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徐和謙:這一次,國民黨恐怕真要掉下歷史的舞臺了消失

看板Gossiping作者時間8年前 (2016/01/25 20:03), 編輯推噓12(392752)
留言118則, 6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FB卦點說明:(正體中文 20 個字) 「大約在十年之前,我仍然清晰記得,一位溫和而鐵桿的綠營女性支持者,坐在台灣大學的 校園中,一字一句地告訴我:她認為國民黨作為一個有歷史血債的黨,根本沒有資格出現 在今日台灣政治的舞台上,不配繼續成為台灣人民的選項之一。」 溫和而鐵桿的綠營女性支持者? FB連結: 徐和謙FB https://www.facebook.com/xuheqian/posts/10208964811666399?pnref=story FB內容: 【這一次,國民黨恐怕真要掉下歷史的舞臺了】 選舉結束一個星期了,在台灣第二次丟失執政權的中國國民黨,似乎還沒有回過魂來。在 飛返北京的班機上,看著台灣報紙逐一點名分析朱立倫引咎辭去黨主席職務後,國民黨內 還有哪些人可堪收拾殘山剩水;這些人在競選黨主席的道路上,又會怎麼合縱連橫……此 情此景,不禁讓我想起一年多前、國民黨在2014年底“九合一”地方選舉慘敗、六大“直 轄市”僅存其一之後,我在回京飛機上讀報紙時的情境。 那些標題、那些報載的內容、對人物浮沉的分析,和一張張藍縮綠漲的版塊圖表,與上次 回京時在機上的所見幾無二致。 唯一的差別,是引咎辭職下台的黨主席,從馬英九換成了當初請纓出陣、參選黨主席的朱 立倫。連兩個人在辭職講話中,“我讓大家失望了”“記取慘痛教訓”“繼續爭取民眾的 認同”等措辭,都如此的接近。 然而,選舉的結果證明了,哪怕在13個月前,國民黨內外就已能預料到馬英九任期內這場 “最終回”大戰落敗的風險。然而,仍然控有龐大行政資源、掌握約1.95萬億新台幣“中 央政府”年度總預算、且在“立法院”還有65席過半席次的舉黨上下,在過去的13個月裡 ,仍然束手無策,完全無法煞住頹勢。 若將鏡頭稍微搖遠一點來看,從2014年初的“反服貿學運”重創國民黨當局形象和政策路 線自信;到2014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慘敗;島內大都要邑悉落敵手後,國民黨的處 境,像極了歷經三大戰役後的1949年初。 此後,殘餘半壁江山里的文武弁臣基本喪失戰鬥意志,困守朝台,坐待結局。 這次的落 敗,與國民黨在2000年下野、陳水扁以不到40%的微弱多數僥倖登位時不同。 十六年後的此刻,全島性“綠大於藍”的選民基盤結構,經2014年底的“九合一”大選後 被再次確認;國民黨首次同時失去行政、立法兩翼的主導權;地方派系力量動員效果再次 失靈;45歲上下的中生代接班世代,在過去幾年的選舉和政局變幻中折損殆盡;島內更年 輕一代的新血輪,則少有願意入黨,與國民黨為伍者。 在一片“不意外”的落敗嘆息中,卻只有為數不多的人意識到、或願意承認,民意的鐘擺 ,恐怕是再也擺不回國民黨這一邊來了。 雖然“泛藍”未必會消失,或者說在島內政經趨向偏向保守派陣營、經濟上願意走發展主 義道路、在兩岸外交上採妥協務實主義的陣營和群眾主張不會消失,但是中國國民黨自己 作為一個政黨組織、作為一個政治市場品牌的命運,卻可能由此走向結束和消亡的開始。 這是由幾重原因共同釀成的。首先,是歷史。 