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一個人的年齡與他對愛情的態度相關嗎?

看板NTUND92作者 (不想說話)時間20年前 (2004/06/19 05:1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0 (看更多)
※ 引述《meko (時間讓人變渺小)》之銘言: : 以前我認為 一個人在愛情中每受一次傷 會讓他最初所追求的理想多減損一分 : 說得白一點 假設他最初追求的是一份專一的愛情 但在被愛情傷過幾次後 : 他不再相信有所謂專一的愛 甚至連他自己對愛情也不再專一了 : 但後來我聽到一種說法 有人認為不須用"受傷"這樣的字眼套在戀情結束的任一方 : 因為每一段戀情都會帶給人成長:或許你會因此對人更體貼 更懂得如何與對方相處 : 而每一次的經驗反而會讓你更知道如何達到自己最初的理想 : 我姑且信之 因為這有待我自身的實證經驗來檢驗...... : 一個人是否過得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 而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 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對幸福的定義也是不同的 : 如果一個受了傷的人決定要放棄最初的堅持 : 或許這是他對幸福的定義改變了 : 那旁觀者就尊重、祝福他所選擇的生活吧!! 唉...學妹看了很有感觸... 嗯嗯~~我來說一下自己之前的經歷吧! 今年五月初 學妹才結束一段感情 一段超過兩年半的感情 這段感情並不容易 從一開始就是相隔兩地 中壢和嘉義 是對方想結束的 從4/10考完台大那天起 我和他失去聯絡 那時候他和我說 他想靜一靜... 然後 我之後三個禮拜到考完中山 根本沒有一天有辦法唸書 直到現在 其實還是很不想回憶當初那段日子 我想不是當事人 是無法了解那樣的苦 這是我第一次 了解什麼叫為愛神傷憔悴 了解什麼是吃飯時食不下嚥 味同嚼蠟 我有個朋友很看好我們 覺得對方只是因為考試的壓力 在那痛苦的三個禮拜 當我很難過 難過到幾乎每天會打給我那朋友6,7通電話 一直重複同樣的話時 我那朋友和我說 我和對方現在只是分開 不是分手 幹麻一直往壞處想 一直覺得沒希望了 那時我無法解釋什麼 但當時我心裡 該說是女人的第六感嗎 我覺得怪怪的 覺得事情沒有我朋友想的那麼簡單... 考完了中山 對方一樣沒有聯絡我 我朋友說 是我該行動的時候了 我決定下嘉義去找他 本來串通好他同學 卻被他同學廖北阿... 他打來給我 要我不要下去 說他來台北和我談 我印象很深刻 那天他電話裡的口氣有多差 隔天 我們談了4個小時 其實不能說談 他的結論早已出來了 我只能接受 他一直強調分手沒有第三者的問題 那時我也這樣的相信了他 旁人看起來 我似乎復原的還算好 那是因為之前三個禮拜 我的痛苦沒和幾個人說... 結果 五月中 我就得知 他交了新女友 那個女的 還是之前我就有懷疑過的對象... 我有種狠狠被賞一巴掌的感覺 過去有過的甜蜜似乎都成了種諷刺 即使我說服自己相信他 相信他和那女的是和我分手後才發展的 可是 太快了吧..............原來我和他交往的兩年多如此廉價 不到半個月就可以讓他喜歡上別的女的 我真的是無話可說... 分手我不怪他 我想我的個性 真的是讓他消磨對我的愛吧 可是 他最後的處理 真的是蠻差的 如果說和他在一起的時光是段甜美的回憶 那他最後的種種 將那些甜美都打散了... 分手最可怕的地方 不在於失去了對方 而在於對自己失去了自信 尤其 會去懷疑 是不是自己什麼優點都沒有 是不是對方只看到你的缺點 甚至本來以為的優點 也都成了缺點 可是 優點缺點本來就是相對的... 有些對方看起來是缺點的 或許只是他降覺得 嗯...我想就是這樣吧 不得否認 我的感情觀也有些變了 我開始有點覺得 執著真是種愚蠢 即使 曾經我那麼渴望天長地久... 也或許該說我成長了? 以前我以為有愛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難 但現在卻發現 人真的要現實點 如果激情遲早都會消失 那找個讓自己比較不辛苦的 哪裡不好? 我似乎有點失去了在愛情上 原本有的誠懇和真心 要一直用理智壓住...深怕自己做了衝動的事情 很希望這一切只是過度期... 希望自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走下去...不依靠任何人... (不過好像失敗了 還是狠狠的利用了身邊的朋友=_=) 值得慶幸的 現在的我並不會覺得不幸福 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也知道自己很幸福 我的家人朋友都支持著我 不知不覺就打了不少...不過好像沒有完全表達好...嗯~~ -- 如果能感受敏感之心,就能明白受傷的愛, 為了心愛的人悲傷流淚也是很好的事。 我是如此的幸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72.102 ※ 編輯: gimo 來自: 61.216.72.102 (06/18 21:57)
文章代碼(AID): #10qrnFEh (NTUND92)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10 篇):
文章代碼(AID): #10qrnFEh (NTUND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