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TPO 閱讀第八回第九題

看板TOEFL_iBT作者 (hermeneutic)時間8年前 (2016/06/16 17:06), 8年前編輯推噓0(008)
留言8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 引述《LittleIe (夢)》之銘言: (原文恕刪) : 答案是A : 不過覺得D也對 : 請問有大神能夠將D選項拆成幾個句子嗎? : 另外,請問D選項中的such as 是like的意思嗎? : 看了考滿分跟其他網站的解答依然不懂 : 先謝謝大家了Orz 首先,您可以使用定位技巧-learn how to locat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a tex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llowed Teotihuacan to have "a competitive edge over its neighbors"? 本題題幹(註一)甚至用 quotation marks 直接引述原文、考試介面也幫 我們 highlight 這個片語了,因此答案就在這段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 裡面: It seems likely that Teotihuacan's natural resources, along with the city elite'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ir potential, gave the city a competitive edge over its neighbors. ---- 註一:題幹,即 question stem,為標準考試體裁術語,指題目不包含選項的部 分-套用 Wiki 的話,"Multiple choice items consist of a stem and a set of options." 在 GMAT 的 Critical Reasoning 中,閱讀題幹經 常是考生快速將問題分類的方式。 ---- 英語博大精深(註二),但其句構卻非常單純-主流分類法只彙整出「五大 句型」〔關鍵詞-及不及物(transitive/intransitive; vt./vi.)、完不 完意(complete/incomplete predication)-一以貫之〕。您可能會好奇:   「如果結構真的這麼簡單,何以托福和 GRE 經常充斥著又臭又長的難句?」   答案:因為在簡單的結構中東加一坨修飾語(modifier)、西插一塊修飾句。 是的,只要再搭配一些漂亮的修辭手法(rhetorical devices),一堆紐約 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甚至世界名著 (world classics)等級的精湛長句就這樣流瀉了出來〔如果用外文系的梗, 就是那種會讓您想起 Henry James(reminiscent of Henry James)的句子-   他那種經常被描寫為「使用優雅、經縝密編寫過的言語(elegant, measured   language)」寫就的句子〕。經典實例:英語修辭法中的 "periodic senten- ce"(註三)。 ---- 註二:但我們自己的語言-中文-更是精妙絕倫。 註三:有時說明一個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看一個貼切的、活生生的事例-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美國詩人)的 "Snow-Flakes", 第一個詩節(stanza):    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 Out of the cloud-folds of her garments shaken, Over the woodlands brown and bare, Over the harvest-fields forsaken, Silent, and soft, and slow, Descends the snow. 也許您已經恍然大悟了:「前面不斷並列好多修飾語堆疊背景、意境,最 後主要子句(main clause,或謂「獨立子句(independent clause)」) 才翩然現身-難怪叫 "periOdic sentence"(註:大寫表重音位置)!」    Exactly-you got it! 道理就是主角擺最後,接近句點的地方。    〔上述的主要子句採倒裝(inversion)結構,原句型為 "The snow des- cends (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 / out of the cloud-folds ...)." 前四行並列的修飾語皆用介系詞片語(prepositional phrase)當作副詞 修飾「雪是如何下」,可以好好欣賞 Longfellow 是如何把它們編寫得如 此工整-over 為首的兩行都是 "over + n. + postpositive adj.