【一】 對於一個在歷史上留有欠債的老黨來說,國民黨如今面對的最大危機,就是那個歷史上沾 過污水、犯過錯誤的國民黨,和每天在新聞輿論、報章雜誌上看到的那個國民黨,不斷出 現疊合和重影。 這毋寧是一個從威權時代轉入選舉民主時代的老政黨的最大噩夢。從1987年解嚴以來一直 到2008年左右的一段時間裡,由於國民黨主動順應時勢、完成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其 黨人和同道仍持續在解嚴後的台灣輿論界與知識界,享有一段時期的優勢地位。故而國民 黨的歷史欠債,在台灣島內曾經隱而不顯或流為陳跡。 特別是在民主化及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在野了的國民黨看似逐漸甩掉了歷史的包袱,轉 而成為欠缺執政經驗、躁進、缺乏外交手腕和戰略眼光的民進黨政府的對照組。特別是陳 水扁貪腐的陰影和馬英九在上升期的個人光環,讓國民黨看似一度成功地與島嶼的歷史和 解了,走出了威權、放棄了獨裁,成為一個後民主化時代中的正常政治選項。 然而,從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在2000年前後接受中學教育的一輩年輕人逐漸年滿20 歲、獲得完整公民權,以每年約20多萬人、每四年“大選”便新增百萬人上下的速度,帶 著他們接受的以台灣史為中心的教育影響進入政治市場。 台灣的本土化教育,從1998年的李登輝執政晚期由初中推開,到2006年的陳水扁執政中期 ,又進行了另一次意識形態的強化。眾人常云,台灣的本土化歷史教育建立了一套使年輕 一代“遠中”、“非華化”的意識形態基盤,並逐步使他們將中國史和大陸,視為台灣的 它者─或頂多只是一個關係比較密切的“它者”,而非依據島嶼地理生存空間和現有政治 秩序邊界為劃分的“我者”。這固然是其中的第一層影響。 但或許,是更潤物無聲的第二層影響在於:隨著台灣史課程的內容和元素不斷豐富,國民 黨在台灣土地上留下的歷史欠債,便被更鉅細靡遺地挖掘出來。 其中犖犖大者,包括1947年228事件的鎮壓、隨後的清鄉整肅軍事行動,以及從1950年代 以降,被稱為“白色恐怖”的思想言論政治管制等等,這些是課本上會提、課堂上會教的 大體敘事框架。 當然,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正面成果,諸如推行土地改革、普及國民教育、推動十大建設 、善用冷戰時空建立出口導向的工業經濟成長體系等等,也並未完全從課本上抹去。 但意識形態的主戰場,實則在課本以外、課堂以外的地方。所謂本土化教育的天然目標之 一,即在於讓學生本能地對生活周邊的人事物感到親切、懷有認同,進而願意了解其過往 ,並賦予週遭環境和自我之間連結的意義。全球各地的歷史或民族主義教育,大抵都存在 這種通過建立在地感情、訴說共同敘事,最終凝聚群體認同的目的性。 而當這一教育理念被放置到台灣,所帶來的客觀政治效果就是:國民黨在臺灣人民生活中 留下的或深或淺的傷疤,不斷地被重新翻起、重新在新一代年輕人的心頭被提醒。 通過網絡平台的串聯,有志於追索、拷問這段歷史的年輕人,開始形成線上或實體的讀書 會、散發閱讀素材、訪談在壓抑年代受過不正當對待的耆老(許多皆屬和政治原因相涉), 乃至於集結起來,推進改造空間和城市地景敘事的線下真實行動。 諸如近年內,在台灣大學,即有學生集結呼籲為1981年被台灣安全當局約談後、莫名奇妙 墜樓死於台大校園內的老校友陳文成,樹立紀念碑。