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今天晚上的大話新聞

看板TW-history作者 (5714)時間17年前 (2007/07/02 21:02),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8 (看更多)
※ 引述《nimo (夏天不是戀愛天)》之銘言: : 有聽過一種說法, : 國民黨因為把台灣當作暫時性的反共基地, : 所以很多重大建設都遲滯不前。 : 比如說現代化機場、高速公路和都會捷運系統等。 但國民黨早被美國三令五申不得主動挑起戰爭(維持中立),如果沒有美國幫忙  國民黨連國軍都養不起,更不可能反攻大陸了,我想這也是他內部吊詭的 地方(荒謬的地方),就在於他明明知道反攻無望,卻還是灌輸反攻復國 的意識形態給台灣社會。 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想法,提出來跟大家交流 我想重大建設的遲緩是因為一直到70年代之後這問題才被凸顯出來 在美援的幫助下,50年代大致上僅完成了基礎動力的建設,目的是幫助 美日資本接著進駐台灣,接著形成紡織業、加工出口業等勞力密集的情況 這種東西需要的是低廉的勞工,來源是農村待不下去的青壯人口,而另外 如台北三重一代眾多的小型家庭工廠也不需要大型運輸,自然也不需要 重大建設,一直到70年代因為勞力優勢不再,國際經濟因石油危機不景氣, 才有提升內部經濟體質,溝通南北資源、建設國家級產業的需求, 所以才有提出十大建設的必要。 總的來說,過去長期被定位在國際分工體系下的勞動區,要撿進步國家不要 的產業回來做,所以社會內部的建設比較不被優先考慮,在鐵路尚未電氣化 、國際機場尚未完工時,我們就已經被"MIT"的虛名給洗腦著。 另外一部分是我們還在戒嚴時代,一黨專政自然行政效率低落,也因為沒有民意 監督,很多如今看來沒啥用、塞公務員、破壞生態的建設, 在當年都被視為德政般的推動著。 : ※ 引述《roofwalker (各有因緣莫羨人)》之銘言: : : 我同意LEIKA的看法,不過,我想就這個斷語再作一點思考。 : : 台灣作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我想這是「當時」日本的認識。 : : 但台灣作為國民政府最後一個主權基地,是否為「當時」國民政府的理解, : : 也許要再衡量。 : : 當然,其實也未必不是,因為捨台灣已無處可逃,自然是最後一個。 : : 而且,國民黨政府在宣傳文化大革命的樣版時, : : 自然突顯了中國文化下「碩果僅存」的台灣。 : : (在學術界,以台灣為中國之代用品,也是同樣的概念?) : : 但在「反共大陸」、「中國統一」的口號、前景和想像之下, : : 台灣碩果僅存的「最後性」也許被淡化了一些, : : 因為還有「未來」。 : : 如果加以推衍,台灣也許被視為「起點」。 : : 另外, : : 從建築學界內部,中國風格與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也值得思考。 : : 大屋頂的北方宮殿式建築代表了國族精神的重塑, : : 但在建築界中,從園林、合院的生活空間、從閩南民居的語彙…… : : 似乎又走出了另外一種路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93.153 ※ 編輯: laziohead 來自: 220.131.93.153 (07/02 21:06)

07/02 23:28, , 1F
可以考慮將國內再分工與「地理空間」「區位」「城鄉」
07/02 23:28, 1F

07/02 23:31, , 2F
結合。
07/02 23:31, 2F

07/07 12:04, , 3F
老蔣怕軍心士氣不穩 喊口號騙騙可能的老兵罷了
07/07 12:04, 3F
文章代碼(AID): #16YFToNt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YFToNt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