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考

看板TANAKA作者 (筆劍春秋梁父吟)時間17年前 (2007/02/14 16:06), 編輯推噓5(506)
留言11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在上次的文章中提到這場銀英傳中歷史上的著名會戰,由於一些討論中的歧見,特地去圖 書館把書挖出來,好好做個整理。 所謂「730年黨」的崛起,除了其成員本身的能力以外,帝國流亡者吉克麥斯達提督所主持 的諜報網在背後的運作,更是比重極大的關鍵因素。對同盟當時的現狀感到失望的吉克麥 斯達將賭注押在布魯斯‧阿修比身上,雖然不清楚其確實目標為何,但不外乎是在同盟建 立法西斯體制和反攻消滅銀河帝國兩項。 布魯斯‧阿修比本人的天才、情報統整能力和明星氣質,是這一構想能夠成功的關鍵要素 。雖然阿修比屬於無比華利的戰術家,但是他卻似乎缺少整體的戰略構想能力。這一缺點 部分由其參謀長亞爾夫烈特‧羅察士彌補,另一方面則因為帝國軍也將注意力完全放到他 一個人身上,因此從未遭遇到戰略上的不足導致失敗的狀況。 在伊謝爾倫要塞尚未建立的當時,伊謝爾倫迴廊的同盟出口方向大約分佈著兩打左右的軍 事基地,這些常駐人數都在大約四千人以下的前哨站,具備補給、預警、通信中繼站等功 能。可以推斷同盟方掌握的前哨站可能與帝國方差不多,也或許帝國方稍佔優勢。布魯斯 ‧阿修比曾經提出過構築要塞的設計圖,不過這並不符合他的個性,何況就算他未把設計 圖撤回,同盟的實際控制範圍也不及於伊謝爾倫迴廊,加以落實之前必須要以艦隊作戰來 擴張同盟軍的勢力圈才行。但是,他的解決方案並非如何節約兵力的耗損或者提高局部優 勢,而是建立更加巨大的艦隊來與帝國對抗。 挑起第二次迪亞馬特星域會戰的一方,很可能是同盟軍,這從戰前國內的異議指責這次作 戰純屬「730年黨的私人軍事遠足」可以略知一二。出征的目標顯然是爭奪伊謝爾倫迴廊的 控制權,雖然建設要塞的方案被廢棄,但是奪取帝國方控制的前哨站仍然是合邏輯的目的 。更可能的隱藏目的是藉由這樣的軍事行動引誘帝國軍艦隊出戰,從而達成摧毀帝國機動 武力的目標。 根據資料指出,帝國軍參戰的總數是55000~56000艘,而同盟軍有五個艦隊番號參戰,平均 每個艦隊在一萬艘以上,另外還有宇宙艦隊司令部的本隊。因此同盟軍最少是站在兵力相 等的基礎上與帝國軍對抗,甚至可能在本會戰中佔有難得的兵力優勢。因此觀諸會戰經過 的情形,的確如歷史學者所言的「不合常理」。 在會戰之前「730年黨」的內部爭執已經具體化的爆發出來,因為這個由阿修比制定的作戰 計畫,其目的就是要以浪費兵力的方式為餌,盡可能吃掉帝國軍。說得難聽就是「殺敵一 萬,自損八千」一類的作戰計畫。除非阿修比背後有更遠的目的在驅使,否則無法解釋這 個構想。當然,其他提督的想法都是阿修比是為了自己的功勳和名譽在作戰,而同盟國內 的反對者則認為這是為了派閥的私利而提出的構想,但是升為元帥或者轉入政界真的就是 阿修比的目的嗎?這點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另外一方面,帝國軍包括宇宙艦隊司令長官玆因丁元帥、哥歇爾、修利達兩名上將等精銳 全力盡出。帝國軍的高層相當程度的陷入了個人仇恨和情緒性私鬥的陷阱中是一回事,但 是復仇之戰卻無法動員超越同盟軍的戰力,其實是相當怪異的一件事。若非帝國軍的多數 部隊由於戰敗正在重整中、兵力派遣能力已經達到極限的話,就是帝國軍存心試探阿修比 背後的諜報網,才會以不及的兵力迎戰。 宇宙曆745年、帝國曆436年12月5日開始的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阿修比的第一個戰術動作 還算合理。他命令約翰‧多林克‧柯布中將和維多里奧‧迪‧貝爾狄尼中將所指揮的兩支 艦隊兩萬餘艘作戰艦,朝帝國軍的中央和右翼之間進攻。由於帝國軍會把火力集中在迫近 的艦隊上,必須要轉動艦首的方向,而斜側方正好是相對運動中最容易攻擊(角度改變較小 、被彈面積較大)的方位,因此這一做法是讓帝國軍自己把脆弱的方位曝露在同盟軍的主力 炮火下。 但是這樣的成功,卻是以上述兩支艦隊的出血換來的,而阿修比又不打算把犧牲貫徹到底 ,反而把「男爵」沃里斯‧渥利克的艦隊投入去救援。結果雖然導致帝國軍的米克貝爾加 中將戰死,但渥利克卻也自行跳入帝國軍正在構築的包圍陷阱中。當時十九歲的亞歷山大 ‧比克古正好在渥利克艦隊中擔任砲術下士,就遭到副砲的鈾238砲彈全部打光的窘境。幸 好帝國軍的別動隊進行的側擊,由於必須進行繞回運動,似乎並沒有持續很久。不然就沒 有我們可愛的比克古老爹了...XD 不過帝國軍的指揮也是相當荒謬,明明己方兵力已經不及敵方,卻還分兵展開包抄迂迴, 從而給予阿修比可趁之機。到了12月7日18時,已經連續作戰兩天以後,阿修比尚未開始自 己的迂迴運動,並且還要求方秋林中將撥出3000艘的作戰艦加強位在預備隊位置上的總司 令本隊的戰力。其實此時面對分兵的帝國軍,只需要全軍出擊加以擊潰並且對別動隊也實 行各個擊破就好了,但是阿修比卻堅持迂迴的構想,而和部下起了相當大的爭執。 當然,先犯下分兵錯誤的是帝國軍,因此同盟軍仍然成功的擊潰了正面作戰的蓋特中將的 艦隊從而脫困。但是卻由於並未投入預備隊而未能加以擊潰,這個錯誤不能夠說不是阿修 比的一意孤行所造成的。帝國軍正面部隊後退之後,同盟軍一面休息補給,一面搜尋帝國 軍的別動隊,但是卻一無所獲。於是阿修比又從自己的部下手中抽走更多的部隊,然後才 展開迂迴的動作。 接下來從8日到10日,兩軍正面戰場上的部隊都力圖保存實力,以小艦隊格鬥戰來取代大艦 隊對戰而繼續交火著。帝國軍的別動隊在同盟軍的後方等待攻擊時機,而阿修比的迂迴部 隊則追著帝國軍別動隊的尾巴跑。12月10日,帝國軍正面的卡爾汀波倫中將終於忍耐不住 ,朝同盟軍發起衝鋒般的攻擊,隨即遭到同盟軍正面兵力的擊潰。接著的戰鬥將帝國軍正 面全體捲入,雖然帝國軍分散成四十個小集團交錯掩護,但還是在格鬥戰中敗下陣來。 但是由於同盟軍正面部隊已經全體投入作戰,帝國軍別動隊此時開始了對同盟軍正面部隊 的側背攻擊。遭到帝國軍兩倍兵力前後夾擊的同盟軍正面部隊頓時陷入了絕境,連一向冷 靜的方秋林都說出「會是阿修比先到,還是死神先到......」這樣的話來。這番苦戰導致 同盟軍的猛將貝爾狄尼戰死,而阿修比整整比帝國軍的別動隊慢了一個半小時。相對於隨 後「讓軍務省為之痛哭流涕的四十分鐘」,這一段兩倍以上的時間給同盟軍帶來多少損失 ?帝國軍陣亡了六十名以上的將級軍官,其中至少兩名可以達到名將的地位,相對來說, 無論損失再怎麼輕微,同盟軍的出血也必然達到足以讓勝利成為「慘勝」的地步。只是由 於阿修比的戰死和相應而來的大勝宣傳,這個事實也就隱而不彰了。 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的戰略意義是,由於軍官團的缺口,帝國軍在十年內都失去了發動大 規模作戰的能力,而以建築伊謝爾倫要塞來取代每年的用兵。軍事貴族式微了,大貴族變 成只是象徵性的經歷軍旅生涯,然後就用裙帶關係和宮廷陰謀來力圖提升自己的地位。但 是勝利並不歸於同盟,同盟甚至連暫時的和平都沒有得到,僅僅只是獲得了「戰爭暫時降 級為邊境上的遭遇戰」這樣的結果。吉克麥斯塔的陰謀由於失去的成功所需的人物,於是 宣布退休,導致情報組織的活力大幅下降。也就是說並非米夏爾先提督的死亡導致情報網 失效,那只是最後一擊而已。 由此看來,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真正的歷史意義,在開啟了高登巴姆王朝和自由行星同盟 的衰亡螺旋。相對於此,元帥生產帝寇涅尼亞斯一世的親征並未打破由達貢殲滅戰所定下 的戰略均衡結構,事實上他的親征就是敗在這個結構之下(可以參見艾希莫夫"基地與帝國" 裡面的里歐思,對照來看就會懂得我說的意思了)。因此我才會說銀英傳中在萊因哈特出現 之前,唯二具有戰略意義的會戰只有達貢會戰和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而以。 -- 臥龍崗上梁父吟~ 夜觀春秋筆劍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46.108

