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創造] 足立義輝居城民忠問題?(離題)

看板Koei作者 (胡為乎泥中?)時間10年前 (2014/06/23 09:33), 10年前編輯推噓27(2708)
留言35則, 2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離題一下。 我知道這只是打錯字。相信很多人也知道。 足利義輝才是對的。 足利(あしかが)≠足立(あだち) 足利氏是清河源氏中河內源氏的別流,祖上和源賴朝同祖但隔了好幾代。 足立氏讀音和安達氏相同,祖上也和安達氏是同一家,是藤原家的分支。 「足利」除了以將軍家而出名外, 作為地名的「足利」也有「足利學校」,在日本教育史上意義相當大。 「足立」的名人則有足立喜六,《長安史跡研究》是本好書。 我知道這是中文打字的錯。 就像不小心把「張」和「章」混淆之類的。 不過藉機介紹一下這兩個不同名字各有名人也是好的。 (題外話,「張」和「章」在上古漢語不同音,用閩南語可以感覺一下。 這兩字的發音大約是到中古後期的漢語才混淆的。) ※訂正:應該說是早期中古漢語有別,到晚期中古漢語才混淆。 感謝 teyao 板友指正。 然後底下更是離題的離題,藉機罵人。 用字重一點,請原諒。 如果觸犯板規的話就請板主砍了本篇無所謂。 每次討論日本戰國之類的歷史,時不時會有些半懂不懂的廢物跳出來說 「啊人家日本人寫的是『北条』,不是寫『北條』喔! 人家寫的是『豊臣』,不是『豐臣』喔!」 而且這些傢伙往往還非常堅持、自傲, 自以為自己注意到日本漢字寫法的不同而高人一等! 堅持不屑『北條』『豐臣』的寫法。 這些個可惡的廢物白癡,如果他們說的是今天當代人那隨便他們了啦! 問題是,如果講的是歷史人物,那麼請看看: http://ppt.cc/X2is 不知道這些個眼殘腦殘的白癡是看不看得出來人家原來的古物寫的到底 是「北條」還「北条」!? http://ppt.cc/d6ih 人家日本人到底是不是不用「豐」!? http://www.syo-kazari.net/moji/kiroku/toyokuni/toyokuni2.html 這張也是! 當然,古中國人一樣有人寫混: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3910.htm (拉右方可以看圖) 確實是字體太像容易混淆沒錯。 (所以 醇王載灃ㄈㄥ 和學者 陳澧ㄌㄧˇ 二人常被搞混) 不過既然正字應有所區分,那寫「豊臣秀吉」就只是俗訛而已嘛! 這些個可惡的蠢貨色實在有夠無聊! 另外補充一些:當代日本寫法「渋川」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8%8B%E5%B7%9D%E9%83%A1 日本戰前舊書:澀川 http://shinku.nichibun.ac.jp/kojiruien/pdf/chib_1/chib_1_0320.pdf http://ppt.cc/9QSo 日本戰前舊書:豐臣 http://shinku.nichibun.ac.jp/kojiruien/pdf/teio_1/teio_1_0318.pdf 看第十行上方 上述是在這個網頁找的: http://ppt.cc/hz8J 日本戰前舊書:北條 http://shinku.nichibun.ac.jp/kojiruien/pdf/chib_1/chib_1_0747.pdf 第八行偏下方 http://shinku.nichibun.ac.jp/kojiruien/pdf/chib_1/chib_1_0913.pdf 上方的「北條時代」 兩個北條,前北條和後北條都是寫「條」, 不是今天隨便學一點半通不通的日本話就在那亂講話的腦殘分子講的「条」! 人家日本人都知道講究一點的話,九條、北條都該用「條」! http://www5a.biglobe.ne.jp/~micro-8/toshio/azuma.html http://www5a.biglobe.ne.jp/~micro-8/toshio/azuma/121501.html 每次看到堅持打字打「条」的白癡都很憤怒。 好啦,如果是當代人的話隨便你啦。(北条司就讓他「条」去吧!) 但既然提到古人,日本也就罷了,我們讓他回復正字有何不對? 順帶說,日本簡體字(いわゆる当用漢字の新字体) 雖說沒到大陸殘廢字那麼腦殘,但有些也是亂七八糟的。 (藝、芸混淆是一例。「安藝國」就不得不變成「安芸国」了。) 這主要還是「雨梨香」(或曰 蛙(あ)鳴(め)狸(り)駆(か)) 幕府將軍マッカーサー治下搞出來的。 某些字也是承認日本俗字(例如囲,是因為「井」訓音同「韋」), 不能完全說是沒傳承。 但江戶以來異字辨體的書也曾針對哪些是俗訛字作過討論。 畢竟像是「條」像是「豐」在特定脈絡下都仍該是較正確的選擇。 當代日本現行字是那樣,那是現狀,也就罷了。 但有人打字打「條」打「豐」,這其實是較正確的。 倒沒必要反而跳出來大喊說該用「条」用「豊」。 這麼喊反而把俗訛當成對的啦! 藉機發個牢騷。 -- 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ru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10.176.109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Koei/M.1403487236.A.008.html ※ 編輯: khara (123.110.176.109), 06/23/2014 09:36:38

