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關於顏思齊的傳說

看板TW-history作者 (無言啊)時間15年前 (2009/03/22 16:13), 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 引述《ooostr (ooostr)》之銘言: : ※ 引述《ERHSIANG (無)》之銘言: : : 若是我沒記錯的話.... : : 湯錦台 的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 : : 註解中有提到..... : : 顏思齊最常被提到 : : 欲起事推翻德川幕府, 後來事跡敗露逃亡來台 等等行徑 的史料來源是《台灣外記》 : : 但 《台灣外記》的小說性質又太過於濃厚, : : 所以湯先生以為 顏思齊 跟 李旦 原本就是同一人 : : 推論可能是 : : 鄭芝龍 想 掩飾其早年為李旦孌童 而編織出顏思齊這號人物 : : (不過上面綠色那一行孌童等事..也僅是推論....並無法明確證實) : : 不過"台灣通史"中是有明確提到顏思齊就是了 : 我有疑問的是 : 為什麼長久以來,許多台灣史書籍都喜歡把「顏思齊一黨想給松浦藩主好看」的造反事蹟 : 誇大潤飾成「欲起事推翻德川幕府」勒? : 以前台大電機歷史板我印象中更扯,局然有人為誇耀明代在16、17世紀有多先進 : 海權在東亞多發達,跑出「千船圍江戶」的說法--這就不知道是不是把平戶筆誤為江戶了 : 略熟日本戰國、桃山江戶史的人,都知道平戶、長崎這裡不但有世襲封建領主鎮守 : 還有幕府派駐的代官,雖說千船圍平戶此舉也無異向幕府宣戰就是了 : 但看看1614年大阪冬之陣,幕府動員的驚人軍力 : 這些「明國浪人海賊」要是不亡命海上,恐怕就只能像天草四郎一樣被剿滅了吧 應該這樣說 明末的海上勢力 不是單純的海盜可以解釋的 要說中國海盜多麼厲害多麼強大 如果改成"中國海盜人數眾多" 會比較適合 而部分海盜的軍力比正規軍隊強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先從王直開始 王直的軍隊可以敗明軍多次 但是當王直這個頭頭被明朝騙去後 他四散的餘黨 沒有一個是可以跟他一樣橫行海上的... 再來是曾一本 張璉(有人當他為同時有山寇和海寇的一號人物) 這兩個也是大海盜 再來如林道乾和林鳳這兩個更特別的海盜 國際性的活動範圍 一個後來去了泰國 一個去了菲律賓 再來的李旦和顏思齊 顏思齊這個人的存在與否 一直都有爭議 但是李旦的存在 才是明末海上較為重要的人物 他的船隊以平戶為基地 日本 中國 台灣的三方貿易 讓他在平戶呼風喚雨 又李旦協調了荷蘭和中國的衝突 其實李旦的商人性和王直的商人性是有蠻類似的共通點的 二者都以日本為基地 然後較重視貿易 手下也都有一批以搶劫為主的部下 鄭芝龍則算是明末海盜集大成者 如果以比喻來說 整個海洋是一個大國家 第一個起來的霸主是王直 他死了之後國家分裂 許多的小頭目割據整個海洋 而這過程中不斷的出現新的小頭目割據 還有外族的入侵 加深了海洋這個國家的變化 又像林鳳這種在這個海洋生存不下 於是跑去攻打外族的土地~~就像戰國時代燕國去打朝鮮一樣... 最後海洋出現了一個權大勢大的藏鏡人 李旦 他死了之後 他的一個小手下 鄭芝龍突然竄起 打敗各方諸侯 最後三個叛亂的大勢力 李魁奇 鐘斌 劉香都被他給滅 海上終於歸於一統~~!! 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好~~ 我的重點是 明朝中國海上的武力是不小覷的... 但是也沒有幾個海盜可以像鄭芝龍那些大寇一樣 可以正大光明的單挑一整支國家正規海軍... 所以明朝海上武力不弱是事實 但是海盜也不是每一個都強到像魯夫一樣就是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12.43

03/22 16:43, , 1F
鄭芝龍:我要成為海賊王!!!!!!!!
03/22 16:43, 1F

03/22 17:05, , 2F
李旦:尼古拉一官,你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吧!科科科....
03/22 17:05, 2F

03/22 21:39, , 3F
日本平戶的港邊...還有王直的塑像
03/22 21:39, 3F

03/22 23:44, , 4F
話說阿龍比較像王下七武海,不過這七武海比較威就是了
03/22 23:44, 4F

03/29 20:59, , 5F
江樹生在"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書中
03/29 20:59, 5F

03/29 21:00, , 6F
以及翁佳音在"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一文中已經明白說顏
03/29 21:00, 6F

03/29 21:02, , 7F
思齊確有其人而這個人就是荷蘭文獻中的Pedro China
03/29 21:02, 7F

03/29 21:03, , 8F
因為Pedro China的卒年卒月跟中文文獻中的顏思齊相合
03/29 21:03, 8F
文章代碼(AID): #19nVCmUM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nVCmUM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