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組織結構

看板Management作者 (企業家精神)時間15年前 (2009/05/29 12:41), 編輯推噓0(002)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講白了,所謂的策略管理,就是吹牛,倒果為因。 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成功案例幾乎都是企業成功後再編入商學院的教材 (原先未經過商學院教授的摧殘) 而不是在企業成功前就就請商學院教授先預訂成功的模式原因 然後按照計畫就成功的(這幾乎很少) 但是商學院的教授幾乎沒有經營過大企業,卻能自認自己有一套成功的模式適用於市場上 ,這是很危險的,跟本就是紙上談兵罷了。 ※ 引述《slex (目標文章200篇)》之銘言: : : 推 kamen:嗯~有更清楚了!謝謝~可是我還是無法想出為什麼沒有一個結構 05/26 22:22 : : → kamen:是最適合多國企業公司而且公司如何透過策略選擇最好的模式~ 05/26 22:23 : : → kamen:所以我可以說area structure是適合像nike那樣嗎?因為全球化 05/26 22:24 : : → kamen:所以他們就把主要商品設廠在低成本國家~然後增加total sales 05/26 22:25 : 你的問題是一個很棒的問題, :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其實也可說是許多人在看企管書籍時的障礙,包括我自己, : 因為對產業或企業的演進與過程不了解,因此在看書時會有許多想不通的點, : 特別是貼近實務面的管理書籍或研究結果(學理),例如你所提到的國際企業管理內容, : 這就是為什麼要深入了解一個產業/企業發展脈絡的重要性,只是麻煩的是, : 就算同是國際企業管理,傳統產業的國際化與科技產業的國際化, : 某層面也許有共同的特徵,但其脈絡發展卻是完全不同,需要個別深入了解。 : 回到主題上,先聊一下問題一:為何沒有一個結構最適合多國企業? : 還是要從企業發展過程去了解這個問題, : 前面文章提過,國際化的企業結構是循序漸進,從最初的國際事業部結構到全球化結構, : 這是企業逐漸因應複雜而龐大的體系所分工的結果,而後面的學者看到這樣的變化, : 去研究所歸納出來的學理,將成功國際化企業的組織結構演變過程予以切割, : 找出不同時期的特徵,再將其命名。 : 你可以反思在國際企業管理這主題出來前,企業是怎麼國際化的? : 很明顯,就算後來有理論的指導省去許多企業摸索的時間, : 但是企業的發展不是因為學理的推論而來的, : 是企業遇到了諸如效率不彰、業績變差、甚至是有人亂搞財務等問題, : 然後去解決這些問題,進而產生企業的改革, : 最演變成實務上在面臨類似問題時較有效率的解決辦法,然後我們現在拿來說嘴, : ex.為了解決進入投資子國所產生的效率與文化等問題, : 因此有企業想出了招攬熟悉當地文化風情的當地人任職幹部, : 進而為了激勵當地幹部與當地人對公司的向心力,而賦予高階主管的地位, : 發現這樣的確對於進入投資子國有實質的效益, : 成為了後來我們所知道的,進入投資子國必要進行在地化,以解決許多問題。 : 但事實上,在"在地化"這個名詞出現前,這個概念早就在用了, : 這樣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5th-16th的大航海時代西方諸國用在殖民地身上的手法。 : 所以為何沒有一個結構最適合多國企業?因為實務上變化多端, : 企業隨時在因應環境而改變,或擴大規模、或縮小規模, : 學者看到企業的變化,才去歸納、整理、研究,最後得出學理, : 才是我們在書上看到的知識,或說是後來企業遇到類似問題時的參考範本。 : 另一種角度來看,企業的目的是賺錢,不管是A結構、B結構, : 能讓企業解決它遇到的問題並且賺到錢的才是好結構, : 沒有說一定要是哪一種結構才是適合的問題, : 就算是國際事業部組織,老闆不再願意冒風險投資更多國家,擴大組織規模, : 願意每年只賺幾千萬、甚至幾百萬,專一經營國內市場、對某些國家作出口貿易就好, : 那國際事業部組織對它而言,就是好結構。 : 如果它不想再經營國外市場,那國際事業部組織就是壞結構,需要重新調整。 : 問題二:公司如何透過策略選擇最好的模式? : 事實上,策略本身就有許多工具可以運用,一如策略管理內容所述, : 國際化公司在擬定策略時,可概分: : 母公司決定長期策略方向,例如低成本、差異化還是集中策略; : 地區性公司(如大中華區、北美區、歐洲區等地區性總公司)決定五管的個別抽象策略; : 子公司(各國)落實五管策略的內容。 : 這些策略在擬定或執行時,是需要配合收集各種大量的資料,以作決定或修正, : 子公司回報資訊給地區性公司,地區性公司回報資訊給母公司, : 綜合各種資訊判斷未來的發展前景。 : 事實上,當發展出如此規模後,母公司實際上已成為策略中心,是集合各種幕僚人員的 : 單位,所以有能力去鋪排出各種可能的情況,發想未來的變化,然後決定因應之道。 : 因此,當公司策略決定後,在落實的過程中就會去調整組織結構。 : 例如不景氣,母公司決定要低成本策略,地區性公司就開始規劃如何在五管中低成本, : 然後針對人力資源的部分,在各國就出現了無薪假與裁員動作。 :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所謂策略,本質就是對未來的發想,然後預作準備, : 對未來的發想準不準,就要看各公司的能力,否則就會產生很慘的下場, : 因為策略可以說變就變,但是落實到基層,就需要一段準備期, : 策略的錯估會使公司失去良機,同時準備期的長短也會使公司錯失良機, : 如此時間的耗費,都難以使公司有所謂最佳模式的出現, : 也許會有最佳策略,但最好的模式是很難說的準的。 : 以上。 --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如是說。 我曾經對這句話有過兩種解讀: 一、不與名爭、不與利爭、不與俗事紛擾爭。淡泊清心,養性 怡神。以超然觀去面對世界,發現一個真實、純然的自我。 二、以爭為目的,舉不爭為手段,放長線吊大魚,捨小利而謀 久遠。在勾心鬥角中懂得迂回曲折之術,誠為絕佳謀略。 < Aditya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101.249 ※ 編輯: Aditya 來自: 114.42.101.249 (05/29 13:12)

05/29 23:31, , 1F
這說話的口氣超像我某位學長的,不過理論也不是無用~
05/29 23:31, 1F

05/29 23:32, , 2F
例如企業診斷,學理就很有幫助~
05/29 23:32, 2F
文章代碼(AID): #1A7sTWYs (Management)
文章代碼(AID): #1A7sTWYs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