而在南部的成功大學,亦有同情“台 獨”的學生社團,呼籲將校內一處植有大榕樹的未名廣場冠名為“南榕廣場”,以此紀念 在1989年末期因言遭罪、拒不到案,最終在辦公室內自焚抗議的“台獨”政論作家鄭南榕 。 每一次的行動雖都由少數人發起,但經過網絡的宣傳、學生間的串聯、校方的猶豫阻擋、 和來自校園外更高層政治人物的嘉許和推波助瀾後,都形成了鞭笞國民黨歷史舊帳的氛圍 ,更逐步影響了過去對國民黨只看當下、不論過去,甚至原本一點都不在乎現實公共新聞 的青年群眾。 除了由學生、青年群體自主發動的類似行動外,島內各地於過去十多年間興辦的二二八紀 念館、人權紀念園區等地,都成為了學生們經常指定參觀的校外教學處所。 此外,即使是興辦之初政治意圖相對較低的,如楊逵這樣的作家故居、蔡瑞月這樣的舞蹈 家故居、乃至於殷海光這樣的思想家故居,甚至是在任何一處合唱團或唱片公司的歷史長 廊,人們在參觀時,也仍然會看到他們在威權統治年代遭到禁言、禁演、歌曲禁唱、特務 監視乃至身系纍紲的慘痛故事或荒謬篇章。 對於這些不堪迴避的過往,今天的國民黨一不能否認曾經發生過的史實;二無法禁止人們 參觀出版和討論;在必須的時候,還得由政治領袖應景地出面道歉。 但時至今日,這個從1945年以來,便在台灣土地上功過交織、正負面影響幾乎滲入每一個 村里和家庭的全民政治組織,仍然未形成類似於《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樣的文件 ,對於該黨曾經犯下的錯誤,給予一定程度的定性、解釋或者是自譴;讓其他新晉或在那 個時代裡不負有直接責任的從政黨員們,可以卸下重負輕裝上陣,在自身與歷史之間築出 一道防火牆。 於是乎,在面對越來越具體的個案輪廓、越來越鮮活生動的年輕一代的指控時,國民黨的 支持者或公職人員,只能蒼白地以歷史相對主義的修辭,如“啊……那個時代不能跟這個 時代比啦”、“過去的時候,就都是用那樣的方法呀”,來回應從島嶼的各個角落所冒出 來的質疑。然而,過去的人權標準固然可能和現在的不同,但過去釀成過錯誤的國民黨, 今天仍然是這個在報端、在選票上出現的國民黨。這就給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人選擇 支持國民黨,帶來了心理障礙,乃至於道德障礙。 大約在十年之前,我仍然清晰記得,一位溫和而鐵桿的綠營女性支持者,坐在台灣大學的 校園中,一字一句地告訴我:她認為國民黨作為一個有歷史血債的黨,根本沒有資格出現 在今日台灣政治的舞台上,不配繼續成為台灣人民的選項之一。 當時,陳水扁剛因極具爭議性的“兩顆子彈”事件勝選連任,台灣上下陷入嚴重政治撕裂 ,“第一家庭”的貪腐疑雲剛剛冒出第一縷煙霧,眼看國民黨很有可能在2008年挾馬英九 的人氣班師回朝。 此時,用“根本沒資格出現在台灣政治舞台”這樣的結論來標定國民黨,在當時一來顯得 與時局略有脫節,二來在人群比例中,也顯得清醒但偏激,不給對手陣營留下任何餘地。 但在十年之後,經過互聯網大潮的淘洗,泛國民黨勢力在傳統媒體、出版行業中的言論優 勢早已不在。擁有類似想法的人群,在台灣3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中,雖然仍未算得上是接 近半數的主流;但是國民黨由於其歷史欠債,不應該再繼續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想法,從 人群結構上來看,已遠遠稱不上是偏激─特別是在馬英九的任期內,當局又先後在“反服 貿學運”中的學生違法進占“行政院”大樓當夜,以警棍驅離群眾、把部分抗爭學生打得 頭破血流,欠下新的“血債”之後。 