06/23 09:48, , 1F
推一個有圖有真相
06/23 09:48, 1F

06/23 10:30, , 2F
又兇又中肯!
06/23 10:30, 2F

06/23 10:41, , 3F
推~~長知識了~~~
06/23 10:41, 3F

06/23 11:10, , 4F
什麼!?那下次開始我要改打北條了@@
06/23 11:10, 4F

06/23 11:13, , 5F
這個之前有討論過,好像在日本戰國版
06/23 11:13, 5F

06/23 11:33, , 6F
雖然很兇 但有理給推
06/23 11:33, 6F

06/23 12:39, , 7F
挺專業的
06/23 12:39, 7F

06/23 12:58, , 8F
長知識 推
06/23 12:58, 8F

06/23 13:30, , 9F
推長知識
06/23 13:30, 9F

06/23 14:36, , 10F
善哉。
06/23 14:36, 10F

06/23 14:36, , 11F
專業文
06/23 14:36, 11F

06/23 14:57, , 12F
06/23 14:57, 12F

06/23 17:41, , 13F
06/23 17:41, 13F

06/23 18:17, , 14F
推專業
06/23 18:17, 14F

06/23 19:01, , 15F
推文長知識
06/23 19:01, 15F

06/23 19:16, , 16F
06/23 19:16, 16F

06/23 21:39, , 17F
06/23 21:39, 17F

06/23 22:46, , 18F
專業
06/23 22:46, 18F

06/24 18:20, , 19F
北鼻家表示:我這就真的不是鼻了…
06/24 18:20, 19F

06/25 10:30, , 20F
北鼻家是三小啦XD
06/25 10:30, 20F
其實我以前還真的曾經把他當作「鼻」……(愧) 當然,這字的意思是旱田,不過這是日本的國字,傳統中國沒這字。 但既然是田的一種……把他當作田來讀應該也還好吧? 這個字是很古老的和字(日本造漢字)了。 不過,《倭名類聚抄》認為他有中國來源? http://ppt.cc/dROz 這恐怕有所誤記。 日本的「國字」研究大概是到了江戶時期《國字考》才成熟。 也許《倭名類聚抄》誤以為這是有中國來源的吧? 提到這順帶提一下另外兩個字: ◎瀧 http://ppt.cc/s4S1 這個字,因為歐陽修《瀧岡阡表》太有名, 所以有些人喜歡把他讀成「ㄕㄨㄤ(所江切)」 但,讀作「ㄕㄨㄤ」其實只在地名這脈絡上是對的, 而且是後起的。 (我相當懷疑這是後人誤解《說文》後硬生生把有音無字的地名安上這字) 實際上,「瀧」字在《說文》裡只提及他「從水,龍聲」, 《玉篇》裡面的反切是「力弓切」, 《廣韻》多出「呂江切」表湍急,不過仍可說音近「龍」。 再多出的「雙」音作地名用,前此難考。 http://ppt.cc/wgqv 那麼日本姓「瀧川」之類的,「瀧」除了讀原文「taki」外, 對應過來該怎麼讀呢? 其實就讀同「龍」就是啦。 《倭名類聚抄》既然只引了「呂江反」且註記「和名多木」(意即訓 taki), 意思就是他這字用讀「呂江反」讀而不是「所江反」讀。 雖說「呂江反」(江韻)和「龍」(鍾韻)畢竟有些距離, 不過從演變脈絡來說「東冬鍾江」勉勉強強混用了啦。 至少比起「雙」音近些。 說了太多也許一般板友不易懂。 總之就是「瀧川」的「瀧」讀「龍」比讀「雙」好些就是了。 (其實是有我所敬佩的教授把「瀧川龜太郎」讀成「雙川……」, 才想趁機推廣一下這字的讀法。 不過我太孬,因為跟教授不很熟,不敢去跟他辯這字的讀音。) ◎嵐 http://ppt.cc/00eu 這個字在日語作 arashi 讀時意思是暴風, 和一般中文字典解釋的「嵐」字意象似乎截然相反。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 不過,從《倭名類聚抄》的說明來看, 他作 arasi (阿良之)讀,引用的也是源自中國的用法? 這個我目前不很肯定, 但簡單查閱下 http://ppt.cc/vbD- 看起來不無可能是「嵐」字早期意義後來分化了。

