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三顧茅廬

看板SAN-YanYi作者 (承先啟後)時間17年前 (2007/08/20 12:11),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 引述《chiyosuke (千代助)》之銘言: : 聽朋友說,實際上沒有三顧茅廬這事? : 真的假的? : 他是說,實際上是孔明自己去找劉備, : 結果會面時劉備在一邊玩豬尾巴懶的理 : 他。 : 今天把這跟另一朋友說,他又講出師表 : 裡面就有提到三顧茅廬,怎麼可能是假 : 的? : 所以說,是我那位朋友虎爛我? : -- : 推 age317:兩方說法都有史料根據,看你相信哪一種說法 08/15 14:18 : 推 chiyosuke:原來如此!既然不是被唬爛就好 08/15 15:02 : → chiyosuke:感謝答覆^^ 08/15 15:02 : 推 zxqjj:可以去翻一下易中天的品三國 書中亦有針對這件事做探討 ~ 08/15 15:20 : → ataki:三顧主要是諸葛亮自己講的,諸葛亮自往則出在一些當代文件。 08/15 19:12 : 推 Allensph:依照劉備的性格蠻有可能,出身市井看不起讀書人 e.g.劉邦 08/16 19:28  關於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的相關說法,可以參看《三國志》的〈諸葛亮傳〉,  板上之前有貼過了,有興趣的板友可以在板上找一下,  或是到本板精華區的《三國志》原文目錄裡去瀏覽。  這裡把〈諸葛亮傳〉裡的記載、裴松之補充的說法以及裴松之自己的看法貼上來。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    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    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姦臣竊    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    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    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    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    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    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    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    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    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    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裴松之注引習鑿齒《襄陽記》云︰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    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    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裴注引魚豢《魏略》云︰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    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    ,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    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    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    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    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    』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    ,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    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裴松之指出西晉初年司馬彪所撰的《九州春秋》所記載的內容,  與此處魚豢《魏略》所說的相同。  裴松之的看法是︰   「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    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    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裴松之以諸葛亮〈出師表〉裡的自述作為證據,  認為並非諸葛亮自己前去造訪劉備的。  所謂「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其實也是源自〈出師表〉,  〈諸葛亮傳〉中只有說「由是先主(劉備)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並沒有提到什麼草廬或茅廬。  從裴松之的評論,可知此處魚豢《魏略》及司馬彪《九州春秋》的說法,  在裴松之的眼中不啻是「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裴松之在他對〈魏延傳〉注引魚豢《魏略》的評論當中,便曾如此判斷,   這裡借用裴松之的話)  諸葛亮上〈出師表〉的時候,當初隨劉備在新野、樊城的宿臣舊將尚有人在世,  如常山趙子龍即是,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無中生有,捏造劉備三顧草廬之事,  此事一傳開,對於其威信以及軍心會有多大的影響,可想而知。  (壞事傳千里,古今皆然,諸葛亮若公然說謊,   這八卦肯定不脛而走,但實際上卻沒有)  諸葛亮沒有理由找自己麻煩。小弟我是認同裴松之的判斷的。  至於魚豢與司馬彪對於這事情的說法相同,我想兩位北人對此事的記載,  彼此之間或許有承襲關係,不知是誰參考誰的。  「毦」音ㄦˋ,指用羽毛或獸毛做成的纓飾。  《魏略》中劉備結髦牛尾做毦的故事,演義作者也有把它寫進去小說裡,  不過演義作者把這故事放在劉備「如魚得水」之後,  而非如《魏略》說的是在諸葛亮向劉備毛遂自薦之時;  原本的結毦也改成『結帽』,大概這樣看起來比較通俗些吧。  演義第 39 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曰:『孔明年   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玄德曰:   『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關、張見說,不   言而退。一日,有人送犛牛尾至。玄德取尾親自結帽。孔明入見   ,正色曰:『明公無復有遠志,但事此而已耶?』玄德投帽於地   而謝曰:『吾聊假此以忘憂耳。』孔明曰:『明公自度比曹操若   何?』玄德曰:『不如也。』孔明曰:『明公之眾,不過數千人   ,萬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曰:『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   。』孔明曰:『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敵。』玄德遂   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陣法。忽報曹操差夏侯惇   引兵十萬,殺奔新野來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10.178

08/20 13:11, , 1F
很好奇三國志原文中的「因屏人曰」
08/20 13:11, 1F

08/20 13:11, , 2F
既然「屏人」,那內容怎麼出來的? XD
08/20 13:11, 2F

08/20 23:09, , 3F
可以事後講出來啊,當時劉備還在劉表家白吃白喝當然要保密
08/20 23:09, 3F

08/20 23:10, , 4F
等到事業有成後當成泡茶聊天的內容都沒關係
08/20 23:10, 4F

08/23 01:54, , 5F
推泡茶聊天 呵呵
08/23 01:54, 5F
文章代碼(AID): #16oHHcDL (SAN-YanYi)
文章代碼(AID): #16oHHcDL (SAN-Y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