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翁啟惠回不回來 百分之一的產業要不要做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黃小羊)時間8年前 (2016/04/08 11:16), 8年前編輯推噓2(2034)
留言36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轉錄來源】 東網 弋論專欄 【文章標題】 翁啟惠回不回來 百分之一的產業要不要做 【完整內文】 浩鼎案發展到翁啟惠閃辭,未獲准後滯美不歸,在國內如今演變成藍綠大戰 ,藍營拼命想藉著打擊翁啟惠來牽連蔡英文,綠營則反射式的只要國民黨打 殺,就挺身保護,雙方論戰又成劍拔弩張之勢。 但是這齣政治大戲有點讓人啼笑皆非,因為翁啟惠是扁馬兩朝任命的中研院 院長,就算沒辭職任期也已滿,蔡英文上台後無論如何不可能續任,真是八 竿子扯不上關係,藍媒也只能藉由蔡英文支持生技發展為藉口要她「負責」 出來「說明」,但整個案子前因後果通通發生於未上任前,是要負什麼責; 另一方面,浩鼎背後的最大投資者尹衍樑,過去則和國民黨關係相當密切, 意識形態上也與國民黨中心思想相近,懷抱大中華情懷,主辦「唐獎」希望 發揚中華文化,可說是碩果僅存最認同國民黨中心思想的人之一,國民黨卻 不顧理念相通與往日情面,只為一點點稀薄的政治鬥爭可能性,就把他也打 成砲灰,尹衍樑恐怕驚訝得連下巴都掉下來了。 尹衍樑也是過去親國民黨企業中,少數相當注重形象經營者,除了以30億元 設立唐獎以外,旗下「潤泰雙子星」發現為海砂屋,投入15億元為住戶免費 重建,雖然該案重建後因海砂屋重建獎勵,新增容積率而有額外利潤,因此 最後虧損實質上只有1~2億元,並非全數投入的15億,但也可見槓桿操作公共 形象的巧妙用心;而尹衍樑更大手筆安排潤泰集團的預鑄工法登上探索頻道 專題節目,如此重視形象塑造的企業家,卻被昔日盟友瘋狂追殺,大概從此 就要轉投綠營。有人打趣說,蔡英文若要消滅國民黨,最快的辦法就是跑去 每個產業力挺一下,藍營就到每個產業去把尹衍樑們都得罪光光,那就真的 是斷根了。 蔡英文或許覺得是無端受到牽連,但是這個事件發生在上任前,未嘗是塞翁 失馬,可以藉著這個機會重新思考對生技製藥的產業政策,台灣是否真的適 合由政府大力推動來發展這個產業? 製藥領域,大體上可以分為學名藥與新藥開發兩個方向,過去台灣較主流的 是學名藥領域,這個領域講白了,就是比價格、拚成本,比規模產能,那麼 台廠與國際大廠的規模相比如何呢? 全球第5大學名藥廠為印度太陽製藥,其72%市場在美國,太陽製藥2014年購 併了也是知名印度學名藥廠的蘭伯西,年營收約240億美元,總員工5.27萬人 ,總資產約230億美元,在此就以它為國際學名藥廠的代表;台灣學名藥廠, 就以3大學名藥廠之一的上櫃公司東洋製藥為代表,其年營收30億台幣,換算 約不到1億美元,員工不到500人,總資產74億新台幣,換算約2.3億美元。 也就是說,年營收規模不到兩百分之一,員工數不到百分之一,總資產規模 也是百分之一。 那麼新藥開發呢?新藥開發的特性是資本極為密集,2013年年底,德勤會計 師事務所與路透社調查統計,不計入攤提失敗藥物研發費用下,每顆新藥研 發成本為13億美元,2014年11月,杜夫中心估計,包含藥物尚未發現前的所 有研發費用,初次人體試驗的藥物平均開發費用高達25.58億美元。 2013年11月時,《富比世》訪查98家藥廠後發表分析報告,其中,只有一顆 新藥上市的藥廠,其研發費用中位數為3.5億美元,不過這個數字有個邏輯上 的低估,因為眾多開發失敗的一藥公司燒錢燒到倒閉,其損失並不會列在成 功幸運新創公司的損益表上頭,所以一藥公司的研發費用是低估了風險的數 字。 每年持續推出多顆新藥的大藥廠,其新藥研發費用分攤了失敗藥物的風險成 本,可說較接近真實成本,《富比世》報告指出,10年內推出8到13顆新藥的 大藥廠,藥物研發費用中位數為54.59億美元,推出4到6顆新藥的大藥廠,研 發費用中位數為51.51億美元,也就是說每顆新藥研發費用超過50億美元。以 嬌生來說,每顆新藥成本平均為52億美元。 