十年前,當首度拿到執政權力的民進黨,逐漸現出貪腐跡象,國民黨很有可能捲土重來之 際,不少島內外的政治觀察家均預期,台灣在戒嚴時期那種不由分說、先打倒國民黨再談 、一切以“打倒惡魔黨”(台灣早年著名漫畫《諸葛四郎》的台詞)為宗旨的黑白二元對立 政治模型已經結束。接下來,台灣應該要進入到一個長期穩定、健全的兩黨政治生態了, 不再有什麼令人髮指、不由分說、非讓他走開不可的“惡魔黨”,充其量只是一個藍子裡 待挑的兩顆爛蘋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歷經十年來現實公共政策的失政、國族認同板塊的消長、國民黨在 台灣時期的歷史污點不斷被拖出來銼骨揚灰;再加上國民黨自身對這段歷史反思、總結和 辯護能力的失語,和一系列以青年為發動主體的社會抗爭運動的催化渲染,竟然使從“85 後”以降、絕大多數都成長在後解嚴社會裡的青年族群中,再次蔓延起一種“這樣的國民 黨非先滾開不可”的情緒。 彷彿,國民黨不再是籃中待挑的蘋果,而是一個必須先倒出去的惡瘤─而民進黨這顆蘋果 不管再怎麼爛,年輕選民寧願去選其他不成氣候的小蘋果,也不願再給這一應該被歷史淘 汰的惡瘤輸送任何養分和機會。 這一發展傾向,毋寧是台灣政黨政治一項令人意外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也可能造成台灣 民主機制運作的一種中短期危機。 在2016年的這次選舉後,雖然質疑、未支持蔡英文和民進黨路線的選民仍有44%,但是反 映在行政權力和議會議席中,泛藍在野陣營的發言聲量和政治能量,在未來四或八年裡, 將遠遠低於44%這一數字的水平,形成一定程度的一黨或單一陣營獨大狀態。 而在選後,國民黨內部也一如過往,再次爆發是否應該改名、去掉“中國”前綴的爭論; 國民黨中央過去幾年裡重點扶植的年輕世代工作人員,更直接以“草協”聯盟之名另立堂 口,將半隻腳跨出了國民黨,意圖與黨外其他力量相結合,和國民黨本體拉開一定距離, 尋找自身的政治新定位。 在未來幾年內,國民黨確有可能去掉“中國”前綴,但如果只做到這一點,非但不一定能 挽回其在政治市場中的頹勢,更未直面黨史上的污點,和島嶼的歷史形成第二次的和解, 並在黨內形成一套對內足以團結共識、對外可以回應質疑和批評的決議。 如此,則連國民黨從興中會以降一百餘年的傳承和宗法,都有可能在世代交替持續進行下 的台灣,遭到新一輩的黨人拋棄。一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原執政黨,紛紛在鐵幕倒下前 後,將黨名改名為“社會黨”“社會民主黨”,甚至如原民主德國的德國統一社會黨,最 後乾脆改名為今日的“左翼黨”,割裂與前身的歷史聯繫,亦不再為舊時代前身的負債辯 護。 畢竟,對一個跨越了轉型社會和政治改革前後的老黨而言,在不能拒絕、禁止人們討論過 往的條件下,最大的詛咒和災難,就是歷史污點和當下的執政缺點被合併著討論、包裹地 提醒。甚至連黨籍政客們、如代理主席黃敏惠,在試圖引用一位本土藝術家陳澄波的名言 雋語,想要拉近國民黨和土地的距離時,都會有刺耳的聲音大分貝地提醒:諸君,別忘了 當年這個人,就是被當眾行刑,死在國民黨軍隊的槍口下的。多麼尷尬。 在選舉民主社會中,常流行所謂的“鐘擺理論”,即選民的口味和政策偏好,會自然地因 為對在位者逐漸累積的不滿,而擺盪到政治光譜的另一邊去,並在下一次的選舉中自然呈 現出制衡和調整的格局。 