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張郃之死

看板SAN作者 (hgt)時間9年前 (2015/07/20 22:38), 9年前編輯推噓20(3717165)
留言219則, 2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40 (看更多)
※ 引述《CVChang (CVC)》之銘言: : 司馬懿以曹丕的東宮近臣、幕僚起家,曹丕臨終前遺詔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 : 輔嗣,曹真、曹休是宗室,陳群、司馬懿既是世族代表,又是東宮四友之一,與曹 : 魏皇室的親疏就算不及諸曹諸夏侯,又怎是異姓降將張郃可比? : 司馬懿在文帝朝始參與軍事,但整體而言,曹丕仍將司馬懿比做蕭何使用。 : 明帝朝雖曾在襄陽擊敗諸葛瑾,但諸葛瑾本不以軍事見長,平孟達則主要展現司馬 : 懿的謀略(以書信困惑孟達、誘勸李輔、鄧賢內應開城),而非軍事實力。 : 之前主持雍涼軍事的是曹真,曹真除了軍功,亦頗得眾心,曹真病重,曹叡空降司 : 馬懿接替,而非宿將張郃、郭淮等,亦可見曹叡對司馬懿之親信。 : 但空降的司馬懿對雍涼軍務不熟,甫接重任又面臨第四次諸葛北伐,經歷、威名都 : 不足的司馬懿表現相當差勁。 : 記載最詳盡的習鑿齒《漢晉春秋》: : 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 : 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 : 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 : 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 : 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 : 。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 : 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 : 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 : 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 」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 : 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 : 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 : 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 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 : 射殺郃。 既然CVC大就史料認真分析 加上有板友希望討論能更加專業有料 那麼在下就試著就史料來分析 看看是否陰謀論真的那麼站不住腳 既然是討論張郃 那麼就先從張郃傳著手 其實從本傳一開始 就已經很明白地在描述張郃相當獨到的特色 : "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 在官渡之戰中 當曹操率兵擊烏巢時 張郃就建言: "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可惜 袁紹之謀士 郭圖卻不這麼認為: "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只可惜最後袁紹不聽他的 導致大敗 這時張郃遭遇了第一次的陰謀論: "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郭圖身為袁紹之謀士 技不如人也就算了 結果還去陷害有能之人 這到底是人之常情 還是張郃本事太高 不遭人忌是庸才呢?? 這見仁見智 每個人解釋不同! 投降後 曹操對他的讚美是: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能被比做韓信 真的也是不得了 你說是虛詞讚美 是有那麼點 但看他在袁紹那的鐵口直斷 也不是那麼誇張 那麼到這應該有人說 他不是武將嗎?? 怎麼都沒說到他的 武勇方面的事蹟呢?? 也不急 就在下一句出現: "從討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以功遷平狄將軍" 這短短一句 看起來有甚麼亮點???? 乍看之下是沒有 不過稍微了解過曹操生平的人該知道 攻烏丸柳城一役 曹操是相當辛苦的 加之為了不讓烏丸有防備 曹操是輕裝急進 偷襲烏丸 可以說萬一被發現了 情況恐怕是 非常危險 在這麼關鍵的情況下 能跟本來就以勇武著稱的張遼 一起當先鋒 我想張郃的勇武在曹操眼裡必不在話下! 時間匆匆 那我們來看看張郃在西方面的表現 當然 在這裡一開始 張郃跟著夏侯淵討氐破馬超張魯 也是風光一時 很可惜在宕渠一役吃了個敗仗 本傳裡也沒多說甚麼 只說了"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 當然我們知道他吃了敗仗 張飛是相當得意 可說是張郃人生的一個低點 定軍山之戰 夏侯淵敗死 司馬郭淮收拾殘兵 大聲疾呼: "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 遂推郃為軍主。" 我想郭淮一路上跟著夏侯淵 張郃過關斬將 張郃的能力如何 應該是歷歷在目 加上以前張郃種種料事如神 而且還跟自己性命攸關 郭淮總不會置自己和大家於不顧 去推舉外強中乾 名不符實的人來找自己麻煩吧! 歲月如梭 接著張郃就到處當著金牌打手 幫著曹真夏侯尚 轉戰各地 然後呢 就在司馬懿旁邊擔任副手 諸葛亮出祁山 不知道是不是曹叡慢慢開始看到張郃的特色 給他了"特進" 讓他督諸軍 去對抗馬謖 果然不負眾望 擊破馬謖 還拿回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真的是有實力也有運氣 總之機會把握得很好 立了個大功 而張郃此時迎來了他人生的高峰 解圍陳倉 "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 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 無已得陳倉乎! 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 ;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詔郃還京都,拜征西車騎 將軍。" 我只能說 張郃真的厲害啊 機會是一個個把握住 曹叡不對他另眼相看 都不行 大概是張郃之前的料事如神及好表現 讓曹叡放心把京城精銳軍 都交給他 讓他去打帝國心腹大患諸葛亮 沒想到張郃更出人意料 還沒打就知道諸葛亮強弩之末了 皇帝你不必太擔心 阿亮自個會退的! 結果還是命中了!! 這種表現 不要說是曹叡 我看曹操來都會嚇到!! 馬上破格 把他提到"征西車騎將軍" 這要是直接去任西方面司令 完完全全是沒問題啊 只是被司馬懿給擋了 可惜天妒英才 皇帝到底還是讓司馬懿接了西方面司令 司馬懿一路鱉腳的表現 對比張郃仍然一如平常料事神準 司馬懿真的沒看 在眼裡嗎? 好不容易捱到諸葛亮退兵 司馬懿鬆了口氣 正想kick 阿亮 ass 好好把心中怨氣吐掉 於是叫張郃去追擊 反正你不是很會"料戰勢"? 你去吧!! 張郃還是一如往常 冷靜分析 娓娓道來: "“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張郃的人生就此結束了 這麼一句宣王不聽 到底是宣王失算??? 還是對於張郃的好表現 不服氣 想一逞官威呢???? 也許是又遭遇了第二次的"陰謀論"吧XD 回朝後 司馬宣王沒有表現出甚麼後悔神情 皇帝也沒有再提起此事 僅僅是做些事後的安慰: "諡曰壯侯。子雄嗣。郃前後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戶,封郃四子列侯。賜小子 爵關內侯" 五個兒子封為列侯 一個小兒子封為關內侯 這算不算豐厚呢??? 來看看上大將軍大司馬曹真死後的情況: "其悉封真五子羲、訓、則、彥、皚皆為列侯。" 恩 看起來真的相當不簡單啊!! 最後以此文獻給文武兼備的張郃將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5.5.2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437403089.A.62C.html