(後位 修飾形容詞)" 的結構,非常美。〕    這種修辭手法最明顯的效應就是「維繫張力」,但關於其效果下面兩個人 都說得比我精準太多了:    "... the effect ... is to keep the mind in a state of uniform or increasing tension until the denouement."—William Minto "... to arouse interest and curiosity, to hold an idea in suspen- se before its final revelation"—William Harmon 補充 〔denoueMent 是 GRE 等級的單字,借自法語(難怪拼字較奇特-以英語 拼寫規則而言),所以如果您講究的話,手寫時第一個 e 上面可以標上 法語的尖音符(l'accent aigu)。法語單字重音總是擺最後,所以要發 denoueMent;英語中 -ee 結尾的字重音總在最後也是受法語的影響,所 以要發 employEe, drafTee, refeRee, refuGee, retiRee, nomiNee, les- See, interviewEe, devoTee, etc. denoueMent 造字的中心意象(central image)是「解結(untying)」, 現行字義因而是「(小說、電影、戲劇等的)結局」,由此引申超出藝術    創作的脈絡(context)可以得到「(事物的)結果」的意思,如以下牛津 字典的絕佳例句-    I waited by the eighteenth green to see the denouement. (腦中馬上有高爾夫球賽的畫面:兩位選手在漫長又激烈的桿數「」鬥 後終於來到最後的球穴區,說出這句話的人正等著看比賽的結果-看這 個「結」最後是怎樣「解」。) noue 這個字群源自古法文 noer 'to tie',而 noer 又再源自拉丁名詞 nodus 'knot',到這裡各位終於看出 denoueMent 竟然和我們熟悉的 node (好比 lymph node-淋巴結)有同源的部分;通常字形演變流程中若有經    過法語影響者,經常在表面上看不出它和其他字源較明顯的英文單字其實    是同源的關係-呼應上述「此兩語言拼寫邏輯不大一樣」的事實。 掌握一個字的中心意象是很重要的-它能幫助您精確使用詞彙,並且永遠    忘不了這個字的各種字義(因為您直接看到意象了-您徹底地懂了!-因 為 "An imag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以精確使用而言,您可 以立即把 denoueMent 和其一級近義字 fiNale 作比較:我們可以直接看 出 fiNale 和 final 有關(法語 fin 'end'),因而掌握 fiNale 「 (曲/章)」的中心本質-在涵義(connotation)上它還有「特別熱鬧、 精彩」的形象。所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終樂章(裡頭包含著名的 "Ode to Joy"-「快樂頌」)自然是 the finale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一場慶典以煙火華麗作結自然是 a fireworks finale;但一 本從頭到尾刺激無比、讓您聚精會神地讀完、情節錯綜複雜又高潮迭起的 補完 推理小說,它大概會有 a startling and unexpected denouement。〕 ---- 有英語句構其實很簡單的概念後,您可以把這個主題句簡化為: It seems likely that (Teotihuacan's natural resources), along with (the city elite'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ir potential), gave (the city) sth (a competitive edge over its neighbors). 連虛主詞(anTicipatory "it"-because "it" literally anTicipates the postPoned, real subject)結構也還原的話:   [That A, along with B, gave C sth] seems likely.        ^^^^^^^^^^^^^ ("along with B" 是插入的要素,不影響 "A gave C sth" 的主結構) 〔中括號內是「that 引導的名詞(從屬)子句」作本句的主詞,所以本句 的根本結構只是「 seems likely;主詞 + 連綴動詞(linking verb)+   主詞補語(subject complement,經常簡寫為 SC-GMAT 的 SC 有時讓人   很頭痛,我瞭XD)」。英文句子主結構永遠超簡單,真心不騙。〕   上述的分析技巧叫「句構分析(parsing)」,是各位學文法最主要的目的。 千萬不要以為文法是「死的」、覺得「學完文法有個屁用」,因為 parsing 本身就是您所有文法知識的實際應用;parsing-配上您對單字(words)、 片語(phrases)及慣用語(idioms)中心意象的詮釋、領會-直接決定了 您對句意的掌握。