然而,這一理論更多地考慮的是可供辯論、可供攻防、可供說理的理性的公共政策層次; 一旦當公共政策層次和歷史欠債層次、意識形態層次、乃至於國族情感層次相糾葛的時候 ,在台灣,後者驅動選票的能量,仍略勝於理性的公共政策。 一旦國民黨在後三者的領域中逐漸成為數量上的弱勢,甚至在一些脆弱環節根本無法辯解 、無法還手;且直至今日,台灣都快“解嚴”近30年了,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統一、有 說服力的自譴論述,足以總結國民黨在舊時代的種種“過”與“功”的時候,無論民進黨 在今後的四或八年裡做得怎麼樣,國民黨人所期待的“鐘擺”,恐怕是再也不會擺回國民 黨的身上了。 【二】 造成國民黨難以回到政治舞台中央的另一個因素,是台灣民間對“兩岸關係”概念期待的 翻轉,和對政黨處理兩岸關係評價標準的變化。 簡言之,經過國民黨八年的執政,和國民黨過度渲染的兩岸經濟紅利未能落實到各行各業 、讓大多數台灣百姓直接“有感”的情況下,台灣民間對兩岸關係的期待,已經從“機會 管理”轉化為“風險管理”。 亦即,主流輿情對於兩岸關係改善所能帶來的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和個人發展機會,其期 望值較八年前、馬英九甫當選時已明顯下降;且真正通過兩岸關係改善,促進了個人經濟 機會、發展機會的受益群體,由於他們的生活和工作重心,已逐步遷移至大陸或頻繁往來 於兩岸間,自然也越來越少在台灣的公共話語圈中表達意見。長久下來,便形成已受益人 群的聲量越來越小,未受益人群、或基於意識形態理由不願受益人群的政治聲量越來越大 的“沉默螺旋”。 目前,在台灣2300萬人口中,長居或頻繁往返於兩岸的遷徙人口據信已在150萬人以上; 然而,在這次選舉中,根據台商系統的估算,實際返鄉參與投票的旅居大陸人士應該只在 10萬人左右,比2014年底“九合一”地方選舉的20萬人還低。 而在過去八年間,兩岸關係迅速拉進後帶來的微觀社會摩擦,如大陸旅客湧入各地景區所 零星發生的旅客、大陸學生與台灣當地社會的言辭衝突,又因互聯網和主流媒體的傳播而 得到放大。 其三,大陸本身製造業和科技代工業的崛起,如由台灣媒體創造的“紅色供應鏈”一詞, 更給中端以下的製造業,和代工環節多已外遷至大陸的台灣產業界、投資界,帶來了被趕 超、被取代、被邊緣化或是被併購的緊張感與迫切感。 其四,在服務業方面,一方面服務貿易協議在台灣因政情理由遲未生效;而過去國民黨大 肆吹捧、渲染其行業機會前景的金融業,如台資銀行、保險、證券等機構在大陸的拓展情 況,實際上亦裹足不前。 國民黨執政八年來,雖有幾間銀行、保險機構獲准赴大陸設辦事處、或有少數辦事處改掛 牌為分行分公司,但在營業網點方面並無明顯擴張,遑論由大陸市場帶來營收貢獻。而其 他服務行業,如文教、餐飲、連鎖加盟、餐飲等行業,大陸本身的競爭早已如火如荼,遠 遠不是九零年代初中期,那個只要掌握了方便面技術、或是來賣賣米果,就能夠賺得滿盆 滿缽的年代。但台灣對於大陸市場的迅速發展和升級變化,總體而言,還是遲鈍的。 台資企業來陸,一方面未盡能掌握本地消費習慣,二方面在各省份複製商業模式時,還需 遷就各地略有不同的行政管理規章。在沿海成熟市場的一線戰區出頭困難,欲往內地二三 線城市拓展時的供應鏈、人才鏈的佈局又所費不菲,常非多屬中小企業背景的台資服務業 所願為。 因此,台灣第三產業過去八年來在大陸的情況是:以台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在大陸“打 群架”的成功案例少;而台灣背景人才化整為零,被大陸企業、外資企業挖角聘走的情況 多。