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一個古老的問題

看板Physics作者 (稚空)時間9年前 (2015/04/18 06: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nnlisalive (nnlisalive)》之銘言: : 請教一下各位先進 : 力學中的引力F=GMm/(r*r) : 電磁學中電磁力F=kQq/(r*r) : 還蠻像的!!! : r很好理解 就是觀測者所觀測的距離 : 所以兩式都有出現 還一起平方 : 雖然尺度有落差啦 但至少都還是距離 學了量子場論,你就會知道這只是因為我們活的世界是有三維空間 (或說大尺度的) 重力子或光子從點發散出來時,單位面積通過的粒子數會隨距離平方成反比 另外,它們也都沒有質量 : 分子就非常奇特 : 一個是質量相成 一個是電量相成 : 但是最後都產生讓物體具有速度變化的的效應 : 是否代表電量跟質量應該是同一種物理量 : 只是從兩個角度觀看他們 : 電量跟質量應該會有某些層面的關系 : 到底什麼是電量 甚麼是質量阿0.0 這我也想知道, 在量子場論裡,電量和質量就只是參數而已 這樣的參數,以理論物理學家的角度來說,當然是越少越好 你應該要研究弦論,這應該是他們研究的目標之一 : 我也沒看過電子和啥質子 : 只能從書上看或聽人講 假設目前的原子模型是正確的好了 : 請問"一個原子"要是被移走一個電子帶正電<--這樣講應該沒錯吧 : 會產生正電場 那此原子本身是否還具有引力場? : 一定要一個原子就好 因為一個原子就很單純 不會有啥靜電感應的問題 原子當然有引力場啊 有質量(or 能量)的物體就有彎曲時空的能力,就具有引力場 : 結果會有兩種情況 : 如果有 那代表真的是有兩種場存在 電場跟引力場 : 如果沒有 代表兩種場其實是同一個場 : 帶電物體是否具有引力場 有這方面的相關實驗嗎?? 高中就學過的實驗 密立根油滴實驗就是藉由測量電磁力+重力 (+浮力) 來得到的電子的電荷 : 老實講我是覺得力學系統比電磁學單純多了 : 電磁學後面的數學複雜到讓我覺得 : 像是哥白尼革命前大家在運算天體運行 : 當時就假設星體繞地球轉 結果根本不是這樣 : 搞出一堆很不直觀的複雜計算 : 物理本身不應該是很純粹且簡單的嗎? 你覺得力學系統會單純,是因為那是古典力學,而且只是國高中程度 只是人類最開始定量描述這個世界的最初步的理論之一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發現這樣的古典理論在一些尺度下是不正確的(只是某種近似) 因此發展了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 理論因此邊的更仔細、複雜也更難 這時候你或許還會覺得電磁學簡單多了 : 我知道理論很重要 但先不要搬出理論 你想想理論也是從實際實驗來的 : 不然我慢慢來講好了0.0 電子的質量是怎來的? : 你要想著當時科學家是怎麼發現電子然後進行質量量測 : 話說電子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也不曉得 : 教科書上不就只是個模型嗎? : 不然有誰真的看過電子嗎? 顯微鏡應該也看不到電子吧. 這觀點有點問題 你確定你面前的書桌存在嗎? 你看到的不過是光子,你怎麼知道這是書桌發出來的? 你說你可以沿著光子的路徑去,用手去摸到書桌, 實際上這也只是書桌表面的分子與你的手交換光子產生斥力的結果, 你從來就不曾碰過書桌裡面的原子,你怎麼確定這書桌真的存在? 這世界本來就是需要理論來描述,你認為你看到或摸到東西 也只是你大腦內的假設了一個理論,認為有個物體存在在那讓你感觸 沒有理論的話,這世界就什麼都沒有了 : 你要知道 確定有電子這件事 也是要花費一番努力的 : 並不是說今天我買一本書然後上面寫著電子被誰誰誰發現 : 然後就照單全收. 這又不是考試 這是討論阿 : 話說你直接搬出廣相 難道你真的認為自己懂廣相嗎 : 還是你只是會解廣相的題目 就誤認自己懂廣相了? : 不然你說說看 廣相是為了解釋什麼現象而提出的理論好了 : 科學家也不是閒閒沒事幹 一定是有某些現象目前無法解釋 : 才有新理論的出現. 這點你對理論物理的了解有點問題,y大說的沒錯 愛因斯坦當初發展廣義相對論會這麼有名, 就是因為他純粹是在沒有什麼實驗的動機下,只靠理論就推論得出這樣的理論 而且被後來的觀測像水星進動等證明是正確的 物理的發展並非總是實驗帶領理論,有時候也會像這樣是理論走在實驗前面 理論先預測了一些結果,而實驗後來才證實 : 話說我不是物理系的啦 我是讀電機的 : 能夠先看的或看得懂得我會盡量去看的0.0 如果真的對這些很感興趣,可以讀一下物理系, 基本上物理系如果你認真讀完,要懂廣義相對論是沒有什麼問題 -- 數學家 Hilbert 說過這麼一句話: 「物理實在是太複雜了,我們不應該把它只留給物理學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9.232.156.2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ysics/M.1429309538.A.B50.html
文章代碼(AID): #1LCOXYjG (Physics)
文章代碼(AID): #1LCOXYjG (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