使用語言時,事實上您隨時都在 parsing,中文亦如是-   只是中文語法我們已經內化到骨髓了,parsing 的處理幾乎是無意識、直覺 地運作。parse (v.) 您一定覺得很難記,但如果我告訴您它和 part 同源 時您一定馬上茅塞頓開,因為 parsing 時我們真的在把片語、子句拆解成 一個個部分(part)並各別說明它們文法上的作用。 part ^ parse ^ 因為發音部位近似,d、t、s 在造字過程中經常可以互換,有這個概念各位 就能輕易掌握同一詞根(更常是詞幹)各種拼法上的形變。這是說童話的格   林兄弟中的哥哥-Jacob Ludwig Carl Grimm(1785-1863)所發現的規則, 語言學(linguistics)上稱之為 Grimm's law。不要聽到「語言學」就嚇   壞了-學術上的 Grimm's law 確實很複雜(牽涉到諸如 voiced/voiceless stops/fricatives 等術語;並且,Jacob 當初其實多以拉丁和希臘文舉例 探討,而非英語本身),但我們當然是聰明地從中擷取我們可以理解並應用 的概念。行文至此,各位已經不難看出,我和您們訴說的絕不是象牙塔裡悶 出來的東西;我訴諸的,是每個人(沒錯,每一個人)都有的珍貴資產 像力。我總是認為,語言即人生;與其說,我在和您們探討字彙、語法,不 如說,我們在暢談人生萬萬千千的意象、內涵。所以,單字和慣用語從來就 不該是脫離前後文單獨地背;創勝文教(New Triumph Education,NTE)的 王梓沅老師(Teacher Alexander)強調用「慣用搭配(collocation)」背 詞彙是對的-他在 GRE 版整理出的 collocations 都是超級 idioMatic 的 用法,內行人完全看得出他的用心和眼界之正確。目前各英語標準考試版(   TOEFL_iBT、IELTS、GRE、GMAT、TOEIC 等)大多數補習班/教師 po 的文 都流於「行銷、追求曝光度(大家其實都懂曝光度會如何微妙地影響大多學   生和家長的判斷)、定期卡位搶地盤」的概念,內容大多言之無物-我認為 多數的學生們其實看得出這一點,只是我們台灣人非常善良,沒有主動「提 出質疑」的習慣-「嗯,你都這樣說了,我就先相信你」,大多會這樣想。   (註:格林法則今日礙於篇幅,尚未完整討論到其各種饒富趣味的應用。)   〔註:牛津字典收錄的這個精妙例句也算是支持了詞彙不該完全脫離前後文 單獨背的想法-"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ing is the mastery of idiomatic forms of expression, including idioms, collocations, and sentence frames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here as formulaic sequences)."〕 但是,這份善良不該得到這樣的、說是欺騙都有點算是 understatement 的 回報。請開始「質疑」。質疑並不會如一些人想像中那樣導致尷尬的場面。   記住,真正稱得起的「專家」、「權威」的人(而不是 self-proclaimed gurus)都學有專精,具備真才學;都超喜歡在自己所深切投入的領域被提   被質疑,質疑者只會從她/他們身上誘發出更精闢的詮解更深刻的洞 ,因而雙贏(a win-win situation)。質疑的真正意義是「求甚解」、 「追尋真理(truth)」。這也是即將留學的各位(您們都是我們台灣人引   以為傲的知識份子)能夠從西方思想系統的根本擷取出的真正價值-是的,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關乎的就是這個。我以台灣人為傲,以 我們的民族為榮-我讀英文從來就不是因為我覺得西方文化比我們的優越; 我瞄準的是「我們能從他/她們那擷取出什麼讓我們更好?」答案很明顯。 以動漫式的明喻(simile)而言,「不好質疑」就像我們華人長久以來的「 力量封印」,我們的文化有太多的能量、韌性被可惜地、徒勞地消耗在內 部,這份善良被我們當中的有心人士拿來剝削我們自己人。想像一下,如果 我們這被封印了五千年的強大力量能因我們每個華人都開始習慣去質疑、去 求甚解、去追尋真理而得到釋放並暢快發揮…各位,這不是 racism(這樣 想的人,您想太多了),不是那種彰顯於外、刺人的「傲慢」-這是有深度 文化的華人的「傲骨」。儒家的「」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民族性,我們即使   無比強大了也永遠不會去迫害、藐視另一個民族-帝國主義(imPerialism) 這類東西和我們的民族性格是完全 incomPatible 的。 您可能會覺得一旦人們開始質疑、開始得到精神上的自由(spiritual freedom;沒錯,如果說一百年前的華人革命是為了人身上的自由,百年後 的現在我們正要為精神上的自由而革命-而這次的革命不濺血,只要大家真   的開始去知性地質疑便可邁向成功),很多既得利益者、樂於蒙蔽真理並剝 削她/他人者(學生同袍們,問問自己:「在現行補教文化裡,誰在矇蔽您 們的眼睛?」-請取回眼睛的自主權)便會被 knocked off their perch,   善良的您可能於心不忍。但我們要想通,這樣才是真正的善良。