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態度的行為要素..

看板Management作者 (以能行為致天下之本)時間15年前 (2009/08/31 11:13),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把態度三要素都釐清一遍,問題就迎刃而解。 1.認知:基於個人知識、觀念與信念等,而對人事物所產生的感覺, 此種感覺較客觀,可受公評。 ex.上班不該遲到。 ex.在ptt上,不該打注音文。 2.情感:基於個人感覺與價值觀,而對人事物所產生的感覺, 此種感覺較主觀,無法公評 (因為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跟眾人的評論無關)。 ex.「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ex.密西根學派研究選民投票的社會心理學途徑, 認為選民投票主要是依據政黨認同,因對政黨情感上的支持而投票, 不在乎政見與候選人是誰。 3.行為:基於個人認知或情感,而對人事物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取向,或行動意圖, 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 也有可能個人會先表現出行為才能肯定對人事物的認知或情感。 ex.看到注音文,就想噓;看到有人噓注音文,不會想抗議亂噓。 ex.看到某政黨推出的候選人就全力支持;會想到處去說某政黨的好話。 ex.被同學拉去作志工,才深覺作志工很有意義。 ex.畢業露營半夜睡不著,偷看隔壁女同學的睡貌,才發現原來她長得很可愛, 而喜歡上她。 個人認為這三種的差別在於“你是否有意識到”,也就是潛意識和表意識, 當你感受到某個人事物,你的潛意識會蒐尋過去相關的習慣、經驗, 包括相關的認知、情感(有時也會有特殊狀況的行為),爾後,你在腦中會形成一個判斷, 這就是行動意圖(行為),最後會具體表現出來。 判斷這三者的關鍵在於,行為是一種顯性念頭或行動;認知是客觀的隱性原因, 情感是主觀的隱性原因。 而整個態度的表現,就是一個邏輯路徑,透過外在的表現,而去探討你內在的判斷, 所以,行為,是你對某人事物的具體表現,包括尚未具體化但已有念頭的意圖, 進一步,去分析你行為(念頭)的原因為何,是情感還是認知,哪個因素較強烈, 並對一系列相似的事件進行相同的邏輯分析,以歸納出你對某人事物的態度為何。 為何要做這種研究?因為要瞭解人;態度是一種習慣性,但卻捉模不定, 最簡單的就是,你愛上一個人,到底是愛上她的外在(認知),還是愛上她的內在(情感); 也借用sk2fish大的案例,對John的感覺不好而可能不打算投給他, 可能打算不投給他,是你的顯性念頭(尚未具體化),原因在對john的感覺不好, 但這個感覺,到底是來自於你看到他平時的表現而認為他不適任(認知), 還是討厭他這個人(情感),哪個隱性原因較強烈,就是態度的分析研究, 透過這個分析,john可以找出你投票的考量,進而決定讓你投給他的策略, 扭轉你對他的態度,讓你投給他。 其次,持續對你進行選舉投票的態度分析,就可以歸納出你對選舉投票的態度, 讓政黨每次推出的候選人,都符合你的態度表現,而讓你認同, 每次都投給同一政黨的人。 不過說穿了,社會心裡學的研究在管理上來講, 還是著重在設計一套,足以控制人們行為的人性化制度,以符合公司利益的前提上。 有點離題了,希望以上有助你瞭解行為要素,並釐清三者關係。 ※ 引述《myfrank2003 (法克)》之銘言: : 請問各位 : 態度的三要素中有一項「行為要素」 : 根據書上的解釋是指:對某人或某事表現出特定行為的意圖 : 但這句話讓我有看沒有懂 : 請問大家知道這項要素到底該怎麼解釋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        |      |_______________        |    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15.237 ※ 編輯: slex 來自: 140.127.15.237 (08/31 11:15) ※ 編輯: slex 來自: 140.127.15.237 (08/31 11:26)

08/31 14:59, , 1F
十分感謝!!大抵已經了解了!!推!
08/31 14:59, 1F

09/07 15:08, , 2F
很精闢的講解!推!!
09/07 15:08, 2F
文章代碼(AID): #1Acp_7pi (Management)
文章代碼(AID): #1Acp_7pi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