07/20 22:47, , 1F
三分之二以上不知所云。把史料翻作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
07/20 22:47, 1F

07/20 22:48, , 2F
不代表這叫分析史料。
07/20 22:48, 2F

07/20 22:57, , 3F
司馬懿判斷失策跟故意惡搞張郃是兩碼事啊
07/20 22:57, 3F

07/20 23:00, , 4F
張郃傳你看過我看過獨眼龍也看過,拿不出什麼新的東西佐證就
07/20 23:00, 4F

07/20 23:01, , 5F
中止這話題吧,反正你的腦內補完別人也沒直接證據證明是錯的.
07/20 23:01, 5F

07/20 23:02, , 6F
你高興對的就對的吧~都是司馬的陰謀拉
07/20 23:02, 6F

07/20 23:03, , 7F
你喜歡這樣想就這樣去想.
07/20 23:03, 7F
如果是有仔細看張郃傳的話 那麼我提醒一下 在張郃投降時候 裴松之注的那段話: "〈臣松之案武紀及袁紹傳並云袁紹使張郃、高覽攻太祖營,郃等聞淳于瓊破, 遂來降,紹眾於是大潰。是則緣郃等降而後紹軍壞也。至如此傳,為紹軍先潰 ,懼郭圖之譖,然後歸太祖,為參錯不同矣。" 簡單來說 裴松之的意思就是 如果沒有郭圖那段: "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 那麼裴松之只會以為張郃是戰敗而降 不會認為有人陰謀害他 陰謀論難認定 但是絕不是"一推就倒 絕無可能之事" 這是我要強調的重點 ※ 編輯: hgt (123.195.5.212), 07/20/2015 23:09:40

