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未來徵收博士生應加註警語

看板PhD作者 (離)時間13年前 (2011/05/19 06:26), 編輯推噓11(11030)
留言41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引述《onehundred (Liang-Hui)》之銘言: : 發個感想文 : 這個版是PhD版,當然大家都在抱怨未來出路 : 但我在想 這個社會型態正在改變... : 國家的分界開始打破: 以往台灣人拼命赴美 : 現在則是上海有百萬的台灣人. : 各行各業 包括老師 公務員 醫生 : 沒有行業是所謂的鐵飯碗 一切都得看個人造化 : 如同現在醫生只看病不做研究 在大醫院恐怕很難升等 : 也就是說 將來的教職競爭 : 有些優秀的人 e.g. MIT理工博士,沒有paper : 競爭教職 會輸給一個有傑出論文著作的台大博士; : 鋼琴家去念朱麗亞音樂院 : 最後大學教職 或者觀眾 最後還是看演奏者實力. 我前陣子有碰到一個台大電機教授, 做VLSI的, 他說他實驗室大多數的好paper都是碩班學生想出來的idea, 碩士學生做一半畢業, 然後丟給博班學生做, 據這個教授的說法, 好的碩班學生通常不會留在台大念博士. 當然我知道不少例外, 有些很優秀的大學/碩班學生留在台大唸完博士, 這些人後來通常進MTK賺錢, 有些真的很會發paper的會留在台大當助理教授. 但人數比大學部/碩班畢業, 出國唸phd的少很多. : 我覺得這很公平吧! : 各大學系的書券獎,死命去美國念博士班. : 念完,在美國沒身分,繼續做博後. : 30歲回頭看看同學念台大電信碩士的,近業界賺錢比較實際. 在美國拿到EE/CS博士, 起薪大概九萬十萬美金, 做幾年會升. 發哥前幾年報紙說有平均四百萬的分紅, 現在聽說大不如前. 不知道第一年可以拿多少? 請版上神人分享. : 35歲好不容易拿到綠卡和公民, : 40歲卻發現,存款根本買不起台北市動輒近百萬美金的房子. 買房子大家都是貸款的, 現在台灣電子業要在十年內存三千萬台幣現金... 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可以達到. 矽谷或是曼哈頓的房價並不比台北便宜, 我也是有看到白手起家自己買房子的台灣理工科畢業生. 就我觀察到的, 留在美國的EE/CS畢業生, 就收入還有生活品質來說, 比台灣要好蠻多的... : 所以,這社會型態有可能變成 : 1. 博士無用論不只是口號,而是事實. : 2. 競爭全球化,工作全球化. : 3. 赴美留學->移民,是父執輩的觀念,是不切實際的夢. : 4. 有錢最重要. : 個人看法. 競爭全球化, 所以不是更該有國外生活經驗? 不是更該有更強的外語能力? 赴美留學移民=不切實際的夢? 我看到很多反例. 至少我同屆大學同學很多在美國工作讀書, 混得蠻好的. 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台灣學歷普普, 來美國弄個CS碩士, 在大公司裡賺他們在台灣永遠拿不到的年薪... 說真的, 在台灣當醫生當工程師, 我聽到的都過得不輕鬆, 這些人當年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我自己在美國認識一些在台灣學歷普通的人, 到美國卻過得悠游自在, 靠自己收入買房又買車... 我認為, 台灣國民所得跟先進國家還差得蠻遠的. 就好像, 非洲也是有天才, 他們的天才在大學裡教書, 也許賺得比台北賣菜的還要少... 今天台灣也有很多天才在幫電子公司賣命, 但其實這些天才如果被搬到國民所得高一點的先進國家, 拿的錢, 還有過的生活, 會比在台灣好不少... 以上是個人淺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238.147.218

