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motocity發現的一篇好文章

看板SuperBike作者 (展)時間16年前 (2008/07/19 23:47), 編輯推噓23(2307)
留言30則, 2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原出處奇摩知識 回答者: 保兒 ( 初學者 4 級 ) 回答時間: 2007-05-13 15:14:19 以550CC作為分界點是參考汽車最小排氣量而訂 不願開放重車上公路的主要目的 是怕一旦有了先例 便會打破長年以來交通部以"車種分 流"取代"車速分流"的荒謬政策 其他CC數的二輪族勢必會開始思考 為何自己只能騎在水 溝蓋上 只能分得四輪使用後的道路殘渣 至於重車被課徵的高額關稅 高額驗車費 同排氣量四輪的兩倍牌照稅 那就不用多說了 連 賦稅署都無法自圓其說 總是有人把鐵包肉 肉包鐵拿來作為限制重車的理由 但是這等於打了政府相關部門一大巴 掌 政府部門自然不敢拿此理由作為限制重車路權依據 否則就準備打行政官司吧 車種分流政策已經實施了數十年 二輪族被奴化的心態已經根深蒂固 四輪族獨佔全國主要 交通設施已成為習慣 若不打破這種獨厚四輪的交通政策 車種分流這種荒謬的政策會一直 持續下去 若非因為WTO的關係 政府被迫開放重車進口 永遠不會有人認為車種分流有什麼不對 然而 車種真的分流了嗎 內車道限速50 禁行機車 外車道一樣限速50 同樣的限速為何內側禁行 機車 機車行駛在禁行機車道是會被開單的 但汽車行駛在非禁行機車道卻沒事 我已經不想打下去了 交通規劃有太多的不合理與矛盾之處 若不肯從交通政策的最源頭談 起 只會從現在的交通規劃來討論 永遠不會有交集 以下是我在某網站發表的文章 請參考 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自身利益無視他人權益、既得利益者心態的人,就別費心思奢望改 變他們了。 沒實際使用過重車,甚至根本不屑了解重車的人,跟他們解釋再多,永遠都是紙上談兵, 對牛彈琴。 提出再多外國路權平等的資料,永遠一句"國情不同"打死。 法令通過前,打著"惡法亦法"的大旗,大肆撻伐自行開放的重車騎士(他們的確是違規了) ,要求重車族須遵守法規。 法令通過後,換拿"最高駕駛道德標準"的放大鏡檢視重車騎士。 君不見各車種違規情事四處上演,卻惟獨重車違規才會造成天怒人怨,人人喊打。 冤有頭,債有主: 交通規劃不良,不怪交通部,怪重車族。 交通執法不力,不怪警政署,怪重車族。 司法判決不公,不怪司法院,怪重車族。 守法觀念不足,不怪教育部,怪重車族。 連坐法:我看到 A 重車騎士違規,所以 B 不配擁有平等路權。 流氓心態:因為重車撞不贏我,所以不准上。卻不是因為我的殺傷力較大,所以我開車要 更小心,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隨心所欲。 戴帽子:重車一定都是如何如何違規,一定都是如何如何危險駕駛,所以不配擁有平等路 權。 階級鬥爭:騎重車的一定都是有錢有閒的人,一定都是金字塔頂端的人,重車只能當做休 閒工具,所以課重稅只是剛好而已。 受到政府成功洗腦者:公路是我們大四輪專用的,小二輪憑什麼跟我們共享路權,小車就 是應該旁邊玩沙去,別忘了你們可是機慢車,機器腳踏車,了不起也只不過是大一點的大 型重型機器腳踏車罷了,公路這種速度這麼快的地方,不是你們玩的起的。 眼紅症患者:重車進口前,我的爆改喜美(舉例用,請勿過度反應)稱霸全國各大公路,重 車進口後,連個小CB400都把我電的死死的,連坐在旁邊的辣妹也在笑我,想到就不爽, 以後看到一台撞一台。 在許多網站與人討論路權的問題 發現重車族真是了不起 任重而道遠 所有交通的亂象全 由重車族承擔 卻鮮少人願意思考 交通的亂象是因為重車這種交通工具的問題 還是政府 政策錯誤的產物 我的想法是 重車還真是了不起 重新開放進口後 突顯了長年以來台灣交通的根本問題 讓 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到底為什麼 例如:汽車總量管制(有停車位才得買車) 高乘載管制(未坐滿幾人不得上路) 回歸車速分 流政策(別再獨厚四輪族 再自欺欺人的說是為了保護機車騎士) 落實並大幅提高考照難度 (徹底剔除不適合上路的駕駛人) 燃料稅隨油徵收(提高使用汽機車成本 嘿嘿 這時候油耗 就很重要啦)......太多太多政府可以做的事情 2007-05-13 19:44:11 補充 我想澄清小瓜子的一種謬誤 行駛在公路上 絕對比行駛在省道上安全 為什麼呢 因為少了許多不確定因素 相對於省道單純許多 例如:不會有對向車道的無敵大迴轉 小巷子的車子竄出 路邊停車 計程車公車的停車載 客......等等 對了 別忘了 重車重新開放進口至今已經將近五年了 台68 72線至今已經試辦兩年多了 別再說什麼循序漸進之類的話 如果要一條一條試辦 到民國150年都試辦不完 一定有人有疑問 既然試辦了那麼久 成效如何 為何還不全面開放 成效如何 請自行參閱交通部網站吧 2007-05-13 19:44:44 補充 最根本的回答是 重車重新開放進口 是迫於為了加入WTO不得已妥協的政策 並非政府本意 若政府本來就已經不希望重車進口了 您認為政府會樂見重車數量成長嗎 再試問 若政府 不希望重車數量成長 您認為政府會怎麼做呢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不妨花點時間思考一 下 您會對政府的各項交通政策有另一番體悟 您的印象中 開放至今 政府有為了重車做了什麼規劃嗎 不作為也是手法之一喔 http://motocity.com.tw/gp2/viewtopic.php?t=166999 我好想轉po car板阿............ -- ▄▄▄▄▄▄▄▄▄▄▄▄▄▄▄▄▄ ▄▄▄▄▄▄▄▄▄▄▄▄▄▄▄▄▄▄▄▄▄▄▄▄▄ ▄▄▄▄▄▄▄▄▄▄▄▄▄▄▄▄▄▄▄▄▄▄▄ ▄▄▄▄▄▄▄▄▄▄▄▄▄▄▄▄▄▄▄▄▄▄ ▄▄▄▄▄▄▄▄▄▄▄▄▄▄▄▄▄▄▄▄▄▄▄ 斷頭兔.by nilcc http://www.wretch.cc/blog/nilcc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23.139