這些發出 dubious claimsspecious argumentscharlatans-我們現在姑且就只 探討英語標準考試教學界,但以此為縮影,這是台灣每個體系目前都有的問   題-他/她們其實活在恐懼之中,害怕哪一日被拆穿。善良的我們當然得幫   助本性也善良的她/他們脫離恐懼的桎梏。想成為一位真正的「師者」其實 很簡單,那就是不斷精進自己的才學。畢竟,教育不是行銷。真正的知識已 蘊含真正的美德-「真正的知識本就包含生命的美麗與謎底」,我如是寫過。   我今天在此暫時不說破,讓各位有時間攝入這個重要的議題,並讓尚未能   正對得起學生期待的教學者趕緊開始突破盲點,專注並嚴謹治學,有所洞見   後開始貢獻所學,造福世界。   不過,已經值得讚許的老師們,在此一定要先讓所有人知道,這樣大家以後   更能辨認出真正的教育者。   王梓沅老師(id: AImau)我們提過了。      而托福版最明顯的教育者是 SK2 的 David 老師(id: earnest),年輕有 為,他也極力倡導「質疑」,認為所謂的老師是「用學理、道理、嚴謹又完 善的論證去說服學生」,而非用「我是老師所以你/妳聽我的就對了」這樣 的態度搪塞學生。他的文章言之有物而不蜻蜓點水,看得出他在托福口說教 學的專業、投入、用心和真見地-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這位 美國大思想家,在其著名演講 "The American Scholar" 的講稿中有這樣一 句話:"Instantly we know whose words are loaded with life, and who- se not."-各位學英語的同袍們用心對比 David 的文章和版上部分內容空洞 的文章後(我們不是在討論學生們 po 的文章)便可知。 長一輩的教學者中,經典美語的謝忠理老師(id: xiezl)是表率。他在 TOEFL、GRE、GMAT 版回答學生提問的文章有真正幫學生解惑,行文結構完全 表現出他解題時的條理分明,說明仔細,認真到位。 哈佛的 Eric 老師(似乎沒有在版上活動)也是真才學。他的 creDentials 非常完整,TOEFL、IELTS 滿分的截圖都有公開-就像 David 老師也有公開   其托福成績的截圖-不過 Eric 老師 GRE V165 的成績尚未公開截圖(我個   人知道原因,不過沒有知會他本人前我不能擅自和各位說)。教學者個人的 英語標準考試成績是「照妖鏡」,一言以蔽之-it sorts out the men from the boys(抱歉,這個慣用的表達法沒有比較 gender-neutral 的版本); 再搭配參考一位教學者在公開介面上發表的教學範例(好比影片、文章都 算)-在網上已有不少真正優質的範例可供學生比較的前提下-真正能讓學 生安心學習的老師就能被學生們輕易篩選出來了(是的,上次是「食安」, 這次是「(習)(全)」意識的抬頭)。為了各位的受教權益,請明確 要求各補習班所有老師(不論國籍-記住,一位沒有認真治學的母語人士其 英語造詣「絕對」比不上一個長期嚴謹治學的台灣英語老師)出示個人教學 科目對應的成績證明(記住,空口絕對無憑)-這是標準考試教學最基本的 第一線門檻!「資訊愈完整透明,愈無作假空間。」-請各位對照我之前讀   到的、Jackie Torok 所寫的這個句子,"Unnecessary obstacles to infor- mation—and the possibility of greater restrictions against getting it—promote nescience." 質疑的具體做法就是檢證。其實上述的資訊教學者「原本就應該」自己主動 提供給學生-各位一定要開始行動,開始「要求」這本不該成為各位的要求 的要求。關於這個議題我個人已有十分完善的論證要和大家討論,不過今天 得先暫時打住,因為 LittleIe 您的問題我還是得繼續回答完善;再者,說   到這種程度我知道台灣人已經開始思考了,而各位知識份子的責任就是把那 思考化為宣揚真理的語言,因為 "The general rule is, that Truth should never be violated, because it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the comfort of life."-引用 James Boswell 的話-台灣人現在當下 完全無法說自己真正快樂,因為在這個大環境中大多數人都在一些層面背離 真理而活。剝削者說謊背離真理,被剝削者隱忍、不去質疑也違背了真理(   放任剝削者在恐懼的水深火熱中而不挺身相救,自己也一直無謂地被消耗)。   回到英語的討論。 