05/19 06:32, , 1F
你只看金錢數目,完全無視各地各地購買力不同的問題
05/19 06:32, 1F

05/19 06:34, , 2F
同意原po看法,不只有購買力問題,還走台美的組織文化問題
05/19 06:34, 2F

05/19 07:09, , 3F
朋友美國碩士 MIS/CS 在microsoft 找到九萬多的工作...
05/19 07:09, 3F

05/19 09:53, , 4F
美國CS碩士九萬多的還蠻常見的 CS正夯...
05/19 09:53, 4F

05/19 10:01, , 5F
美國不是甚麼都貴啊. 液晶電視、電腦、BMW、Benz、Coach..比
05/19 10:01, 5F

05/19 10:01, , 6F
台灣便宜的. 況且同樣兩千萬,在台北買到的是公寓一層. 在
05/19 10:01, 6F

05/19 10:02, , 7F
美國(假設說你在微軟工作,在MS附近那邊買)買到的是有前庭後
05/19 10:02, 7F

05/19 10:03, , 8F
院(甚至可能還有游泳池),鴻境清幽,有鳥語花香的透天
05/19 10:03, 8F

05/19 10:05, , 9F
每天開著BMW 535i(也不過就台幣150萬)朝九晚五準時上下班
05/19 10:05, 9F

05/19 10:06, , 10F
所謂的生活品質,就是要這樣才對啊
05/19 10:06, 10F

05/19 10:30, , 11F
沒錯 美國其實活起來消費不會比台灣高多少...
05/19 10:30, 11F

05/19 10:31, , 12F
很多名牌衣服 名車 都比台灣便宜太多了 A&F 常常只有台灣 1/3
05/19 10:31, 12F

05/19 10:32, , 13F
國民好車 VW 也只有台灣 1/2..更不用說房價了...
05/19 10:32, 13F

05/19 10:33, , 14F
華人愛吃的肉品部位 也剛好是美國人不吃的 鮭魚頭也常只有1.5
05/19 10:33, 14F

05/19 10:33, , 15F
鎂 外面餐廳也跟台灣外食差不多...
05/19 10:33, 15F

05/19 11:33, , 16F
美國電子產品便宜喔!但是生個病,把你所有省下的錢吃掉.
05/19 11:33, 16F

05/19 11:35, , 17F
鄉民就說"不要生病就好";治安差,"不要出門就好".
05/19 11:35, 17F

05/19 11:36, , 18F
不過美國地很大,空氣好,上下班正常,買車買房容易.
05/19 11:36, 18F

05/19 11:43, , 19F
回到念博班的問題,雖然講那麼多...有求知慾的學弟妹
05/19 11:43, 19F

05/19 11:44, , 20F
到美國念書也好,交換學生也好,真的該來走走,很有幫助.
05/19 11:44, 20F

05/19 11:46, , 21F
物質享受,台灣不輸美國了;但學術資源,完全不能比.
05/19 11:46, 21F

05/19 12:30, , 22F
美加地區除了歧視問題 住起來都比台灣痛快
05/19 12:30, 22F

05/19 16:17, , 23F
最近聽到一個Carnegie CS PhD拿到Intel/Oracle offer
05/19 16:17, 23F

05/19 16:18, , 24F
Intel 12W USD/yr, Oracle給更高!
05/19 16:18, 24F

05/19 20:45, , 25F
美國醫療是貴. 但也是貴得有它的價值. 人家的醫學技術比我
05/19 20:45, 25F

05/19 20:46, , 26F
們先進. 醫療品質也比我們好(如果你有保險付得起的話~)
05/19 20:46, 26F

05/19 20:47, , 27F
台灣的醫院好像在擠沙丁魚一樣. 門診給你三分鐘搞定. 病床
05/19 20:47, 27F

05/19 20:49, , 28F
一床難求. 醫生工作量overload. 便宜是便宜,但品質就見人
05/19 20:49, 28F

05/19 20:49, , 29F
見智囉..
05/19 20:49, 29F

05/20 05:48, , 30F
我人在日本 接近博班畢業 我看到的現況是
05/20 05:48, 30F

05/20 05:49, , 31F
我所在的地方消費大約跟在北市差不多
05/20 05:49, 31F

05/20 05:49, , 32F
但如果做博後 或是進企業工作 仍然領一般日本人薪水
05/20 05:49, 32F

05/20 05:50, , 33F
買一間三房的房子在市區 一千萬台幣有找
05/20 05:50, 33F

05/20 05:50, , 34F
比較起來 生活輕鬆多了...............
05/20 05:50, 34F

05/20 05:51, , 35F
我在福岡
05/20 05:51, 35F

05/21 12:06, , 36F
若原PO所言是真的 那台灣菁英更該出走美國追尋好生活
05/21 12:06, 36F

05/23 00:13, , 37F
生活更好但便利性相對差、新環境等對很多人來說是阻礙
05/23 00:13, 37F

05/23 00:14, , 38F
"何不留在台灣過中上等級的生活 又有親朋好友在"
05/23 00:14, 38F

05/23 07:13, , 39F
來米國兩個重要 身分和工作 如果有工作就一定會有保險
05/23 07:13, 39F

05/23 07:14, , 40F
所以生個病自己要付的部分不會到誇張多 不過診所密度比不上
05/23 07:14, 40F

05/23 07:15, , 41F
台灣
05/23 07:15, 41F
文章代碼(AID): #1Dr4USpQ (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r4USpQ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