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製論述下的真實意義

看板PhotoCritic作者 (書店)時間17年前 (2007/01/02 13:23), 編輯推噓10(1005)
留言15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後製論述下的真實意義 攝影學會是由一群玩相機、玩攝影的有錢有閒人士建立起來的,在玩相機、 比器材的情境下,把攝影當休閒嗜好。 ~郭力昕 攝影,傳統上被預設為應該要再現某一種「真實」。即使所謂攝影的本質是 再現真實——例如巴特的「此曾在」——的理論被當代理論家強烈的批判, 但是攝影再現真實的能力從本質轉為一種社會建構,再現真實的期待仍然被 加在攝影身上。為了維護攝影的真實性,種種的方法被建立起來,任何會影 響攝影再現真實的可能都被以道德的方式排除,像是紀實╱新聞攝影領域對 於修改照片的有嚴格的禁制。 照片如果經過某種程序的變造,將原本照片能再現的事物掩蓋起來,會被視 為有經過「後製」。相機被認為是再現現實的工具,後製被認為是一種遮掩 真相的行為,反對後製的目的則是為了建構攝影的真實性,維護「攝影再現 真實」這個「本質」。後製的定義會每個人不同,是因為每個人想看到的真 實有所不同,對於後製定義的就會不同。換句話說,後製論述真正在意的不 是後製,而是真實。每個人都很難容忍自己想從攝影看到的「真實」被隱藏 起來。 所謂的「真實」不只是被攝物的存在或不存在。有一種後製論述在意的是照 片有沒有再現出器材的特性,一切能改變器材特性的改變都會被歸到後製的 範圍裡面。在這種後製論述之下,任何對照片的修正都是一種後製,包括 RAW的調整也是。有一種後製論述在意的是照片有沒有再現出攝影者的「攝影 技術」,而所謂的「攝影技術」其實又等同於「操控相機」的技術。在這種 論述之下,任何操作相機以外的改變,也就是按下快門之後的改變,都是一 種後製。 這兩種主流的後製論述有時單獨出現,有時互相混合而無法分辨,有時還相 互矛盾、對立。但是這兩種論述成為主流,反映出的是將玩相機等同於玩攝 影的觀念。玩攝影就是玩相機,因此在照片上應該能看到相機的特性,操控 相機的技術。因此照片所謂「沒有後製」的註明,其實是迎合了「玩相機」 的主流價值,宣示照片真實的表現了相機的特性,或是暗示照片完全是經由 攝影者的「攝影技術」生產出來的。 玩相機的文化首先重視的是對器材的鑑賞與認同,再來是器材操作的樂趣與 熟練,因此會掩蓋這兩項價值的行為,就會被歸類為後製,然後被打壓與排 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才能解釋為何同樣是改變自然景物,濾鏡、黑卡、 重曝會受到尊崇,Photoshop的圖層、曲線會被貶抑。攝影者想顯示的,與讀 者想從照片裡看到的,是器材的特性、器材的操作,而不是影像的內容與意 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29.69.82

01/02 13:24, , 1F
這篇文章昨天寫好的,本來想說這邊
01/02 13:24, 1F

01/02 13:24, , 2F
很少談到後製,貼過來不妥,剛好就有人提到了,就順便了
01/02 13:24, 2F

01/02 14:34, , 3F
推推推
01/02 14:34, 3F

01/02 14:51, , 4F
釐清很多想法 感謝~^^
01/02 14:51, 4F

01/02 18:14, , 5F
大推.....
01/02 18:14, 5F

01/03 10:08, , 6F
fotofolio是否為傳播科系出身?感覺跟我念的東西好像XD
01/03 10:08, 6F

01/03 19:59, , 7F
現在人文學科大家念的東西都很像^^跨領域是王道
01/03 19:59, 7F

01/03 21:28, , 8F
恩...跨領域是王道..哈哈..我也是
01/03 21:28, 8F

01/04 04:03, , 9F
撈過界=\=跨領域
01/04 04:03, 9F

01/04 20:55, , 10F
個人認為這個時代沒有什麼叫 撈過界 的問題
01/04 20:55, 10F

01/04 20:55, , 11F
怕只怕想當八爪章魚卻沒那個能耐樣樣都處理好
01/04 20:55, 11F

01/04 20:56, , 12F
跨領域 確實是未來世界的大方向 :)
01/04 20:56, 12F

01/06 01:24, , 13F
其實我很想說這篇鳥掉了,因為關於影像的真實論述
01/06 01:24, 13F

01/06 01:25, , 14F
很多攝影或傳媒的書籍討論了很多很多....
01/06 01:25, 14F

01/06 15:15, , 15F
因為談過很多所以再談一定是鳥掉?
01/06 15:15, 15F
文章代碼(AID): #15cUn1We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5cUn1We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