07/20 23:06, , 8F
大概要像火鳳一樣 中計中計再中計 才是仲達的正常表現
07/20 23:06, 8F

07/20 23:11, , 9F
妳高興就好…
07/20 23:11, 9F

07/20 23:32, , 10F
夏侯淵死 不是張合上 曹真死 依舊不是張合上 還真是
07/20 23:32, 10F

07/20 23:32, , 11F
....
07/20 23:32, 11F

07/20 23:36, , 12F
沒辦法啊 司馬懿卡位早啊 他是曹丕的顧命大臣 張郃是後來才
07/20 23:36, 12F

07/20 23:37, , 13F
被曹叡破格提拔 如果曹叡貿然司馬下 張郃上 就比較難搞
07/20 23:37, 13F

07/20 23:37, , 14F
如果張郃能撐到諸葛亮死 曹叡也許真會讓司馬懿張郃成為曹芳
07/20 23:37, 14F

07/20 23:38, , 15F
的顧命大臣
07/20 23:38, 15F

07/20 23:38, , 16F
至於諸夏侯諸曹本來就是優先 更沒辦法
07/20 23:38, 16F

07/20 23:53, , 17F
張合在中央沒根基 是怎成顧命大臣?另 夏侯淵時代張就是
07/20 23:53, 17F

07/20 23:53, , 18F
二把手了
07/20 23:53, 18F

07/21 00:03, , 19F
你以為張郃幾歲? 張郃是靠著戰功跟資歷累積上來的宿將
07/21 00:03, 19F

07/21 00:03, , 20F
,明帝任用他並不能稱做破格。你一直不肯承認張郃沒有也
07/21 00:03, 20F

07/21 00:03, , 21F
不可能有政治上的實力跟世族力拚,還蝦掰一個張郃可能被
07/21 00:03, 21F

07/21 00:03, , 22F
任用為顧命大臣,真是莫名其妙。
07/21 00:03, 22F

07/21 00:11, , 23F
我是不認為機率這麼低 畢竟司馬專政前 任命顧命大臣才2次
07/21 00:11, 23F

07/21 00:12, , 24F
之後都是司馬家在搞 張郃死了 軍界能跟司馬拼的就沒了
07/21 00:12, 24F

07/21 00:13, , 25F
曹叡也可以讓司馬專心在中央 張郃掌軍 這樣對曹魏更好
07/21 00:13, 25F

07/21 00:14, , 26F
既然郭淮能力薦張郃 那麼張郃在諸將心中地位足夠了
07/21 00:14, 26F

07/21 00:20, , 27F
另外如果司馬懿像曹真那樣病倒 張郃就不能取代嗎??
07/21 00:20, 27F

07/21 00:21, , 28F
不過宣王也是厲害 果然是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材燒
07/21 00:21, 28F

07/21 00:29, , 29F
張和要上位 夏侯淵死沒上 曹真死沒上 不是偶然
07/21 00:29, 29F

07/21 00:33, , 30F
雖然張郃的戰功不少,但身為降將的地位多少有受影響吧
07/21 00:33, 30F

07/21 00:33, , 31F
r大能不能開一篇說明一下 我是還蠻想了解 所謂不是偶然
07/21 00:33, 31F

07/21 00:34, , 32F
到底是怎樣的情況???
07/21 00:34, 32F

07/21 00:35, , 33F
所以 推論呢?
07/21 00:35, 33F

07/21 00:38, , 34F
中央沒根基 不可能跟士族拼 更別說諸曹夏侯 這是魏跟吳
07/21 00:38, 34F

07/21 00:38, , 35F
蜀不同處
07/21 00:38, 35F

07/21 00:41, , 36F
在魏士族吃香沒錯 張郃大概是到解圍陳倉後 才在曹叡佔有一定
07/21 00:41, 36F

07/21 00:42, , 37F
地位 沒多久曹真就掛了 這時張郃本來就不可能馬上替代司馬
07/21 00:42, 37F

07/21 00:43, , 38F
我認為僅是機緣巧合 士族排擠效應還不到那麼明顯
07/21 00:43, 38F
還有 141 則推文
07/22 16:02, , 180F
如果張郃連濟河論都寫不出來,憑哪點說他政治力高?
07/22 16:02, 180F

