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問答集:零成長真的必要嗎?

看板GreenParty作者 (道法自然)時間13年前 (2011/06/22 22:58), 編輯推噓2(2013)
留言1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Bill McKibben, Challenged: IS ZERO GROWTH REALLY NECESSARY? 採訪╱菲謝蒂 ( Mark Fischetti ) 譯者╱鍾樹人   以前的社會總是能自給自足,直到工業革命發生,才勢不可擋地朝向更大、更集中的 經濟體發展。在《新地球──苦難新行星上的生存之道》一書中,麥奇本表示,不計後果 的成長此刻正在傷害地球。社會的新動力應該著眼於財富與資源的維護,而不是擴張,否 則將自取滅亡。以下是Scientific American編輯菲謝蒂(Mark Fischetti)就麥奇本的 主張所提出的疑問。      SA:書中想傳達的訊息基本上是,人類必須放棄成長的習慣。為什麼我們不能只是以 聰明的方式成長呢?   麥奇本:我們當然可以更有效率,而且也應該如此。但這樣還不夠。人們自從1970年 代起就在談論成長的極限,現在我們終於遇到了,而且還面臨嚴峻的環境挑戰。但很少人 掌握到這點。   SA:絕對的零成長真的有必要嗎?或者,「非常輕微」的成長也是永續之道嗎?   麥奇本:我不是理想主義者,對於世界該停在哪裡,並沒有什麼藍圖架構。這份分析 裡沒有明確的數字。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未來的軌跡:如果不再把成長當做所有問題的解答 ,並且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將會如何?過去我們把所有心力花在有關成長的實驗上,很少 嘗試其他的。但其實有其他方法可用來衡量社會,有些國家用的是滿意度。如果以其他方 式來衡量這個世界,個人財富的累積就不會那麼重要。   SA:言下之意,單一、龐大、集中的農業、能源和其他商業等系統,是驅動成長的動 力。你的意思是,大就是惡嗎?   麥奇本:我們進行大型建設,因為這樣可以成長得更快。規模可帶來效率,但現在已 經不需要如此了。精心培育跑得飛快的賽馬,卻只因為賽道上一塊脫落的草皮而跌傷腳踝 ,我們不需要這樣的馬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匹可持久耕田的馬。我們必須把「耐久」當做 箴言,而不是擴張。   SA:問題的根源只是規模嗎?還是規模所帶來的複雜?你提到不只銀行「大到不能倒 」,還有一些更基礎的工業也是。難道這類機構都應該解散或結束嗎?   麥奇本:金融、能源、還有農業體系都很像:競爭者很少,而且交互關係極端緊密。 不管是哪個體系,只要有地方出錯,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一塊雞肉派就能把肉毒桿菌散佈 到48州。我家的電力來自太陽能板,如果它故障了,我會有麻煩,但還不致讓美國東部的 電力網掛掉。   SA:所以你主張要回歸到地方自力更生囉!但自從修馬克在1973年出版《小即是美》 這本書之後,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努力實現地方糧食與能源系統,然而很多地方仍在艱苦奮 鬥。依你之見,要多小才稱得上「地方」呢?   麥奇本:我們會找出適當規模的,可能是城鎮、行政區,或者州。但要找到答案,得 先把極度扭曲的補助辦法從現行體系裡移除,因為它們發出各種錯誤的訊息,讓我們難以 判斷現在該做些什麼。在能源方面,我們已經負擔化石燃料好長一段時間了。在農業方面 ,情況更是糟糕。一旦停止補助,我們就能找到合理的工業規模。   SA:地方產品的成本不會比較高嗎?   麥奇本:我們會有更多農場,也會需要更多勞力,但這同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農夫 的收益也會提高。就經濟角度來說,地方農場可以省掉很多中間人。跟「社區支持農業」 的農場購買蔬菜,是取得食物最便宜的方式。肉類可能會貴一點,但老實說,少吃一點肉 又不是世界末日。我書中最好的消息是,在過去幾年裡,各種聰明、技術嫻熟、小規模的 農業技術,已經在開發中國家流傳開了。   SA:聽起來,要達成地方農業,關鍵是至少要教會人們如何不增加肥料,但卻能提高 產量……   麥奇本:是的,而且要看所在地而定。過去,我們有一套通行全世界的單一系統,以 合成肥料為基礎,推廣工業化的農業,但現在的方案要聰明得多。我們不再散佈化學物質 ,以免引起各種問題,反而是尋找各種替代方案,並且想辦法推廣。   SA:好,即使地方農業真的可行,它要如何取代成長來達到「耐久」的目標?   麥奇本:要達到長期穩定,特別是在這個遭逢生態劇變的年代,我們所擁有最重要的 資產,可能就是良好的土壤了。所謂良田,能夠種出大量的食物,也能吸收降雨持續增加 所帶來的豐沛水量;而且還能保持這些降水,度過越來越常見的長期乾旱。良田正是低衝 擊、低輸入的地方農業的產物,卻也是工業化農業摧毀的對象。   SA:地方自力更生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不靠成長要怎麼擺脫龐大 的債務呢?美國財政部表示,唯一無痛的解決方式就是成長。我們是否需要過渡期,先透 過成長消弭債務,然後再來擁抱耐久性?   麥奇本:嗯,所謂「無痛」,其實只是讓痛苦延後。你知道的,「不是現在還,就是 將來還」。主要的政治議題是:我們改變的速度是否夠快,能不能避開可能發生、甚至是 必然的全面崩潰?我們如何盡量縮短過渡期,而不是受制於它?   SA:首要之務是什麼?   麥奇本:改變能源價格,反映它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如果化石燃料能夠反映這種成 本,各式新型系統將會很快出現,而過渡期也會縮短。訂定碳排放的上限,使化石燃料的 價格上升,是完成所有目標的必要條件。   SA:訂定碳的價格有其困難……   麥奇本:我們現在的困境並沒有簡單的解決之道。但我們能藉此創造一個具有可取之 處的世界,像是更強烈的社區意識,與他人及大自然建立更密切的關係。長期以來,我們 汲汲營營於消費,卻讓自己淡出了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人致力建造更大、相 距更遠的房子,社區也因此受到破壞。今日一般美國人所擁有的好友數量,只有半世紀前 的人的一半。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物質水準已經提升三倍,但不管如何評量,我們對 自己的生活都沒有比較滿意。若能理解這點,或許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需要的改變。為 了耐久而放棄成長,並非全盤皆輸。有其失,但也必有其得! (本文出自SA 201004) http://edba.ncl.edu.tw/sa2/read.asp?docsn=201004435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3.104.119

