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華人不多在馬唸大學?

看板Malaysia作者 (原來你也在這裡)時間15年前 (2009/07/10 05:57), 編輯推噓1(106)
留言7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11 (看更多)
整個討論串下來,不乏精辟的見解和各種意見,也借機說些個人看法。 先說我覺得原po『華人不多在馬唸大學?』一開始就是問錯了的假問題。 一個人大學的選擇因素很多,經濟跟社會網絡應該才是考量重點,不是種族。 再者,真要光用種族作為比較值的話,說不定會發現非華裔出國留學的比例更高。 但是假問題卻恰好帶出來很多真問題。討論過程牽出三個互相關聯的問題是: 針對種族的配額制;多元制度下的異質性;進一步延伸到『華教』的意義 1.配額制 關於配額制的問題, 每年放榜季節,華文報幾乎都必然在頭版出現『某某優等生拿不到志愿科系』的新聞。 小的時候看了也會憤憤不平,但後來長大了開始會想: 配額制的『種族』因素,究竟在這個議題中占了多少比重? 而『獎學金(學位)總額僧多粥少』的因素又起了多大的影響? 我們不知道,因為華文報章從來不報導有多少非華人優等生拿不到第一志愿科系。 再說,既然每年都有這個情況,意即這是制度上的缺失(分配比重,篩選過程不透明等) 卻不見有政治人物去檢討制度,而只見他們表示安撫和協助『個案』? 只能說後來,我已經有一種這是馬華的『年度公演』的感覺~ 另外一個跟配額制有關的說法也是常聽到,甚至還是被臺灣朋友告知的: “全世界都承認獨中統考的文憑,只有政府不承認!” 而言說者在訴說這句話時,總不脫政府(馬來人)打壓華人的言外之意。 然後咦?這好像又變成種族問題了。 但是換個角度想,今天已經有一套考核制度和標準(就是SPM和STPM等政府考試), 也並沒有禁止獨中生參與,可是你卻認為這還不夠,應該要直接承認設定的考核制度, 難道這樣的論調沒有問題? 2.教育制度的多元和複雜 本身是到臺灣經驗到很大程度的(獨中)文化衝擊的國中生之一。 因為學校在南部,那裡只有一間獨中作為對照組,所以曾經我的認知裡, 一度以為所有獨中都是像那間獨中一樣的。這也是因為沒有接觸過其他獨中生的原因。 一直到了臺灣,才發現自己對大馬的中學教育制度的認識少得可怕。 第一個衝擊是來自之前的室友,她是獨中生但親口說他們那裡“好學生都是進國中, 而不是獨中”。這完全顛覆過去的印象。我住的地方那裡的華人家長似乎都希望小孩 考進那唯一的獨中。某華小校長老師還會要求前端班的學生一定要報名該間獨中的考 試,也不管小學生有沒有意願要唸…… 然後因為課業的關係,在臺訪問過兩個大學同學,分別來自中部和南部的獨中生, 就甲和乙好了。甲不知道乙的學校有雙軌制,也沒有聽過雙軌制這玩意;而乙不知 道原來甲的學校有好幾科是用英文教學。而且在訪談過程中我還得知,原來中部有些 獨中會要求學生一定要參加政府考試,有的則放任學生自由選擇。 所以一開始才說獨中生要參加考試比較不容易。 因為若要參加政府考試的話必須等於要修習兩套不一樣的課程,還要用不同的語言。 問題是不是每個人的語文天賦都這麼好,那為何他們要進獨中? 那他們和去何從呢?跑到臺灣擁抱叫做僑生政策的固打制? 此外,在南部那位和過去的我一樣,不知道有有國民型中學這個類型存在,儘管我 們分別在獨中和國中受教。我一直以為所謂的國中就是跟我的學校一樣,有要報考 中文的學生,得自行在放學後留校,以補習的形式唸中文。而學校只有一個正職的 華文主任,但他並不負擔所有的中文課。有一個時期,我們的中文老師,在正課時 候是教數學的。 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除了制度上的差異、還有區域性的差異、以及學校(獨中或國中) 內部個別的差異。 另外,matahari已經提到了一個接軌的關鍵問題。 在臺灣也被身邊獨中朋友的馬來文掌握能力驚嚇了好幾次, 但這裡用自己的經驗做例子: 大一那年,跑去修普通生物學。第一堂課老師因為看了名單發現我是文學院 的對我很沒有信心,就說要問一些問題來測驗我的生物學基礎。 當時還信心滿滿,因為自認中學唸的是理科而且SPM生物成績也不差。 結果他的問題是『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是什麼?