國際一流人才雲集的嬌生,開發一顆藥要52億美元,在此就以嬌生為國際藥 廠代表。那麼台廠就以浩鼎為代表,浩鼎全數實收資本額也不過才17億元新 台幣,換算不過0.52億美元,整家公司通通只有嬌生開發一顆新藥成本的百 分之一。 所以,不管是學名藥領域,還是新藥開發領域,我國的製藥產業實在都是「 百分之一」產業。 就算研發完成,市場行銷也是個問題,以中裕來說,找到的通路是加拿大小 通路商Theratechnologies,這家加拿大小公司每股盈餘幾乎是0,帳上現金 在2014年只剩不到70萬加幣,2015年募資才提高到1500萬加幣,市值僅1.13 億加幣,這樣的公司是怎麼幫中裕衝刺營收?但以中裕的條件也就只能找這 樣的合作夥伴。 這個超巨大恐龍的遊樂場,實在不是小蜥蜴能亂爬的地方,其他產業曾偶有 小蝦米扳倒大鯨魚的例子,如Netflix崛起最後害得百事達倒閉,智慧型自動 調溫器新創小廠Nest興起挑戰過去的傳統大廠漢威、艾默生,但是每個產業 的特性不同,製藥產業幾乎從未有過以小搏大,就算小藥廠開發新藥成功, 其策略也往往是試圖與大藥廠簽訂授權合作,或以嫁入大藥廠為目標。 相對的,大藥廠的策略,則是盡量讓新創公司去承擔所有開發風險,燒錢燒 到倒閉是你家的事,看到確定有希望的藥物才來購併,藉此把開發失敗風險 全都轉嫁給新創公司。如果我國拼命培植許多新創新藥開發公司,一般來說 新藥開發成功率從最初尋藥流程起算平均僅有千分之一到二,就算我國生技 人才絕頂聰明,能達到百分之一的超標水準,100家中倒閉99家,最後1家幸 運成功嫁入豪門,而大藥廠以3倍買入,總體來說台灣仍賠了97家,只是在幫 國際大藥廠節省開發過程的風險成本。 台灣若有熱心生技製藥的民間投資人願意承受風險,無怨無悔燒錢,拚死以 小博大,力抗百倍規模差距,只為圓一個台人製藥夢想,那麼我們當然予以 祝福與鼓勵,但是政府是否要將產業政策導向這個方向?恐怕需多做整體思 考。譬如,以社會效應來說,生技製藥產業是資本創造就業比例最低的產業 之一,所需的高級技術人才台灣相當缺乏,都需從國外挖角,也就是說創造 就業的效應更有限。 相對的,過去認為青年創業失敗率極高,但近來有人力銀行發表調查顯示, 台灣青年有創業經歷者之中,創業成功比例為55.6%,這個比例遠遠高於新藥 開發成功率,一旦創業成功,青年平均月收入從創業前的27059元提升至 41250元新台幣,顯然促進青年創業可有效改善當前年輕人低薪、失業的嚴重 社會問題,青年創業成功率又遠比虛無縹緲的新藥開發來得高,是否應列為 比生技製藥產業更優先的施政目標? 蔡英文在選前提出五大產業中包括生技產業,是這次浩鼎案被引為政治素材 的原因,不過生醫產業不只有製藥,台灣結合過去專長的製造與IT領域,若 發展醫材、醫工,尚可一搏。醫療服務本身也有機會,但恐怕必須先解除健 保的枷鎖,否則所有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在健保摧殘下正全面毀滅中,更別說 想發展產業。小英或許覺得力挺生技產業卻遭浩鼎案牽連是無妄之災,但不 妨「正向思考」,引為重新審視、更加完善產業政策方向的好機會,那麼對 未來執政,或許焉知非福。 【轉錄來源http://goo.gl/X0UUxw轉錄心得】 關於翁啟惠個人的賣股票行為,我是不認為他有內線交易炒作股票。但他發言 時規避了他女兒有持股這件事的確不當。 這篇沒有特別著墨於翁的賣股票,主要是透過國際上其他藥廠開發新藥的成本 和風險,來談我國若要發展生技產業,是否要「賭」在開發新藥上? 開發新藥實在太像賭搏了。若真的賭到成功的新藥,是可以賺不少,但開發時 程長,風險又高,我們真要把國家未來產業重點,放在這麼高風險的產業上嗎? 或者,利用台灣過去的精密機械、電子業基礎,發展醫療設備耗材製造?記得 台灣做醫療用外科手套和口罩也都是全球前幾名的,不過手套和口罩的利潤不 高。若是做其他較高單價的,例如心導管支架、達文西手臂等等,應該是值得 發展的產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73.7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60085385.A.3CC.html

