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雲端計算的保衛戰--Mail Service

看板Soft_Job作者 (Who cares?)時間14年前 (2010/01/07 08:53),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31 (看更多)
還有我少講了一個方向,就是smart phone。 ※ 引述《jerryen (肚咕求睡)》之銘言: : 這樣的說法似乎把雲端運算與client-server畫上等號 : 如果只是這樣,雲端計算就只是口號了 你注意看現在提出來的應用,我本來就認為大部分人喊它只是在喊口號。 XD 它要嘛是一種remote data hosting (data), 不然就是remote computation hosting (algorithm), 再不然就是兩者合一 (如Amazon賣的SQL相容database hosting)。 Data, and alorithm, 萬變不離其宗。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很早以前就可以做到的,只是現在突然變得熱門起來, 真的能當成一門正經服務來賣,搞到好像很多人都想下去分一杯羹。 但是如果你只注意雲端計算本身,而不去注意什麼東西跟它很合, 最後它就真的會變成口號,變成為了雲而造雲。 : 然而你注意雲的特質 : 想像卡通中有一朵小烏雲在你頭上跟著你不斷的下雨 : 在client-server架構中可沒有這種概念的! : server絕對不會跟著你跑,client的位置通常是限制的 : 至於你講到水管大小的問題 : 雲端計算在運算量和傳輸量的確是首要克服的問題 : 不過目前看起來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很多技術都有了,只是還沒普及 Google提供的服務就不只是一小片烏雲而已了。 XD 我前一篇文的思考角度比較是從系統整合專案的角度出發, 但是世界上不是只有系統整合專案才是在開發軟體... 事件一:前一陣子Microsoft才幫T-Mobile捅了個包出來, 搞丟了Sidekick phone用戶放在Microsoft代管的雲裡的資料。 事件二:Google Chrome OS的目標放在有限記憶容量與有限運算能力的機器上, 願景是把應用軟體與資料放在雲裡頭,client端不用放那麼多東西。 當人家在喊雲端計算的時候,你要去注意他們喊這個口號的背後用意是什麼。 那些為了雲而雲的,通通都可以當成是趕流行、想搭順風車的普通生意人, 能賺的就只是一個案子又一個案子、一批機器又一批機器的錢。 當事情牽涉到典範轉移時,影響的就是全世界了。 筆電出貨量超過桌機是最近這幾年的事情,小筆電盛行又是前年不景氣後的事情。 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全世界的手機出貨量早就比個人電腦多, 但是smart phone到iPhone出來之前,出貨量都還只占手機出貨的一小部份而已。 到去年之前,smart phone因為運算能力與耗電量的問題,跑不了什麼大應用, 又缺乏普遍的高速網路連線可以享用遠端的web application。 這些限制條件慢慢都被解除了,起碼的3G愈來愈普遍, 各家ARM based的省電多核心處理器也等著進行一場市占率的競逐。 前面提的事件一與事件二只是大潮流變化中的一部份。 如果把Adobe Flash跟HTML 5的offline client功能演進放在一起講, 這些都是可以從雲端服務下載到client端跑的東西, 雲端服務就變成了remote application hosting了。 Adobe Flash是Adobe專屬的東西,HTML 5則是開放的標準。 你可以讓它們只在client端跑,像是許多小遊戲一般。 你也可以讓它們把許多個別用戶的資料放在雲裡, 然後由你來管理雲裡頭的用戶資料,來做些data mining之類的事情。 你看那個數位之牆,講Facebook只會講那些名字開頭掛個開心的Flash game。 其實Facebook也可以是個全球化的remote application hosting平台, 而且還有幾億個用戶用老鼠會的方式幫忙做口碑行銷。 想想Google Chrome OS要做的事情吧。 如果Google Chrome OS上的應用軟體用Facebook上的遊戲的方式流傳, 只要你的軟體夠好、夠有趣,很快就會爆發流行開來。 差別只是Google想自己來管理這個過程,不是給Facebook管理。 其實講到這裡,已經沒有必要一定要把雲端兩個字或雲一個字拿出來講, 因為事情就是那樣子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40.228

01/07 13:20, , 1F
01/07 13:20, 1F

01/07 15:06, , 2F
寫的很清楚
01/07 15:06, 2F
文章代碼(AID): #1BHJ1xe_ (Soft_Job)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4 之 31 篇):
文章代碼(AID): #1BHJ1xe_ (Soft_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