07/22 16:23, , 181F
不是個咖不是我說的,你現在是在戰誰?
07/22 16:23, 181F

07/22 16:24, , 182F
別人提出問題點,你不回答,用完全沒有相同立論基礎的東西反問
07/22 16:24, 182F

07/22 16:27, , 183F
你如果不想討論,就不要一堆廢話,早早中止這個沒意義的loop.
07/22 16:27, 183F

07/22 16:27, , 184F
不過我想你應該還是會選擇繼續跳針啦.
07/22 16:27, 184F

07/22 17:13, , 185F
不好意思,鄧艾有做過兗州刺史,再以五校身份過渡一下,再來
07/22 17:13, 185F

07/22 17:14, , 186F
就是征西+隴西都督,軍政資歷都很完整的.
07/22 17:14, 186F

07/22 17:15, , 187F
這樣看來,就算沒有司馬懿與曹家的關係,有州刺史資歷是外
07/22 17:15, 187F

07/22 17:16, , 188F
姓選任為州都督的重要依據,滿寵如此,鄧艾如此,毌丘儉如此
07/22 17:16, 188F

07/22 17:16, , 189F
,諸葛誕亦是如此.
07/22 17:16, 189F

07/22 17:30, , 190F
滿寵沒駐守過關中隴右吧 能跟滿寵類似的昰郭淮 都是士族
07/22 17:30, 190F

07/22 17:31, , 191F
都在自己熟習的地盤經營很久
07/22 17:31, 191F

07/22 18:10, , 192F
"鄧艾政治能力比張郃差多了,翻翻史料就知道" 史料?
07/22 18:10, 192F

07/22 18:29, , 193F
我什麼時候說他守過西方面?我是問你他跟張郃換,他能督雍涼
07/22 18:29, 193F

07/22 18:29, , 194F
? 當然不行啊!
07/22 18:29, 194F

07/22 18:30, , 195F
干士族啥事?
07/22 18:30, 195F

07/22 18:31, , 196F
滿如果夠強,征西車騎就會是滿,不會是張郃!
07/22 18:31, 196F

07/22 18:52, , 197F
曹叡託夢跟你說的?還是你曹叡再世?任不任命你說了算?繼續跳~
07/22 18:52, 197F

07/22 18:56, , 198F
魏制,車騎將軍若不為都督在四征之下。張郃228年後升征西
07/22 18:56, 198F

07/22 18:56, , 199F
,滿寵230時為征東
07/22 18:56, 199F

07/22 19:07, , 200F
樓上可看我的下一篇文,有詳解
07/22 19:07, 200F

07/22 19:12, , 201F
照那篇邏輯,我導出結論就是四征比車騎(無都督)大,所以才
07/22 19:12, 201F

07/22 19:12, , 202F
要加征西。那用四征比較滿寵和張郃我認為是較好的選擇
07/22 19:12, 202F

07/22 19:56, , 203F
我不是舉三個例子了?? 怎會導出四征比較大??
07/22 19:56, 203F

07/22 20:16, , 204F
不然何苦加四征讓車騎如你說的不受節制呢
07/22 20:16, 204F

07/22 20:19, , 205F
這我也不知道 不過你可以再看看 我引的少帝紀那一段
07/22 20:19, 205F

07/22 20:20, , 206F
最後祭祀的時候 張郃是車騎將軍 如果征西比較大 應該冠征西
07/22 20:20, 206F

07/22 20:52, , 207F
張郃應為車騎將軍加號征西沒錯 入太廟時將軍號為車騎
07/22 20:52, 207F

07/22 20:53, , 208F
"征西車騎將軍"第一眼看到 以為還比征西大將軍低 XD
07/22 20:53, 208F

07/22 20:56, , 209F
征西大將軍在衛將軍之下 見胡遵王昶陳騫等人 但張郃的
07/22 20:56, 209F

07/22 20:56, , 210F
滿寵畢生只有執過荊北,豫州,揚州軍政事務,沒有特殊關係會
07/22 20:56, 210F

07/22 20:57, , 211F
把他調去鎮守西線也是很破天荒的想法,張郃好歹後半軍旅生
07/22 20:57, 211F

07/22 20:57, , 212F
征西車騎地位應該同等於車騎 班位當在征西大將軍之前
07/22 20:57, 212F

07/22 20:57, , 213F
涯是西線居多啊.
07/22 20:57, 213F

07/22 20:59, , 214F
是說漢制四征鎮在前左右後之下 加大後在前左右後之上
07/22 20:59, 214F

07/22 21:00, , 215F
而仍在衛將軍之下 比較有感 魏制四征已在前左右後上
07/22 21:00, 215F

07/22 21:01, , 216F
加大好像就真的加心情愉快的而已 XD
07/22 21:01, 216F

07/22 21:10, , 217F
但到了晉,就會挑幾個雜號大變得比較有地位,例如司馬懿與
07/22 21:10, 217F

07/22 21:10, , 218F
司馬師都擔任過的撫軍大將軍.
07/22 21:10, 218F

07/23 14:41, , 219F
下一篇文果真有詳解!
07/23 14:41, 219F
文章代碼(AID): #1LhGVHOi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LhGVHOi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