀蘋果日報娛樂版而非一篇談論左右派思想演變的社論, : 而在閱讀群眾減少之際,現今社會的資本制度更加強化這一種選擇的差別。 : 最後,黨外知識分子風格的雜誌在台灣徹底消失了。 : 當孤影「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對於自由主義對所批判,而後楊國樞等在雜誌猛力還擊, : 那些黨外雜誌上的討論文章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 而隨著那一批黨外人士的老去,我們不知是否將來還能看到台灣文字工作者的盛況? : 其實若明白黨外雜誌消失的原因在於在此刻的市場評價制度, : 光期待或是怪罪政府並沒什麼幫助。 : 關鍵還是在於積極的選擇自身覺醒,不受市場價值左右,勇於支持「好」的文章, : 或消極的等待大眾的教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0.41.207 ※ 編輯: laziohead 來自: 118.170.41.207 (04/06 00:14)

04/06 08:57, , 1F
04/06 08:57, 1F

04/06 20:45, , 2F
Nice thinking
04/06 20:45, 2F

04/07 06:18, , 3F
你有推薦什麼現在優秀的blog或論壇嗎?
04/07 06:18, 3F

04/07 06:19, , 4F
我到是對很多顛倒黑白的台獨?(深綠?)部落格很感冒
04/07 06:19, 4F

04/07 12:04, , 5F
~~~~~~~~~~~~~~~~~~~~~~可否舉實例說明?
04/07 12:04, 5F

04/07 12:05, , 6F
樓上的意思應該不是指主張深綠或台獨即為顛倒黑白吧?
04/07 12:05, 6F

04/08 02:44, , 7F
何謂顛倒黑白?"清治時期的高雄港"就叫標準顛倒黑白
04/08 02:44, 7F

04/08 02:45, , 8F
1895年前的清治會有1920年命名的高雄港?張飛打岳飛
04/08 02:45, 8F

04/08 02:45, , 9F
打得滿天飛
04/08 02:45, 9F
文章代碼(AID): #1BkWfcpI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kWfcpI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