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國民黨和民進黨到底差別在哪裡?

看板KMT作者 ( )時間19年前 (2005/03/23 20:06), 編輯推噓5(504)
留言9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 引述《dimer (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之銘言: : 就馬克思來講, 政治上的意識形態, 就是所謂的左派與右派之政治光譜 : 這個觀點, 也為後來的政治學者所沿用, 是一般在政治學的討論上"意識形態"的真正意義 : 在歐美日等政黨民主機制歷史較久, 發展較成熟的國家 : 我們都可以在其國內政黨中看到這種政治光譜, 這句話說的有點不清不白, 試舉例來說, : 法國的左派以社會黨為主與右派以"保衛共和聯盟"為首 : 英國的保守黨與工黨, 工黨在這光譜上是相對的左派 : 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 相較與其他國家勉強看待都屬右派, 但是兩黨比較下, 共和黨又 : 是相對的右 : 從這些例子來看, 政黨是因其在政治光譜的不同而產生, 這應該是常態現象 : 反觀台灣呢? 可以想想, 台灣是否有真正的"意識形態"問題? 是否有"政治光譜"? : 國民黨和民進黨差別在什麼地方呢? 在政治光譜上的定位何在呢? : 沒有差別, 至少我看不到. : 從前民進黨剛崛起時, 常發起社會運動, 與工運農運等結合, 似乎相對的靠左 : 但是現在的民進黨也與資本家眉來眼去, 國.民兩黨似乎都是偏右的左右大雜燴了 其實這個問題很有趣,西方的左右之爭一直是大家討論的焦點 二次大戰前的西班牙內戰便是兩派人馬最直接的對決 沒有永遠的左派也沒有永遠的右派,至少在政治上絕對是如此,只有利益而已 像你上面所提的英國工黨的例子,我記得昨天南方朔在中國時報中也有舉出來 英國工黨在布萊爾手上成功的"右"化之後,現在的執政實力極為穩固,保守黨則居然落為第四黨 而美國的共和黨也不是一直都是相對的右 一百多年前他可是相對的左吧! 在網路上看到王慶復所寫的永遠的左派http://www.wang5.idv.tw/Po/Zu/leftist.html 我覺得可當作一個參考 : 所以呢? 話說從頭, 國民兩黨的差別何在? 統獨議題上的看法嗎? : 我在這裡不只一次的講過, 統獨看法不是正義非正義對或錯是或非的問題 : 其根本也不是利益的考量, 真正的岐異點, 是基於情感認同的不同 : 這種東西有辦法討論嗎? 這不是在理性的範疇之內(不要迷信理性, 非理性不是反理性) : 我想是怎麼討論都無用. : 一個悲哀的現狀是, 台灣的政黨發展, 是在現實的政治環境與歷史背景下的畸形產物 : 當人們不在去討論"可以討論的東西", 而完全以情感認同為依歸的時候, 這場爭鬥 : 已然失去意義 情感認同是民主起步時常常出現的現象 如果可以撐過去 就有發展 如果撐不過去 就會退步回集權時代 如英國常自詡為最成熟的民主國家 他們嘲笑1848年法國第一次舉行的全國總統大選選出路易拿破崙 當年路易拿破崙於以75%得票率當選法國總統 因為第一次拿到選票的無知農民不知所措,只好把票投給路易拿破崙,因為他最像法國皇帝 這些都是英國人當年嘲笑的內容!可是法國經過一次次驚滔駭浪 到今日卻安然無恙! 所以台灣的民主還有很長很艱辛的路要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60.237

140.127.60.237 03/23, , 1F
補充一點 民主不是萬靈丹
140.127.60.237 03/23, 1F

140.127.60.237 03/23, , 2F
世界上有民主選舉制度的國家非常多
140.127.60.237 03/23, 2F

140.127.60.237 03/23, , 3F
真正以民主而讓國家脫胎換骨的例子卻極少
140.127.60.237 03/23, 3F

140.127.60.237 03/23, , 4F
就有人說民族性和價值觀才是重要關鍵 見仁見智吧~
140.127.60.237 03/23, 4F

61.230.33.11 03/23, , 5F
保守黨變第四????願聞其詳?
61.230.33.11 03/23, 5F

140.112.245.215 03/23, , 6F
情感認同又不是壞叔叔:P
140.112.245.215 03/23, 6F

140.127.60.237 03/23, , 7F
樓上的樓上可以參考8818篇南方朔的文章
140.127.60.237 03/23, 7F

61.230.33.11 03/23, , 8F
原來是民調變第四....
61.230.33.11 03/23, 8F

218.172.83.132 03/23, , 9F
民主非萬能丹但是配合法治確是目前最好的體制
218.172.83.132 03/23, 9F
文章代碼(AID): #12GLkw31 (KM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2GLkw31 (K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