It seems likely that Teotihuacan's natural resources, along with the city elite'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ir potential, gave the city a competitive edge over its neighbors. The valley, like many other places in Mexican and Guatemalan highlands, was rich in obsidian. The hard volcanic stone was a resource that had been in great demand for many years, at least since the rise of the Olmecs (a people who flourished between 1200 and 400 B.C.), and it apparently had a secure market. Moreover, recent research on obsidian tools found at Olmec sites has shown that some of the obsidian obtained by the Olmecs originated near Teotihuacan. Teotihuacan obsidian must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a valuable commodity for many centuries before the great city arose.   我們討論到這段的主題句是以下的結構-   [That A, along with B, gave C sth] seems likely.   所以 A (Teotihuacan's natural resources) 和 B (the city elite'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ir potential) 就是我們這題的答案(what allowed Teotihuacan to have "a competitive edge over its neighbors") 我們來看選項。 A. a well-exploited and readily available commodity 正確。 "well-exploited" 完全交代了 Teotihuacan 城的統治菁英階層有遠見認 出黑曜岩(obsidian)的市場潛能而多加開採;     "readily available" 即 easily available,呼應本段 "The valley ... was rich in obsidian." 這個 supporting detail。 您要能看出,這個 paragraph 的結構是「主題句 + 兩階段的 supporting details〔以 Moreover 這個轉承(副)詞作分水嶺〕」-見樹也要見林。 文意連貫(coherence)方面,我可以具體指出兩個您可以注意的點: 1. 考慮前後文的各種細節來看,本段的最後一句真的有得到充分的論證支持。     結論: "Teotihuacan obsidian must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a valuable commodity for many centuries before the great city arose." supporting premises:     (1) "The ... stone ... had been in great demand for many years, at least since the rise of the Olmecs ..." 〔您可以參考我選擇 ... 的地方,思考、理解並學會如何分辨主要 和次要資訊。一旦學成,以後您讀主要資訊會「比較用力」,讀次要 資訊會「比較放鬆地、比較快速地」掃過(但基本上每個字或 chunk 都還是有讀到);而不是通篇都「一樣用力」讀。這樣您考試時的閱 讀速度才會進步到能在時限內從容讀完。〕 (2) "... recent research ... has shown that some of the obsidian obtained by the Olmecs originated near Teotihuacan." relevant details:     (1) "the Olmecs ... flourished between 1200 and 400 B.C." (2) 結論中的 "for many centuries before the great city arose" 可 以呼應文本第一段(您問的這段是第四段)就建立起的細節-"... began its growth by 200-100 B.C." 把所有資訊整合起來:       1200-400 B.C.(Olmec 文明興盛期)明顯早於 200-100 B.C.(T 城 崛起時),如果我們還在 O 文明的遺跡發現其 obsidian tools 部 分原料源自 T 城的話,那顯然 T 城的 obsidian 早在其崛起前就已 長期(至少數世紀)被整個 Mesoamerica 區認定為珍貴的商品(也       就是我們的結論)。Q.E.D. (註:Q.E.D.,quod erat demonstrandum,拉丁文,翻成英語字面意 義是 "which was to be demonstrated",可以理解為中文的「證 訖」。) 〔註:Mesoamerica 經常翻成「中部美洲」,是文化歷史上的概念,對 照地理上「中美洲(Central America)」的概念-後者涵蓋的範圍較       廣。mesos 是希臘文的 'middle',對應拉丁文的 medius 'middle'-       d、t、s 互換,格林法則,還記得嗎?另外,MesopoTamia 聽起來耳 熟嗎?(Ring any bells?)