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獨異志》選2

看板SAN-YanYi作者 (承先啟後)時間18年前 (2006/05/15 00:48),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CVC (Hate me or love me)》之銘言: : :   晉羊祜,字叔子,爲荊州守,有恩及閭裏。及死,闔境並不言祜字,其有同音,亦改 :             ^^^^^^ : : 諱之。襄陽百姓于峴山立墮淚碑。 :  《獨異志》是唐人「李亢」的作品, :  但這「李亢」也有被記作「李冗」或其他名字的, :  總之是唐代一位姓李的文人所撰,內容多記古代(比唐代還古的『代』)之事。 :  這則記事裡的「荊州守」三字,反映出作者的唐代背景, :  或者可以說這個「荊州守」的說法,是李先生對前代官制上的誤解。 :  《晉書‧羊祜傳》記載羊祜獲授「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 :  魏晉時期的「州」長官,要麼是單任「刺史」, :  要麼則是任此類「都督」職。 :  (被授予『都督』某州或某幾州『諸軍事』者,常常會兼任一州的『刺史』。 :   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時,其本來的官銜為尚書左僕射,    ^^^^^^^^^^^^^^^^^^^^^^^^^^^^^^^^^^^^^^^^^^^^^^^^ :   他是以「尚書左僕射」的官銜來擔任「都督荊州諸軍事」之職,並且「假節」)    ^^^^^^^^^^^^^^^^^^^^^^^^^^^^^^^^^^^^^^^^^^^^^^^^^^^^^^^^^^^^^^^^^^^^   查閱《晉書‧羊祜傳》,發現敝人這裡說得不完整。   〈羊祜傳〉說:    「泰始初,詔曰:『……其以祜為尚書右僕射、衛將軍,給本     營兵。』……帝將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     節,散騎常侍、衛將軍如故。」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在校勘記裡,   說明〈羊祜傳〉此處說的「尚書右僕射」有錯誤,參較其它相關史料,   可證明羊祜此時被授任的官銜應該是「尚書左僕射」。   羊祜在被授予尚書左僕射官職的同時,也被授予「衛將軍」的官職,   「衛將軍」同時也是一個『將軍號』。   自曹魏以來,出任『都督XX諸軍事』之職者,都必須要有將軍號,   有將軍號的人,才能名正言順、名副其實地擔任『都督XX諸軍事』這種著重於   軍務、戰守方面事項的職務。   就這個意義而言,可以說『都督XX諸軍事』是一種『武職』   ──當然,這是一種簡化了的說法,     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在籌備戰守軍務的同時,     又哪裡能夠不插手併理民政事務呢?   這裡要強調的,是『都督XX諸軍事』一職與『將軍號』之間的關聯性;   羊祜之所以能夠出任都督荊州諸軍事之職,其制度上的最主要依憑,   是羊祜的「衛將軍」官職。   前文中一下子講「官」、一下子講「職」,一會兒又講什麼「官職」,   到底它們的差別是什麼?   在比較早期的古代中國官制中,是沒有明顯區分「官」與「職」的,   幾乎可以說所有的官位都是「官職」──「官」與「職」的意義是二而一的。   看到「官」名,就知道它的「職」掌。   然而政務中總會有一些臨時差遣,這時候就可能叫某個官員去幹這些臨時差事,   這些臨時差事的執事者有時會被賦予特別的稱謂,例如「使者」。   「使者」可以說是一種「職」,當使者的人,另外有他本來的官銜,   這種時候,「官」與「職」的意思就有加以區分的必要,   被派去執行某種特定差事的官員,因此種特定差事而有某「職」,   在此同時仍保有原本的「官」位,即以某「官」居某「職」。   臨時差遣如果頻繁地出現,久而久之就會衍生出專門幹這些差事的臨時官名,   這些臨時官名不在一般正常的官員編制中,   但久而久之,它們當中的一部分可能就會被納入官制,   成為一個「官」,而不單單只是一種「職」稱。      