這樣的發展模式,也讓理性關注大陸發展前景者,不得不對國民黨評估大陸市場的眼 光、協助台資廠商的意志、感測時局變化和調整政策方向的及時性,打上一個巨大的質疑 問號。 八年前,馬英九團隊剛執政時,仍然照搬1990年代中期的“亞太營運中心”思路,作為台 灣經濟的發展方略。簡言之,這套方案是謀劃讓台灣成為外資、外企進入大陸的跳板和主 要通道,或者是服務業的實驗基地。此一方針在1990年代中期、上海浦東開放戰略實行不 過數年之際,或仍有一定說服力。 但放到2008年、全球前500強企業多已在大陸直接設有辦事處、分公司或子公司之際再談 ,則不免已有滑稽之感。能被這套論述打動的,大概只有進入大陸市場,存在若干天然障 礙的日本企業。更何況過去八年間,馬英九帶領的國民黨政府落實這套戰略方案的戰術手 段,進展仍十分緩慢;除了實現“三通”直航,和開放島內銀行可開辦人民幣業務、准許 讓台灣民眾擁有人民幣存款,以成為潛在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以外,幾無其他令人印象 深刻的舉措。 直至馬英九即將卸任之際,即使在2016年2月1日以前國民黨都仍掌握“立法院”內的多數 ,然而,用以實現“亞太營運中心”戰略目標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自由經濟示範 區特別條例》仍未在“立法院”通過;對於放寬跨境人才流動、放寬陸企在台派駐人才的 行政法規鬆綁也流於牛步;而審批陸企在台投資、參股的行政審查結果更趨於嚴格,在島 內頗受民意掣肘。 綜言之,馬英九在2008年和2012年兩次選舉中,高舉的“兩岸經濟紅利”並未在民間普遍 發酵;在當年與蔡英文激辯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過關、簽署之後,又過了整整 一個任期,僅僅實現了早期收穫清單上的關稅減免等“小菜”;真正能夠深化兩岸經貿整 合程度的兩道大菜─“服務貿易協議”、“貨品貿易協議”都未能上桌─前者在島內遭到 “反服貿學運”徹底污名化;後者則在大選結果一出爐後,進行中的協商便遭台灣官員宣 告暫擱。 台灣人民空等了八年的“兩岸經濟紅利”之後,扣除在大陸發展獲益的單位和個人不算, 在島內能夠讓人民“有感”的主菜,皆因領導人推展政治議程的手腕低落而遲未成型,這 當然使得台灣政治市場,對國民黨高唱的“兩岸機會論”漸趨冷感。 在機會面拓展不力、風險面不斷增強,台灣在國際上能“走出去”的平台仍然有限的情況 下,國民黨從2000年以來,自詡為“強項”的兩岸關係牌,在這次選舉中顯然失靈。甚至 在選前已有島內民调顯示,民眾認為蔡英文“更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的比例,已經超過 了國民黨的朱立倫。 何以致之? 主因便是台灣主流民情對兩岸關係的處理期待,已由“機會管理”調整至“風險管理”的 維度。且經過兩岸關係在過去八年間的迅速拉近,兩岸的經、社、人、文化等各方面因子 ,也有大量愉快或不愉快的接觸和磨合,輿論對與大陸繼續拉近距離的邊際期待正在遞減 ;而試圖維持自身一定舒展空間,和保持政治上固有選項不被快速整合的兩岸經濟現實所 取消的對沖情緒,則在島內發酵。這也是何以一場違反台灣法律體制、大幅衝擊並損害代 議民主精神的“反服貿學運”,竟可在長達數十天的運動週期間,獲得台灣民意較大同情 的一個背景。 由此延伸而來,可以看見在蔡英文第二次挑戰大位的整個過程中,其在兩岸關係上對大陸 直接批評得少,但對國民黨“試圖限縮台灣人民前途選項”的火力則毫不保留。 