沒錯,美索不達米亞。potamos 其實是希 臘文的 'river',所以這個字造得很精確-"(in the) middle (of the two) river(s)"。哪兩條河?底格里斯(the Tigris)和幼發拉 底(the Euphrates)河。對照:hippoPotamus 字面意義本身就是「 河馬」-hippo 是希臘文的 'horse'。最後:可以複習一下奠定周董       樂壇地位的《范特西》專輯中的《愛在西元前》-「思念像底格里斯       河般地蔓延」、「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 原」…〕 2. 下一段(第五段)的開頭句真的有做到在文脈邏輯上「承先啟後」。 開頭句:     "Long-distance trade ... probably gave the elite residents ... access to ... exotic good [and] a relatively prosperous life." 考量這樣的前後文,long-distance trade 顯然指涉說 O 文明活動區和 T 城有段距離(雖然文本從未言明 O 文明活動區的精確地理位置),並 且 T 城對 O 文明貿易輸出 obsidian 一定是這所謂 "long-distance trade" 的一部分。上一段的結尾建立「T 城在崛起前早已和 O 文明有 長期穩定的貿易」,第五段便用(像這樣的)「遠距貿易」來開頭,承 先承得好;啟後方面,這個梗開啟了第五段的討論重點:「T 城能吸引 各方人馬入境定居的種種『推論』因素」(注意 "probably gave"、"may     have attracted"、"may have consciously attempted"、"may have achieved ... may have served"、"was probably fed" 等字眼)。記 住,每讀完一段,要養成這樣主動「用自己的話」總結該段主旨的習慣, 訓練到最後這個「總結」的步驟幾乎是無意識地、和閱讀同步地進行。 (背景知識:O 文明活動區是現今墨西哥 Veracruz 與 Tabasco 這兩州 的地帶,在文本討論的 T 城東南方,距離約 100-200 公里。) 文本的第一段建立了 "... the city had ... contacts with most parts of Mesoamerica",第二段提及了 "... Teotihuacan's geographic location on a natural trade route to the south and east of the Valley of Mexico"-搭配上述背景知識,我們完全可以理     解何以第四段要提 O 文明向 T 城輸入黑曜岩一事作為 supporting detail 了。 (註:基本上還是要強調,背景知識是加分性質-在沒有背景知識的狀     況下我們還是能精確掌握一篇考試文章。畢竟,標準考試中,所有的答 案都在文本裡。節錄網路上有趣的說法如下:"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make up the bulk of nearly all standardized tests. So no matter what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you're up against— the GED, ASVAB, SAT, ACT, AP, GRE, NCLEX, GMAT, or whatever— understanding how to use the process of elimination will help you score higher. On these standardized tests, amazingly enough, the right answers are all there right in front of you ...") 很多細節吧?不過不用太訝異,每一個積極攝入文本的閱讀者長久訓練下 來就是能這樣同步掌握「大圖像」和「小細節」。"We are actively engaging with the text."-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主動閱讀」。請對照 以下 GRE OV (Official Verbal Reasoning Practice Questions), Vol.1 中第 8 頁的說法:     "...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 piece of text requires far more than a pas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it contains-it requires active engagement with the text, asking questions, formulating and evaluating hypotheses, and reflect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articular text to other texts and information." B. the presence of a highly stable elite class 不正確-這個選項是所謂的「干擾選項(distractor)」。     (Merriam-Webster 的英解很棒:"a usually plausible but incorrect answer given as a choice in a multiple-choice test") 我們討論過了,這題的答案可以是 Teotihuacan's natural resources 或 the city elite'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ir potential 干擾選項讓您覺得 plausible 的原因最主要是它裡面會擺一些誘人的關鍵 -以此例而言,就是 "a ... elite class",因為它和第二個可能的答 案有一些類同的指涉。考試當下如果您沒想通或是匆忙趕時間就很有可能 去選干擾選項。 如何應對?所有選項都通用的招式是:「如果是正確答案,我們一定能明 確指出文本中哪個具體的區塊直接佐證了這個答案」-各位回頭看我們對 A 選項(正確答案)的分析就知道了。 真正超高分、甚至滿分的考生都有一個共同點:「超會刪(錯誤選項)」。     他/她們對詞彙意象parsing 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往往可以精確 讀出錯誤選項之用字遣詞造就出的句意和文本原意「微妙地」不同(在 GMAT 中,nuance 是很有名的字眼)。處理選項時,她/他們經常會問自 己一些非常一針見血的問題,從而瞬間領悟一個選項的對錯。 以此選項為例,您可以問自己:「文本針對 T 城的統治菁英階層強調的 是什麼?」然後您會想到-是「遠見」!(您立馬從文本中找佐證,結果 也在第二段找到 "the ingenuity and foresightedness of Teotihuacan's elite",當然還有第四段的 "the city elite’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ir potential"。)接著對照 B 選項的句意,發現它著墨的是統治菁 英階層的「穩固」,而不是原文所指的「對黑曜岩市場的開發很有遠見」。 這個選項一旦改寫成-舉例來說-"the presence of an elite class of visionary leaders" 的話就對了(如此它就有著墨到「遠見」)。放心, 實戰的考題看得出都經過相當仔細的檢查和校對,答案是不會有爭議的! 好好練習、好好求甚解-能夠篤定地刪除錯誤選項的感覺是非常踏實的!   C. knowledge derived directly from the Olmecs about the art of toolmaking 不正確-這個選項是所謂的「特異選項(outlier)」,言下之意就是它 特別好刪,因為它經常有很誇張的問題,例如所謂的 "out of scope"。 本段(第四段)文本從頭到尾對 T 城都沒有具體提到 toolmaking 的事, 甭提 T 城還跟 O 族人學 the art of toolmaking 哩-prePosterously out of scope! 有 distractor 跟 outlier 的概念後,您不難想像:托福閱讀和聽力題 目的四個選項中,出題者通常會安排 distractor 和 outlier 各一;我 想這或許和很多考生都有「典型的難題就是會剩下兩個選項在打架(但 其他兩個倒是相對好刪)」的感覺有關。 D. scarce natural resources in nearby areas such as those located in what are now the Guatemalan and Mexican highlands 不正確。 您現在已經知道,一切以文本為依據。本段的 "The valley, like many other places in Mexican and Guatemalan highlands, was rich in obsidian." 就直接否決了 D 選項。 "The valley" 指的是 T 城所在的山谷(the Teotihuacan Valley),     而 T 城所在的區域自然是 "Mexican and Guatemalan highlands" 的 一部分,所以上述的句子就確立了「T 城和其鄰近區域(即 "many other places in Mexican and Guatemalan highlands")坐擁豐富 的黑曜岩資源」的事實,而選項說鄰近地區缺乏天然資源這點直接和 文本相違背。 關於您的額外提問:     1. D 選項中的 "such as" 確實是 "like" 的意思,在這個前後文您完 全可以把 "such as" 用 "like" 替換掉。     2. 您問:「…能夠將 D 選項拆成幾個句子嗎?」      問句中您使用「句子」這樣的字眼,這表示您的文法還可以再精進-      D 選項整體而言只算是個「名詞片語」,它裡面完全沒有「句子」的 成分,頂多只有一個從屬的名詞「子句」("what are now the Guatemalan and Mexican highlands")作為介系詞 in 的受詞。 