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

看板ShihChing作者 (靈光智報)時間16年前 (2008/03/23 18:02),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逛版逛到這裡,想不到有詩經版~~~ 轉一下之前寫的,跟詩經有關文章。 *** 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不重視飲食的,例如論語裡有提到 ,「民無信不立,去食」,以及孟子曾說過:「君子遠刨廚」。 即便有重視「食」的例子,那也是重視禮法在飲食上的表現,例 如在《論語‧鄉黨》中提到:「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 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 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但那是古代君子、士大夫為了強調人之異於禽獸者之差異,在於禮 與信、力與命,因此要貶抑食物的地位,若我們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 來看,食物,在歷史的進程中,是有其象徵意義的。 有耳莫洗穎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 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李白的《行路難‧三》,開頭便道出了:「有耳莫洗穎川水,有 口莫食首陽蕨。」關於「首陽蕨」的典故是這樣的,商朝末年,有賢 人伯夷與叔齊兩人,因勸誡紂王無公,因此歸隱鄉里,日後,周王趁 紂王東征時,趁亂挺進商朝首都‧朝歌,逼得紂王自焚而死。 而周王耳聞伯夷、叔齊兩人俱為賢者,為欲安定商朝遺民之心, 便請兩名賢者出仕,但賢者對周王的行為極其不齒,稱周王趁紂王東 征之時偷襲朝歌,是為不仁,以下亂上,毀廟滅國,是為不義。 因此伯夷、叔齊兩賢者表示,絕對不會接受不仁不義的周王召喚 ,非但如此,連吃在周朝統治下的米,都覺得是一種無法忍受的恥辱 ,因此避走首陽山上,以採蕨、飲露水為生,待蕨類已盡、露水已乾 ,便自絕食而死。 太史公著史記,在列傳篇裡,以伯夷、叔齊列傳做始,意為表彰 其「義不食周粟」的風骨。但詩仙李白不做此想,他認為,伯夷、叔 齊的作法是自找麻煩、自尋死路,所以他才留下這首名篇《行路難》 ,並以穎川水、首陽蕨作為起對。 無論是順著太史公的看法,亦或是詩仙的看法,總之,在中國文 化裡,「首陽蕨」已經成為一種象徵符號,代表的是一種氣節,或者 是愚蠢,而不再只是首陽山上的蕨類,這種具體的食物。 再來,我們來看看《詩經》,《詩經‧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木瓜〉是衛風最後一首詩,是典型的民歌手法,藉著對唱,講述 著未婚男女透過交換信物,以傳達愛情之意,並唱出想要生生世世, 不離不棄的心願。 在詩中,「投」與「報」是最醒目的字眼。我們知道,在中國文 化圈裡,強調「回報」的禮俗,因此有諸多成語來表達這種文化,例 如:飲水思源、吃人一口,報人一斗、禮尚往來……等等。 為求行文方便,我們先假設故事中女主角叫做小美,男主角叫小 明好了。小美愛慕小明很久了,找到機會,就送了水果給小明,這不 過是木瓜、桃李等尋常可見的水果罷了,並非是葡萄、荔枝、胡瓜、 哈密瓜等異域珍饈。 這種中原諸國隨處可見的水果,原本也不甚珍貴,但因為是所愛 者所贈送之物,所以,平常的水果,也無法等閒視之,深怕一吃了, 那種愛的深意、愛的象徵也隨之消失。是的,小明也是愛著小美的。 古時君子出門會配戴美玉,行路時以雙玉撞擊,鏗鏘有節之聲, 象徵自己德行的美好,詩中所述的瓊、琚;瓊、瑤;瓊、玖等,都是 成對的美玉。那是君子身份、社會地位的象徵,不止,那更是德行、 身而為士的表率。 就世俗的眼光來說,或以社會學的術語,「交換價值」來說,隨 處可見的水果與象徵社會地位的美玉,絕對是不等價的交換,但,因 為這是所愛之人的餽贈,所以,一切也就值得了。 當親手把美玉交到小美手上時,為了怕她以為是要求什麼回報, 因此,更迫不及待地說:「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不是禮俗,而是希望能永遠與你在一起,生與死,都不再分離。 生當同居,死亦同穴。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 有考新聞傳播類:轉學考/研究所疑問的朋友可來信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138.56

03/23 18:06, , 1F
抱歉﹐第一句就不同意﹐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03/23 18:06, 1F

03/24 17:36, , 2F
君子遠刨廚,不是這個意思。= =a
03/24 17:36, 2F

03/24 19:17, , 3F
第一段不同意 節錄的句子原上下文所闡述的不是不重視飲食
03/24 19:17, 3F
文章代碼(AID): #17vYgs9w (ShihChing)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2 篇):
0
3
文章代碼(AID): #17vYgs9w (Shih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