04/08 11:44, , 1F
……用鼓勵青年創業來取代對生技產業的支持是什麼巫術?
04/08 11:44, 1F

04/08 11:44, , 2F
因為小廠沒有錢所以就該放棄?那我們早該投降中國了…
04/08 11:44, 2F

04/08 11:45, , 3F
結合已經擅長的部份發展當然好,但開拓一個新的領域有何
04/08 11:45, 3F

04/08 11:45, , 4F
錯誤?如果當初沒有開拓機械領域,我們還有醫工這選項嗎
04/08 11:45, 4F

04/08 11:46, , 5F
改善青年創業成功率跟廣設大學一樣愚蠢,餅就這麼大,吃
04/08 11:46, 5F

04/08 11:46, , 6F
的人多的情況下還會有如此顯著的薪資成長嗎?
04/08 11:46, 6F

04/08 11:47, , 7F
而且政府保證創業的話,還會辛苦想出突破點來站穩腳跟?
04/08 11:47, 7F

04/08 11:49, , 8F
另外回應心得部份:醫療耗材除非是研發出全新用途
04/08 11:49, 8F

04/08 11:49, , 9F
不然還不是拼誰成本低?現在3D列印技術愈來愈發達,這些
04/08 11:49, 9F

04/08 11:50, , 10F
低利潤產品又可以撐多久?研發?
04/08 11:50, 10F

04/08 11:51, , 11F
研發基本上都是高資本的,除非你能發明出可口可樂同級的
04/08 11:51, 11F

04/08 11:51, , 12F
產品,但那叫奇蹟不叫研發。就算是大藥廠也不會針對每種
04/08 11:51, 12F

04/08 11:52, , 13F
疾病與用藥都投入研發成本的,就算是普通資本還是有機會
04/08 11:52, 13F

04/08 11:53, , 14F
至少這個領域比較新,還沒有受到各種潛規則的汙染……
04/08 11:53, 14F

04/08 11:53, , 15F
還有機會在定規則的時候就留下足夠的發展公間
04/08 11:53, 15F

04/08 11:53, , 16F
而不是被健保或廣電法之類的東西框到死
04/08 11:53, 16F
開發新藥在台灣是新產業,但在世界上不是。 開發新藥早有一連串的辦法規範新藥判定有效無效、專利保護、如何上市等等。台灣要 怎麼制定新規則?簡化開發過程然後拿全民做人體實驗? 拿醫工醫材來講,是因為這方面也牽涉到許多技術和品質管理。如何製造合乎醫療標準 的心血管支架,背後牽涉到的材料冶金等等,並不是單純3D列印機一開,任何人都能做。 這也可以讓台灣產業的品質管理更上層樓,徹底擺脫過去台灣製造就是廉價低品質的印 象。 我主要著眼點在開發新藥的風險太高,有些孤注一擲的味道。 相對而言,http://goo.gl/sFwh6w 老藥新用!巴金森患者手腳抖 快「藥」有救了 這樣的從老藥裡找新用途,或許比較能減少開發風險(至少安全性受過驗證)。 當然這樣的利潤會少很多。 ※ 編輯: Tomwalker (111.250.73.78), 04/08/2016 12:10:58