我們來 parsing 吧!      scarce natural resources in nearby areas such as those located in what are now the Guatemalan and Mexican highlands 何以說這整體只是個「名詞片語」?      因為中心詞(headword)是 "resources" 的關係。中心詞就是一個 結構中最骨幹的那個部分,它以外的部分其實都是可以抽掉的修飾 語-抽掉一些修飾語只影響「意義」,並不會損及整個結構的語法      功能。Merriam-Webster 的英解比我的解釋棒多了:"an immediate constituent of a construction that can have the same grammatical function as the whole (as the 'man' in 'an old man', 'a very old man', or 'the man in the street')" 如果只保留對 D 選項最關鍵的「意義」(在此我刻意不用「意」      以免您誤解 D 選項是個句子),那我們能把它簡化為:      scarce natural resources in nearby areas 您覺得複雜的應該是 "such as those located in what are now the Guatemalan and Mexican highlands"-它修飾 "nearby areas"。 那我們一層層套進來吧!      in neaby areas,什麼樣的 nearby areas 呢?       → nearby areas such as those       到此我們看出這個結構和 "great composers such as Chopin" 是 一樣的。those 在此是代名詞,效果相當於 those areas。 → nearby areas such as those (areas) 什麼樣的 those (areas) 呢?      → those (areas) located in [what are now the Guatemalan and Mexican highlands] 這是分詞(participle)後位修飾的用法,和 "the boy sitting next to me"、"a village pillaged by ruthless soldiers" 是 一樣的結構。what 在此是複合關係代名詞(compound relative pronoun),地位相當於「先行詞(anteCedent)+ 關代」-那我      們把這個 what 想成 "the regions that" 吧! → those (areas) located in [the regions that are now the Guatemalan and Mexican highlands] 翻譯:「那些位於當今瓜地馬拉和墨西哥高地所在區域的地帶」 最後,您當能回頭一次完整掌握 D 選項了-            scarce natural resources in nearby areas such as those located in what are now the Guatemalan and Mexican highlands      翻成通順的白話(故要意譯,因為直譯效果會很差):      「鄰近的地帶-好比那些現在是瓜地馬拉和墨西哥高地所在的地方-      天然資源匱乏」 -- 字彙意象學創始者 the originator of, the demiurge behind, the Verbal Imagery theory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89.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OEFL_iBT/M.1466067999.A.6D5.html

06/17 11:13, , 1F
06/17 11:13, 1F

06/17 11:17, , 2F
哈佛 Eric 老師已公開 GRE V165、AWA 6.0 成績截圖
06/17 11:17, 2F

06/19 00:52, , 3F
謝謝您撥冗回了這麼長一串orz
06/19 00:52, 3F

06/20 21:19, , 4F
不用客氣。文章雖長,但到處散布著一堆單字、慣用語的道
06/20 21:19, 4F

06/20 21:21, , 5F
地用法。有了精確的前後文範例,要把它們都貪婪地吸收內
06/20 21:21, 5F

06/20 21:23, , 6F
化為己有喔! Happy learning!
06/20 21:23, 6F
※ 編輯: fulgent (36.230.214.115), 06/29/2016 13:49:30

06/29 13:53, , 7F
修文內容:「文本從頭到尾」→「本段(第四段)文本從頭
06/29 13:53, 7F

06/29 13:53, , 8F
到尾」
06/29 13:53, 8F
文章代碼(AID): #1NOcmVRL (TOEFL_iBT)
文章代碼(AID): #1NOcmVRL (TOEFL_i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