02/14 19:27, , 1F
最後一個字錯了~XD
02/14 19:27, 1F

02/14 21:24, , 2F
怎麼說...只覺得地方叛亂不能算是戰略部分,應該歸於政治部分
02/14 21:24, 2F

02/14 21:24, , 3F
除非叛亂是同盟諜報人員煽動的......
02/14 21:24, 3F

02/14 23:57, , 4F
不是...而是帝國的結構在那種情境就是會觸發叛亂
02/14 23:57, 4F

02/14 23:57, , 5F
"知己"絕對也是戰略的一部分
02/14 23:57, 5F

02/15 13:28, , 6F
根據OVA動畫螺旋迷宮,同盟軍艦對兵力應是48000,如此
02/15 13:28, 6F

02/15 13:29, , 7F
帝國軍應該佔有小幅的兵力優勢,只是個人也覺得帝國軍應該
02/15 13:29, 7F

02/15 13:30, , 8F
要動員更大量的戰力才是...
02/15 13:30, 8F

02/15 15:19, , 9F
如果小說有反證的話當然以小說為準...五、六個艦隊怎麼說
02/15 15:19, 9F

02/15 15:20, , 10F
該有五萬以上才對
02/15 15:20, 10F

02/15 15:20, , 11F
又不是一百年前的同盟軍...
02/15 15:20, 11F
文章代碼(AID): #15qiCI6z (TANAKA)
文章代碼(AID): #15qiCI6z (TAN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