07/19 23:53, , 1F
願意的話我幫你轉...
07/19 23:53, 1F

07/20 00:04, , 2F
真是中肯
07/20 00:04, 2F

07/20 00:04, , 3F
轉過去只是自討無趣
07/20 00:04, 3F

07/20 00:29, , 4F
小弟覺得蠻多黑特的成分
07/20 00:29, 4F

07/20 00:29, , 5F
不過蠻支持"落實並大幅提高考照難度"~不論是輕機汽車
07/20 00:29, 5F

07/20 00:54, , 6F
考照難度講的太片面 實際上講究是要完整的考照機制
07/20 00:54, 6F

07/20 01:06, , 7F
說穿了...大家的心態都很怪 執政者和用路人都怪
07/20 01:06, 7F

07/20 01:08, , 8F
推樓上
07/20 01:08, 8F

07/20 01:08, , 9F
最奇怪的人 以張先生最為突顯 為何呢?我想我應該不用多說
07/20 01:08, 9F

07/20 01:10, , 10F
張先生是誰阿?? 張友華?
07/20 01:10, 10F

07/20 01:16, , 11F
喔 有個騎重機的 說是重機愛好者 最近罵的兇
07/20 01:16, 11F

07/20 01:17, , 12F
喔 他家有人出家了XDDDD
07/20 01:17, 12F

07/20 01:18, , 13F
這篇的黑特成分真的蠻多的
07/20 01:18, 13F

07/20 01:50, , 14F
中肯
07/20 01:50, 14F

07/20 01:57, , 15F
M6大說的是綜藝大哥張灰!?
07/20 01:57, 15F

07/20 02:51, , 16F
中肯
07/20 02:51, 16F

07/20 08:46, , 17F
中肯...
07/20 08:46, 17F

07/20 10:18, , 18F
這篇文章很中肯.
07/20 10:18, 18F

07/20 11:29, , 19F
好啊,想轉car板...
07/20 11:29, 19F

07/20 14:14, , 20F
台灣國際地位低,要加入什麼政策都可以定
07/20 14:14, 20F

07/20 15:17, , 21F
好文阿~ 中肯 能借我轉網誌?
07/20 15:17, 21F

07/20 17:17, , 22F
要更多嗎?按s去找ROAD板的討論串更歡樂
07/20 17:17, 22F

07/20 20:32, , 23F
中肯
07/20 20:32, 23F

07/20 21:46, , 24F
road...別說了吧,打了一大堆,沒人看進去
07/20 21:46, 24F

07/20 23:41, , 25F
版主m! 版主m! 版主m! 版主m! 版主m!
07/20 23:41, 25F

07/21 00:15, , 26F
中肯!
07/21 00:15, 26F

07/21 01:03, , 27F
中肯 版主M 版主M 版主M 版主M 版主M 版主M
07/21 01:03, 27F

07/21 09:34, , 28F
部份中肯 不過有些很主觀...
07/21 09:34, 28F

07/21 23:37, , 29F
這位朋友之前也PO過一次類似的,講到很多重點
07/21 23:37, 29F

07/23 22:36, , 30F
中肯優文 不推不行~
07/23 22:36, 30F
文章代碼(AID): #18WWoNg_ (SuperBike)
文章代碼(AID): #18WWoNg_ (SuperB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