在選後,蔡英文除重申要建立具一致性、可持續、可預測的兩岸關係外,還加碼承諾,在 自己的任內,兩岸關係不會有意外、不會有挑釁。近日,對於大陸窮問不捨、尺寸必爭的 “九二共識”問題,勝選後的蔡英文更進一步放緩姿態,除對1992年汪辜會談的歷史事實 和當時雙方達成的“共同認知及諒解”表達尊重和理解之外,還稱,她將在92年會談的歷 史事實、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兩岸二十多年來的既有交往與協商成果、“中華民國 ”現行“憲政體制”和台灣普遍民意和民主原則等元素所構成的“政治基礎”上,繼續推 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蔡英文看似進一步溫和化的修正,一是為了向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社會承諾:再度上台的民 進黨政府絕不會成為國際間的“麻煩製造者”,謹守對大陸“牽制”但不“衝撞”的分寸 ,以免衝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二是安撫台灣內部務實力量和兩岸關係的直接受 惠者,力求目前存在兩岸間的每週890個直航航班、已經生效的ECFA關稅減免項目、已經 在運作的二十多項兩岸協議和官方互動機制,不要因自己的上台而停頓或倒退。 三是超過300萬票的大幅度勝選,和民進黨單獨過半的“立法院”席次優勢,讓蔡英文目 前握有的政治能量和民意高度授權,可供其進行更穩健的操作,不必受制於陣營內部激進 派的掣肘,只需將從馬英九繼承而來的“維持現狀”方針,在島內進一步詮釋為“維持台 灣目前自主、不受外力統治”的現狀,即可對支持者有所交代。 其四,當島內整體的民意基盤轉為“綠大於藍”,分離主義持續上揚並在輿論話語中成為 一時政治正確的當下,分離主義要邁向“主流化”的一條必由之路,就是“溫和化”。 一如從2012年起跑、在2014年投票決勝負的蘇格蘭獨立問題,便曾經歷過類似的轉變。 當分離主義欲訴求主流民意的認同和信任時,就必須放下偏執、仇恨、情緒化的民族主義 情緒話語,而改以追求更良善的治理、建立更有民意反饋能力的獨立政府、打造更有社會 主義情懷且不受倫敦外力干涉的社會福利體系、收回每年大幅上繳到英國中央的蘇格蘭石 油經濟利益等等訴求,以吸引群眾。 甚至到了運動末期,主張“蘇獨”的政治陣營還必須自己高唱“與英格蘭雖然分立分治了 ,但仍將共存共榮、維持友善關係”的論調─包括主張維持英鎊貨幣聯盟、繼續擁戴英國 溫莎王室、保障英蘇邊界自由通行等等,以此來安撫民眾對蘇格蘭追求政治分離、另立中 央的不安情緒。 雖然,蘇格蘭獨立派在2014年的公投中,以約10%的差距落敗於維持現狀派,但這一政治 過程,已使“蘇獨”從被知識界、傳媒界和主流民意譏諷的偏激選項,一躍成為全蘇民眾 認真討論其可行性的可能前途。“蘇獨”的支持率,從2012年公投活動起跑時的約25%, 到2014年投票前最高峰的接近50%。且在公投落敗後,在2015年的英國國會選舉中,“蘇 獨”勢力的主要力量蘇格蘭國家黨,幾乎席捲蘇格蘭地區的所有議席,更可望在2016年的 蘇格蘭議會選舉中繼續鞏固多數優勢席位、維持地方層面的執政態勢。 蘇格蘭所經歷過的這一“分離主義”主張同時邁向溫和化和主流化的訴求,也在目前的台 灣上演。且在蔡英文宣稱對大陸在兩岸關係上“不挑釁、沒意外”的接下來四年或八年間 ,整個執政機器和其各領域盟友,必將繼續從教育、文化、大眾傳媒等各條路線,繼續靜 水流深地鞏固和形塑台灣民意特別是年輕一代民意的分離認同。 