06/25 19:01, , 21F
06/25 19:01, 21F

06/26 00:56, , 22F
06/26 00:56, 22F

06/26 07:11, , 23F
長知識
06/26 07:11, 23F

06/26 14:02, , 24F
張知紐陽韻,章照三陽韻,上古音是一樣的。當然,文獻中我印
06/26 14:02, 24F

06/26 14:03, , 25F
象是沒有通用的例子。我並沒有去查所有以張、章作諧聲字根的
06/26 14:03, 25F

06/26 14:04, , 26F
字在出土文獻的用例,印象中也沒有,不過這只是以我淺薄的出
06/26 14:04, 26F

06/26 14:06, , 27F
土文獻的功力的認知。中古知照莊分流,章張固然分得很清楚,
06/26 14:06, 27F

06/26 14:10, , 28F
但也有極少數混用的例子,如《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四〈秋吟一
06/26 14:10, 28F

06/26 14:11, , 29F
本〉「想王張(章)之說困,由臥牛衣」。顯然抄者分不清知系
06/26 14:11, 29F

06/26 14:11, , 30F
、照三之別,就如同今天很多人把應該打成因該是一個道理。
06/26 14:11, 30F
唔唔, teyao說得沒錯。 應該是說,我的時間畫得太含混了。 「上古」若追溯到先秦, 從諧聲偏旁來看, 確實古代「端知章」不分,恐怕都是 t 系列的塞音。 例如章組的「專」卻可以作知組「轉 / 傳」的聲符。 (中古音用日本音讀可以感覺一下:前者帶擦音,後二者是 t 或d塞音) 也就是說先秦時期有可能「張 / 章」都讀成類似 ㄉㄧㄤ 這樣的音。 (這裡只作一種推測) 不過至少到了東漢,或者稍後魏晉南北, 「知章」已然分化。 當然,就分期來說這也可以算是中古前期了。 這是我概念不清造成的錯誤。 「知章」的再度混淆(但卻是同往塞擦音方向跑)是中古後期應該沒錯。 說到這,一個相關的案例是「闍」字。 這字在《詩經》裡出現過,對應到今天讀「ㄉㄨ」。 但到了魏晉以降, 一堆翻譯佛經的和尚都拿這字來對應梵語 c 或 j 之類的音 我懷疑是因為章母的「者」字聲已變塞擦, 他們只看著「者」聲符就拿來亂用啦。 之前我一位朋友讀著「阿闍梨」都讀成「阿ㄉㄨ梨」, 他覺得這麼讀還挺可愛的。 結果我跟他說,依系統對應,aacaarya 該讀「阿ㄕㄜˊ梨」才是, 當場把他原來覺得可愛的讀音給破壞掉啦! (這裡還涉及早期譯音清濁混用問題,就不再多說了。)

06/26 20:45, , 31F
推個
06/26 20:45, 31F
※ 編輯: khara (114.45.240.232), 06/26/2014 22:56:57

06/27 04:43, , 32F
前推文「中古知照莊分流」該改為端知章。唉,我太久沒碰聲韻
06/27 04:43, 32F

06/27 04:44, , 33F
學了,一堆基本常識都忘了。
06/27 04:44, 33F

07/30 02:28, , 34F
那信長是要念信長還是信長啊?
07/30 02:28, 34F

08/06 11:11, , 35F
只能推了
08/06 11:11, 35F
文章代碼(AID): #1JfuG408 (Koei)
文章代碼(AID): #1JfuG408 (Ko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