『都督XX諸軍事』是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   曹魏以來,都是以有將軍號官銜者擔任『都督XX諸軍事』這種「職」,   『都督XX諸軍事』這種「職」不是「官」,   出任『都督XX諸軍事』的人的「官」是『XX將軍』,   例如羊祜以「衛將軍」的官去幹「都督荊州諸軍事」這差事。   曹魏以來,正式的「官」在制度上都會有一個相對應的「品」,   這是官品制度的源起,但『都督XX諸軍事』這種職位是沒有「品」可言的,   一個出任『都督XX諸軍事』的人他到底是幾品官,   那得看他的本官及受封爵位居於幾品而定,   例如「都督荊州諸軍事」的羊祜的官品,   必須以他同時受任的尚書左僕射、散騎常侍、衛將軍、侯爵的品秩中最高者而定。   至南朝劉宋,「持節都督」,亦即『都督XX諸軍事』,   才被賦予正式的官品,成為「官」的一種,   此時的『都督XX諸軍事』,要說它是「官職」,就也 ok 了,   在那之前,『都督XX諸軍事』在形式上還是一種「職」。      其實將軍號也有這種性質與發展軌跡,若看《史記》、《漢書》,   可以發現漢代前期的帶兵出征的「將軍」,在被任命為將軍之前,   大多是擔任其它官職的,   因此常可看到裡頭有『某某人以某官為前將軍』之類的敘述。   例如《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其明年春,大將軍(衛)青出定襄,合騎侯(公孫)敖為中     將軍,太僕(公孫)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     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右內史李沮為彊弩將     軍,咸屬大將軍,斬首數千級而還。」   後來各號將軍才逐漸有正式的祿秩,乃至於曹魏以來配有相對應的官品。   南北朝後期,『散官』制度逐漸形成,並且長久延續發展。   簡單講呢,官職品秩高低的區分、表記方式,   類似今日我們的公務員分簡、薦、委共十四個職等,   各種不同的職位,各有其相對應的職等範圍,   看到一個公務員當任某職,就可以大概知道其職等是幾等;   一個有公務員資格的人,也有可能有職等而無職位,   南北朝以來的『官人』,也有可能有「官」而無「職」,   也就是有「品官」(表示某人有X品的當官資格),   而無「職官」(實際上屬於X品的官職)。   (也就是有X品的當官資格,但什麼官也沒當;    但這些X品的當官資格,本身有特定的官銜加以稱呼,    例如五品的當官資格,稱為中散大夫)   這裡「官」的概念,和前面敝人說的、較早期的「官」相比,   又有更複雜的內涵,包括了『散官』與『職事官』兩大主要體系。   如同前面說過的,這臨時差遣是任何時代都會有的,   唐代形成的節度使、觀察使、判度支、鹽鐵使等各式各樣的「使職」,   (「使職」,顧名思義即是屬於「使者」性質來辦理的臨時職位)   這些原來都是臨時差事,待臨時差事逐漸都有了長久的執行需求,   臨時職位也就一個個成了常設職位,   只不過唐代官方始終沒有給這些職位相對應的「品」,   唐代的節度使,就像是魏晉的都督XX諸軍事(持節都督)一般,   都不是個「官位」,而都是「沒品」的「職位」(職)。   好像很亂齁?!歡迎各位板友挑錯補充,因為我邊PO也邊覺糊塗了起來!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85

05/16 01:56, , 1F
推啊 不會亂啦(現在才知道原來散官是這意思)
05/16 01:56, 1F

05/16 22:05, , 2F
原來唐朝就有官、職分離的趨勢了,這樣宋朝正式的官職分離
05/16 22:05, 2F

05/16 22:07, , 3F
,其實也是其來有自,逐漸演變成熟的
05/16 22:07, 3F
文章代碼(AID): #14PrzqMr (SAN-YanYi)
文章代碼(AID): #14PrzqMr (SAN-Y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