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外省人

看板TW-history作者 (斯培西阿的嘆息)時間18年前 (2005/09/20 10:50),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20 (看更多)
怎麼不這樣講 因為早年外省籍軍公教家庭要求小孩唸書, 除家無恆產外, 堅信 總有一天歸返大陸建設也是一由, 相形下在台灣當然從事其他職 業不如總有一天會跟隨政府返回大陸的軍公教方便, 當然公教資 源對外省籍毫無限制的優惠更是一大誘因, 不用繳稅, 又有優惠 存款利率與月退, 公教人員按省籍比例錄取, 外省籍人士比較容 易升官等, 一直到蔣經國晚期高唱吹台青仍改善有限. 有沒有聽過戰士授田證? 那時多的是榮民相信呢. 除此之外, 不愛唸書的外省小孩往往成群結黨, 打架鬧事, 久而 自成幫派, 外省掛幫派如竹聯四海等, 竹籬笆把這群人框起來, 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封閉關係, 一直延燒到解嚴後, 仍然有許 多黑衣人在政治活動當中出沒. 至於本省籍分為兩個部分, 早年的地主被政府強行以政策收買土 地, 在獲得的有價證券不成比例下, 家道中落, 形成了新的財富 重分配, 雖然佃農取得了土地, 但在政府控制下推行肥料換榖與 須繳交軍米影響下, 一九六0年的統計,有六九‧七%的農家背 負著債務,其中用以支出家計費用,竟高達借款的五八%。除了 人口增加、土地有限、農民零細化的原因外,最重要的當是農業 剩餘擠壓政策的結果。依此也可見到農村隱藏性失業的嚴重情形 。 當時台灣的工業發展其實以犧牲了農民為代價, 同時也圖利了少 數人. 事實上, 當時的情形是有土地的人變成沒有地, 佃農取得了土地 , 卻因為收購價格跟政策, 依舊負債累累. 何來有地比較怠惰 ? 恐怕, 上文所指稱的現象不是特例, 就是後房地產飆漲的時代吧 . -- 每一片帆都會駛向 斯培西阿海灣 像疲倦的太陽 在那兒降落,我知道 每一朵雲都會俯吻 汩羅江渚,像清淺的水渦一樣 在那兒旋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5.40.225

09/20 18:34, , 1F
那本省籍的商人或專業人士(比方說醫生),是不是較受重視?
09/20 18:34, 1F

09/20 18:35, , 2F
我想問的問題是:省籍結構之外,產業結構以及資本主義的發展
09/20 18:35, 2F

09/20 18:36, , 3F
是否也影響了農民的處境?
09/20 18:36, 3F
文章代碼(AID): #13BtZj5Q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3BtZj5Q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