差別在哪? 根本完全聽不懂只覺得他說的是外星文,只好跟老師說“我不知道”。 那個老師就表示,“你連這個不知道最好還是不要修我的課。” 在教室里面感受到全班同學“不會吧你連這都不曉得”的感覺已經很不好。 更可惡的是下課後去查了才知道原來老師問的是mitosis和meiosis 原來並不是不認識他們,只不過不認識他們的中文名…… 用這個例子應該可以呼應到m大『接軌』的問題吧,開始累了…… 3. 先說獨中的部分好了,既然從規模、入學準則到到課程內容制度上差異都這麼大, 獨中今日存在,還有沒有一個統一的功能和意義? 那又繞回一個問題?獨中為何要存在?這得要回到獨中的發展史。 當時獨中可以說是當時的人選擇的一條路。 問題是,這條路今日為何還能繼續走下去?是否還值得繼續走下去? 如果今日某些國中只是收容弱勢學生(如先前有版友提到的),那還需要緊扣『中華 文化』、『儒家思想』這個沉重的帽子或是包袱嗎? 再來是華教。華教的意義和內涵是什麼?國中的華文教育算是大馬『華教』的一部分嗎? 在讀Dr. Kua Kia Soon 的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時,他是這樣寫的: As a sociologist and educationist, I was impressed by the existence of more than 1280 Chinese-medium primary schools and 60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country. 對Dr. Kua而言,所謂的華文教育,就是1280間華小-->60間獨中-->?。 無意暗示他是有意邊緣化『其他』制度中學裡的華文教育, 只想說即便他本身是接受英文教育,但是他的論述過程中仍然還是在這套框架裡面。 然後讀遍全書,看不到關於國中華文的論述,都只停留在改制而已。 最後,提一個假設性的問題,這是偶爾會想的,有興趣的人也可以來發揮想像力: 如果當時不是華社把資源和人力都集中到獨中, 而是有著重在國中的華文教育(例如師資培訓、向政府施壓、推動母語權)上 今日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甚至是那個抽象的『中華文化』,會是什麼面貌呢? 例如在每次華團主辦的千人宴或是各種籌款的大型聚會上,究竟有沒有教育家、社會 學家、華團人士會對家長說類似的話? 『要知道我們現行的教育政策規定,只要有15個家長聯署,校方就必須要開設華文 課,所以希望國中生的家長們要把握這個機會,讓我們的子弟即使在國中,也可 以受華文教育。同時要借此讓政府知道母語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向友族介紹中華 文化~』 有嗎?我由衷希望是有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34.6

07/10 06:03, , 1F
如果語言對你來講很難接軌,那去台灣不就對你很殘忍?
07/10 06:03, 1F

07/10 06:42, , 2F
不要拿南部那間來當作獨中的參考典範 有點不公平
07/10 06:42, 2F

07/10 06:43, , 3F
基本上全國60(61)獨中 真的完全去解析來看的話
07/10 06:43, 3F

07/10 06:44, , 4F
會發覺之間的距離都差很遠 其實都是錢在作怪
07/10 06:44, 4F

07/10 06:44, , 5F
南部的學生會這樣想也不一樣,在那種環境寵壞了。
07/10 06:44, 5F

07/10 14:34, , 6F
k版友,我有說那不過是中學時代的觀點,到臺灣眼界就開了
07/10 14:34, 6F

07/10 14:35, , 7F
b版友何出此言,我不明白耶?
07/10 14:35, 7F
文章代碼(AID): #1ALcVH0K (Malays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LcVH0K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