06/23 10:20, , 1F
聰明、技術嫻熟、小規模的農業技術 是企業政府補助
06/23 10:20, 1F

06/23 10:20, , 2F
的教育體制下學者研發出來的呢? 還是各個在地農場
06/23 10:20, 2F

06/23 10:20, , 3F
主人用神農嚐百草的方式偶然發現的呢?
06/23 10:20, 3F

06/23 10:21, , 4F
零成長的關鍵在無欲,鼓吹零成長就要從"不在乎支持者
06/23 10:21, 4F

06/23 10:22, , 5F
有多少、不印更多刊物"做起,否則只是叫別人捨棄他所
06/23 10:22, 5F

06/23 10:23, , 6F
愛、為你自己所愛的付出罷了
06/23 10:23, 6F

06/23 10:23, , 7F
我第一段推文意指零成長不具永續能力,新技術需要
06/23 10:23, 7F

06/23 10:24, , 8F
「會成長的科技」支援;因為現在有些技術就妄言零成
06/23 10:24, 8F

06/23 10:24, , 9F
長,等到科技力衰退,天災一來人類就等著餓死
06/23 10:24, 9F

06/23 10:25, , 10F
第二段則討論零成長論述的自相矛盾和潛在自私特性
06/23 10:25, 10F

06/23 10:26, , 11F
本質可議、落實有害 問「有必要嗎?」不如直接反對
06/23 10:26, 11F

06/23 14:51, , 12F
零成長的重點在節欲 異於本文我不認為科技也要零成長
06/23 14:51, 12F

06/23 16:53, , 13F
節欲,卻想要成長的新科技? 矛盾
06/23 16:53, 13F

06/24 10:42, , 14F
基本上,對「節欲」有不同的定義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06/24 10:42, 14F

06/24 10:43, , 15F
至於有何不同,就請各位說一下各自的看法吧
06/24 10:43, 15F
文章代碼(AID): #1E0WBv8Q (GreenParty)
文章代碼(AID): #1E0WBv8Q (Green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