04/08 12:25, , 17F
…不就是制定一個規定明確嚴謹合理的規則,輔以經濟性的
04/08 12:25, 17F

04/08 12:25, , 18F
補助跟支持,為何你會想到那些?
04/08 12:25, 18F

04/08 12:25, , 19F
另外台灣制造=廉價低品質那至少是盜版時期的事了
04/08 12:25, 19F

04/08 12:26, , 20F
現在是高良率低利潤的沒前途代工
04/08 12:26, 20F

04/08 12:27, , 21F
另外開發新藥不代表從零開始好嗎,現在不管開發什麼東西
04/08 12:27, 21F

04/08 12:27, , 22F
我們都不是先驅了,入手點跟方式多的是可以評估分析的
04/08 12:27, 22F

04/08 12:28, , 23F
另外不管你開發什麼藥都要臨床的,就算是老藥新用
04/08 12:28, 23F

04/08 12:28, , 24F
吃不死人不代表有療效,浩鼎就是療效不達標才跌停的
04/08 12:28, 24F
http://wto.cnfi.org.tw/admin/upload/12/japanyen.pdf 這篇是去年做的日圓貶值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問卷調查報告。日幣在匯兌高點有相當時間 了,直到安倍重新上台,採行新經濟政策才讓日幣貶值。我們的廠商沒有在日幣相對高 時搶下穩固市場,日幣一貶值,外國廠商就回頭去找日商產品。 (記得聽過分析,台廠產品要比日廠便宜一成以上才有競爭力。日幣一貶值,我們也要 跟著貶值或降價求售)。 我希望的,是我們的廠商能有像日商那樣的品質,能直接和他們競爭而不是只靠價格便 宜。 現在醫學講求的是Do No Harm。應用在藥物上,是先求安全性再求療效。老藥的安全性 已經經過長時間實證,不需要特別做安全性試驗,是比開發新藥能節省的地方,也比較 能說服醫生採用。 有些新藥用了十年後才有後遺症被發現,甚至因此被下架禁用。老藥比較沒有這種風險。 ※ 編輯: Tomwalker (111.250.73.78), 04/08/2016 12:56:08

04/08 14:24, , 25F
是比較沒風險,但沒有足夠的效果的話也賣不出去啊
04/08 14:24, 25F

04/08 14:25, , 26F
其實…兩者又沒衝突,讓廠商自己選擇方向不就好了?
04/08 14:25, 26F

04/08 14:25, , 27F
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合理
04/08 14:25, 27F
拿自己的資金,要怎麼投資怎麼燒,只要合法沒人管你,風險收益責任自負。 拿國家的資金去投資或輔導產業,人民至少可以選擇要高風險或低風險的投資吧。 沒道理說拿國家錢去輔導,最後利益卻被私人公司股東炒股拿走。

04/08 16:13, , 28F
樓上 一條pipeline隨便燒每年都上億美金 台灣有多少公
04/08 16:13, 28F

04/08 16:13, , 29F
司每年可以燒上億美金在研發費用的?
04/08 16:13, 29F

04/08 16:14, , 30F
政府不資助 以台灣的研發新藥基礎根本沒辦法玩
04/08 16:14, 30F

04/08 16:15, , 31F
還有代工有高良率的話根本不會低利潤 呵呵
04/08 16:15, 31F

04/08 16:21, , 32F
其實代工也是種品牌 只是是B2B的品牌 重點是產品內容
04/08 16:21, 32F

04/08 16:26, , 33F
Bosch也幫各大車廠代工一堆零件 利潤可高了
04/08 16:26, 33F

04/08 17:14, , 34F
看起來蠻有道理的
04/08 17:14, 34F
藍弋丰推青年創業,我認為其實是希望政府對投資鬆綁。 之前他寫過文章反對證券交易所得稅,因為這樣會趕走「天使投資人」。 台灣的游離資金其實很多,只是沒有被引導入新創事業投資裡,投資事業最簡單的方法 是買股票,但國內法規對買股票得利很不友善。相對而言,投資房地產的法規限制和稅 負不高,於是這些資金進入房地產業,也是房價不斷飆漲的推手之一。 若能鬆綁對新創事業的投資,廢掉證所稅,引導游離資金進入新創事業,會比用國家資 金投入某一產業要簡單且風險低吧。 ※ 編輯: Tomwalker (112.104.95.143), 04/08/2016 22:00:33

04/08 23:31, , 35F
認同作者觀點,醫材產業多元,相對新藥業來說,較適合小國。
04/08 23:31, 35F

04/09 20:41, , 36F
有高良率就不會低利潤?(望向台積電)
04/09 20:41, 36F
文章代碼(AID): #1N1oA9FC (PublicIssue)
文章代碼(AID): #1N1oA9FC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