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Re: [閒聊] 台灣的攝影風格

看板PhotoCritic作者 (KEEP WALKING)時間15年前 (2009/07/06 02: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6 (看更多)
我在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馬上想到的一個問題: 原 po 認為的台灣的攝影, 是出現在網路上,報章雜誌媒體上,還是在爵士,恆昶,或是東芝藝廊, In Art,還是其他地方? 這個問題已經出現好多次了~ 會出現這樣的質疑,如果放在比較長的時間 軸線下看,說他成為一派、或是某一類的攝影,並無不可。會出現這樣的 疑問,就代表觀眾所看到的作品開始出現類似的氛圍,具有某些共同的 特色。那再把當代的歷史社會文化和這個時間點出現的這種類型的作品, 利用時間的軸線作一些整理,大概可以看出一些對照/呼應/隱喻。 風格/氛圍/型式 類似的作品被歸為某一類,這是史學家,尤其文化/藝術 /哲學 類的史學家常用的方式。我們熟知的浪漫派/巴洛克/洛可可/印像派 等等的界定通常都是在後代以類似的方式歸納出來的。台灣現在的攝影是否 真的出現很類似的走向/趨勢? 我認為"在業餘界",是肯定的;而在真正 專業的攝影界,這個問題目前沒有答案。 事實上如陳BB上一篇提到美國的攝影,並不是能夠被歸納為某些類別;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身在現在的攝影家,或任何藝術工作者,如果自己的 作品很容易的被歸納入某些當代既有的脈絡當中,這是有點可憐的~ 因為 這往往代表作品並不具有獨特性。在此所言的脈絡,指的是整體而言 的脈絡。後現代的創作場域中常出現"擬仿"與"挪用",這都可以是創作的 方式;也許你可以用A的型式套用在B的內容上;it's totally OK~ 但是 重點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脈絡。你的作品當中可以來自A,來自B,來自 很多不同的前輩們;但重點是要從中去"長出"屬於自己的脈絡,而不是 輕易的被套入某些既有的脈絡當中。如果有某個藝術家的作品被輕易套入 某個脈絡之下,那是很可憐的 ^^||b 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開創新的題材, 新的表現型式,新的 mixed up, 本來就是天命~ 所以在談攝影或藝術, 要說有什麼整體的,固定的形式,那是有點荒謬的。君不見每年日本的 木村賞,每年得獎的作品天差地別,包羅萬相,這才是攝影 (廣義的攝影) 或藝術該要有的面貌。 難道真的就完全沒有脈絡? 還是有的~ 以美國的攝影,東岸和西岸在整體上 而言就是會有些差距;同樣是紀實攝影,東歐國家和西歐國家的作品整體上 是會呈現一些約略的區隔。本來在類似的環境下成長,接受類似的教育, 不管是知識上或攝影上;在工作或創作時選擇相近的取徑本來就是可預期的。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經歷過 objective 洗禮的德國攝影師們,尤其是杜塞朵夫, 貝克夫婦的徒子徒孫們,畫面中個人近乎完全抽離的特色一直都存在於他們 的作品當中。但是每個人處理的題材,選擇的視角,批判的對像,或是 整體的表現形式上,各有千秋,自成一格。 回頭談台灣的攝影。台灣真正站上國際舞台的還是紀實/紀錄攝影。而即便 是紀實/紀錄攝影,在不論是題材的選擇上,表現形式上,或是作品氛圍上, 其間的差異性/多樣性還是很大的。而在業餘攝影圈的現像,是否反應出 一些在當代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下的某些訊息,是蠻值得深思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3.203 ※ 編輯: echo 來自: 124.8.3.203 (07/06 02:35)
文章代碼(AID): #1AKF4aEE (PhotoCrit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KF4aEE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