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隆中對〉究竟對也不對?

看板SAN-YanYi作者 (加州健身)時間19年前 (2005/03/10 16:12),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文/陳華勝   〈隆中對〉是諸葛亮在「面試」時贏得「首席謀士」一職的「終極武器」,後來也成 為劉備擴張勢力範圍,乃至蜀漢的治國藍圖。然而只談「三分」不談「統一」的保守策略 ,對蜀漢的發展,究竟是幸也不幸?   建安十二年,即西元二○七年,古隆中(今湖北襄樊市城西十三公里處)一所茅屋內 ,四十七歲的劉備恭恭敬敬地聽著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口若懸河地大談縱橫天下之術。   〈隆中對〉,拿現在的話說,主要是教劉備搶地盤的方法︰先取荊州,後取益州;曹 操呢,您動不得;孫權呢,可與之聯合。這是「三分」的戰略方針。   有人說這〈隆中對〉靠不住,因為劉備與諸葛亮初次會面時,正面臨著曹操十幾萬大 軍南下的威脅,處於岌岌可危的險境之中。令人費解的是,〈隆中對〉對燃眉之急的現實 問題隻字不提,相反卻誇誇其談,坐而論道,大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率益州 之眾出於秦川」,彷彿曹操正在坐等挨打。蜀漢政權是三國中唯一沒有修史習慣的,劉備 見諸葛亮時也不會安排現場記錄,所謂〈隆中對〉很可能是後人附會《出師表》中的「三 顧茅廬」之說加工杜撰而成。曹魏的史書《魏略》甚至否認了劉備「三顧茅廬」之說,認 為是諸葛亮自己「登門自薦」的。這實在有點戳諸葛亮「壁腳」的味道,不必認真理會。   〈隆中對〉不管是不是諸葛亮當時原話實錄,但其思想卻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一席 談話記錄已成為千百年來的傳誦之文,諸葛亮更是被人視為聖哲,所謂「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然而小子斗膽,卻以為蜀漢江山成也〈隆中對〉,誤也〈隆中對〉。   說〈隆中對〉有誤,當年毛澤東已有此論。他老人家以為︰〈隆中對〉主張兩分兵力 (荊州、益州兩處),削弱了蜀漢本已不足的戰鬥實力。小子不敢再承襲前人之說,而且 私下以為這兩分兵力恐怕也最多只能說「有利有弊」,因為集中兵力如果只是困守一隅, 還不如兩分兵力成犄角之勢,進退有據。 我先說蜀漢「成也〈隆中對〉」。建安十二年時的〈隆中對〉當然是明智、正確的。那時 劉備要地盤沒地盤,要人也只「十來個兵七八條槍」,老是東躲西藏,寄人籬下。如能似 諸葛先生說的那樣,佔據荊益,割據一方,自是十分滿足了。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也不 能要求諸葛亮一手翻天,一口吞象。   然而諸葛亮平生自比管仲、樂毅,須知管、樂僅能保齊、燕而已,原非統一中興人物 ,所以諸葛亮也只把自己定位在「三分之才」上,並無一統之志。後人說他明智,說他謹 慎,其中是不是也有氣餒的成分呢?   隆中一對,已將曹、孫稱為「不敵」,只欺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兩個與劉備同宗的暗 弱不能守之徒,始敢稱兵。到後來,據荊、益山川之險而不能盡地利,有關、張虎熊之將 而不能盡人和,剩下「三分已定」等一派諉咎於天的話頭,聊供後人掩飾。所以我說「誤 也〈隆中對〉」了!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隆中對〉後,如醍醐灌頂,佩服得不得了。在〈隆中對〉的指導 下,他也變得萬分謹慎了。當年他走馬依劉表,還知道勸劉表趁曹操北征,引兵襲許;官 渡之戰前夕,他在袁紹的陣營裡,也還敢親自引兵到曹操的後方去搗亂。自得諸葛亮,深 信不可與操爭鋒之言,赤壁之後(赤壁之戰是叫逼上絕路,沒有辦法,兔子急了也咬人) ,遂再也不去與曹操正面爭鋒。當年游說劉表是「人家的江山不肉痛」,如今卻更安樂於 三分霸業的前景了。身有荊州,志反餒矣!光棍最能革命,因為無牽無掛,一無所有,而 成功反而使人患得患失。   所以,赤壁之戰後,本應孫、劉合兵,乘勝北伐,然而劉備卻與周郎相爭荊州一席之 地,使曹操得以恢復元氣,並且還為自己埋下了荊州的禍根。再後來,川中既定,恰巧曹 魏南陽發生守將侯音的叛亂。侯音派人與關羽修好,結果關羽兵出襄樊,水淹七軍,嚇得 曹操都準備遷都避其鋒芒了。而劉備此刻卻忙著做他的漢中王,不發一師援助接應,致使 關羽孤軍深入,終致丟了荊州,還敗走麥城。劉備徒喪一位好兄弟、好幫手。   劉備、諸葛亮為什麼在前期不熱衷於統一呢?因為那時節漢獻帝尚在位,即使滅得了 曹操,打著「興復漢室」旗號的劉備又能拿獻帝怎樣?所以君臣心照不宣,三分足矣!我 始終認為,三國時代的軍閥中沒有一個漢室的忠臣,也不可能有忠臣,因為漢室早已只成 一塊招牌而名存實亡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後來的事情更證明這一點︰建安二十五年 (西元二二○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魏文帝,在洛陽登基。劉備明知獻帝未死,卻早 早替人家發了喪。他潛意識裡恐怕早就盼望著獻帝死了,只是一定要借人家的手死。第二 年,他自己也急不可待地在成都稱帝,從此再不問漢王朝的合法皇帝漢獻帝在哪裡。   至於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口口聲聲「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那實在是叫 沒辦法,以攻為守,天下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目的還是想保三分天下。統一大業的時機 早失去了!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諸葛亮,只說他一句「將略非其所長」。這也是古史官不肯盡 言的長處,只叫後世之人從此六字中想當日情形,長思而得之。所謂「史官」,皆擅長「 春秋筆法」。   每項政策都是有它一定的時效性的,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按既定方針辦,那就叫做 墨守成規。   可惜了,〈隆中對〉! (本文摘錄自《三國奇談》一書,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2005.02.2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1.75.254

218.166.58.99 03/10, , 1F
照這樣說,諸葛亮應該接受反分裂法的制裁
218.166.58.99 03/10, 1F

61.225.238.29 03/11, , 2F
奇談嘛...就是要引人注意囉....
61.225.238.29 03/11, 2F
文章代碼(AID): #12C05MCr (SAN-YanYi)
文章代碼(AID): #12C05MCr (SAN-Y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