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優婆塞戒經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無染著心 恭敬心 卑下心)時間13年前 (2011/04/27 18:12),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68 (看更多)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4/1488_002.htm 優婆塞戒經卷第二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優婆塞戒經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 佛言。善男子。若離菩提無菩提道。離菩提道則無菩提。 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 出勝一切聲聞緣覺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之道。 善生言。世尊。聲聞緣覺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勝。 善男子。聲聞緣覺道不廣大非一切覺。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為勝。 猶如一切世間經書。十二部經為最第一。 何以故。所說不謬無顛倒故。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復如是。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學。即是學果。云何名學。 行菩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轉心。是名為學。 已得不退。是名學果。 未得定有。是名為學。 已得定有第三劫中。是名學果。 初阿僧祇劫猶故未能一切慧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 第二阿僧祇劫雖一切施未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如是二處。是名為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是名學果。 善男子。菩薩修行施戒忍辱進定智時。是名為學。 到於彼岸。是名學果。 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不名為施。 有亦惠施亦波羅蜜。有非惠施非波羅蜜。 善男子。是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一切凡夫外道異見。 菩薩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波羅蜜非惠施者。 如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 亦是惠施亦波羅蜜者。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 非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持戒修定忍慈悲是。 善男子。非施非波羅蜜。是名為亦施亦波羅蜜。是名學果。 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盡智無生智也。 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是名為學。 得菩提已。是名學果。 自調諸根次調眾生。是名為學。 自得解脫令眾生得。是名學果。 修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名為學。 具足獲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學果。 為利自他造作諸業。是名為學。 能利他已。是名學果。 習學世法。是名為學。 學出世法。是名學果。 為諸眾生不惜身財。是名為學。 為諸眾生亦不吝惜。身財壽命。是名學果。 能化眾生作人天業。是名為學。 作無漏業。是名學果。 能施眾生一切財物。是名為學。 能行法施。是名學果。 能自破壞慳貪嫉妒。是名為學。 破他慳貪嫉妒之心。是名學果。 受持五根修行憶念。是名為學。 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學果。 善男子。菩薩信根既自利已復利益他。 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於身命財不生慳吝是名自利。 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提教化眾生。 眾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 菩薩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 何以故。如是菩薩於法財中生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 行者若令他受苦惱自處安樂。如是菩薩不能利他。 若自不修施戒多聞雖復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後轉教。是名菩薩自利利他。 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現世。二者後世。 菩薩若作現在利益。是不名實。若作後世則能兼利。 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福德亦爾。 菩薩若能自具如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為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兼利。謂不放逸。 復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聞。二者思惟。 復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憐愍眾生。二者勤行精進。三者具足念心。 復有四法能自他利。謂四威儀。 復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聞。四者布施。五者智慧。 復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謂六念。 復有七法能自他利。謂壞七慢。 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 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 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薩。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樂。 樂善友者能自他利。 不樂近者則不能得自他兼利。 善男子。樂近善友復有二種。一樂供養。二不樂供養。 樂供養者能自他利。 不樂供養不能兼利。 樂供養者復有二種。 一能聽法。二不能聽。 至心聽者能自他利。 不至心聽則無兼利。 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能問。二不能問。 能問義者能自他利。 不能問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能問義者復有二種。一至心持。二不能持。 至心持者能自他利。 不至心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至心持者復有二種。一者思惟。二不思惟。 能思惟者能利自他。 不思惟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能思惟者復有二種。一者解義。二不解義。 能解義者能自他利。 不解義者則不得名能自他利。 解義之人復有二種。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 如法住者能自他利。 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如法住者復有二種。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 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 五者自他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八上下智。 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 一者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 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 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 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如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 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 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 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 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聞根。 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 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 善男子。能說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不清淨。 不清淨者復有五事。 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而說。 三者為勝他說。四者為世報說。五者疑說清淨說者復有五事。 一先施食然後為說。二為增長三寶故說。三斷自他煩惱故說。 四為分別邪正故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 善男子。不淨說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污辱。亦名錯謬。亦名失意。 清淨說者。名曰淨潔。亦名正說。亦名實語。亦名法聚。 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經聲論因論。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說。 聽者有四。一者略聞多解。二者隨分別解。三者隨本意解。四者於一一字一一句解。 如來說法正為三人不為第四。 何以故。以非器故。 如是四人分為二種。一者熟。二者生。 熟者現在調伏生者未來調伏。 善男子。譬如樹林凡有四種。 一者易伐難出。二者難伐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難伐難出。 在家之人亦有四種。 一者易調難出。二者難調易出。三者易調易出。四者難調難出。 如是四人分為三種。一者呵責已調。二者濡語而調。三者呵責濡語使得調伏。 復有二種。一者自能調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請他令調。 復有二種。一者施調。二者咒調。 是調伏法復有二時。一者喜時。二者苦時。 為是四人說正法時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為其給使。 善男子。菩薩若知是二方便則能兼利。 若不知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 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 復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 歎善友德呵惡友過。讚施功德毀慳過失。 菩薩常寂讚寂功德。常修法行讚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 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 何以故。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 善男子。有道有道莊嚴。道者所謂法行。 道莊嚴者所謂在家。 出家菩薩為在家者修行於道。 在家之人為出家者而作法行。 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二者。 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二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兼有四法受施誦教。 如是名為自利利他。 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 何以故。為易化故。 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 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 菩薩亦應擁護自身。 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伏眾生。 菩薩不為貪身命財護身命財皆為調伏諸眾生故。 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 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 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眾生。 善男子。眾生諸根凡有三種。菩薩諸根亦復三種。謂下中上。 下根菩薩能化下根不及中上。 中根菩薩能化中下不及上根。 上根菩薩能三種化。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難。 在家菩薩修是二利。是乃為難。 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91.172

04/28 04:04, , 1F
隨喜分享整理 隨喜功德
04/28 04:04, 1F

04/28 08:16, , 2F
阿彌陀佛
04/28 08:16, 2F

04/28 23:32, , 3F
這部經真偉大,雖名 優婆塞戒經,實為菩薩道不為過
04/28 23:32, 3F

04/28 23:32, , 4F
很多觀念都有
04/28 23:32, 4F
文章代碼(AID): #1Dj-lyye (Learn_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j-lyye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