面對民進黨執政下繼續鞏固的溫和分離主義意識,國民黨一方面難以否定、無法拋棄“以 台灣為主”的訴求,在島內政治現實中,國民黨仍必然會以台灣一己、而非兩岸整體,作 為思考政策優劣利弊的“我者”。對今後的國民黨來說,大陸就算不是“對抗的對象”, 充其量,也僅是利害關係較為密切的利益相關者。 至於現今仍載於國民黨黨章中的,“追求國家富強統一的之目標”、“反對分裂國土”、 “共同為中華民族之整體利益而奮鬥”等意識型態宗旨,在過去八年執政期間即隱而不顯 。 在全黨上下的主要政治人物中,幾乎只有馬英九一人,將“拉近兩岸心靈距離”暮鼓晨鐘 地掛在嘴邊;其餘行政官僚或地方諸侯,幾乎在他們日常的政治生活中,全然迴避或放棄 了意識形態層次的追求和論述,僅僅如繞口令般地反覆以“和全世界一起到大陸賺錢”、 “和大陸一起賺全世界的錢”等淺層、蒼白、甚至令人發歔的話語,作為整套執政理念和 經濟方略的幼稚化包裝。 長期以來,“幼稚化”、“去意識形態化”和“去政治化”的包裝手法,是國民黨面對來 自意識形態層次的質疑時,反覆使用的回應手段。 但如此操作久了,久而久之,便會把方法當然信仰、把手段當成了習慣,幾乎忘卻全黨真 正的意識形態和終極政治目標是什麼。又或者,從威權時期“全民政黨”、也就是“整個 社會沒有誰不是國民黨員”狀態轉型而來的這個組織,根本不敢、或也無力面對黨內成員 之間實際存在的意識形態鴻溝。 過去,在黨籍候選人聲勢的上升期、“兩顆子彈”後大意失荊州的復仇期、或是2008年以 來主政期間的利益共享期,國民黨內部意識型態目標缺失的問題,或許還能存而不論,暫 時擱置。 然而,當執政紅利已然不在、政黨前景長期低迷時,整個國民黨充其量僅是“不同領域既 得利益者的鬆散聯合體”的本質行將暴露。特別是當國民黨坐擁的上千億台幣龐大黨產, 恐將遭民進黨政府和“立法院”以立法手段追繳、清算或逼還予政府部門之際,還有多少 黨人能夠堅守陣地、又有多少利益扈送將就此分崩離析?從國民黨內部的成色來觀察,絕 對難稱樂觀。這也將釀成國民黨恐將跌落歷史舞台邊緣的第三個原因。 【三】 長期以來,國民黨的從政黨員可以從其出身,略分作幾大系統:文官體系中的行政官僚; 靠近國民黨的知識青年,和由知青成長起來的從政學者;地方派系中人;以及黨機器裡成 長起來的專職黨工。 在幾大系統中,行政官僚一系的凋零最早。隨著台灣“中央政府”政權在2000年首次輪替 ,地方各縣市政權經歷多次輪替、或如南部早已由民進黨縣市首長長期執政,政府體系中 的國民黨動員能力,早已難滲透至基層公務員。黨內的協作機制,頂多只能停留在縣市首 長和麾下的部分黨籍局、處、委、辦主官,時不時地與當地國民黨籍的縣、市議員、乃至 鄉鎮長、村里長進行政策協調,交換、整合地方性的共同目標這一層次而已。 而對於中、長期性的政治人才甄拔、補充,行政官僚體系在台灣民主化之後,早已難以成 為、也不適宜再繼續成為國民黨的人才庫。在黨職和政府公職系統間的年資轉換軌道被清 楚分開之後,也極少有常任文官公務員,願意僅以國民黨的黨意為依歸,辭去公務員職務 出任黨職,或為國民黨披掛參選。 而國民黨的知識青年培養系統,從1990年代以降就大幅失血,到2000年失去政權以後,成 建制成體系的黨組織漸次退出校園。黨部僅能用舉辦校園社團領導人活動、選戰營隊或大 學教授自行吸納政見相近的學生等方法補充知青新血。 然而,國民黨接觸了此類知青後,仍缺乏中長期、有規劃、普遍性的培養路徑。因此,來 則即去者不在少數;轉投敵營、博取更大發展空間者更所在多有。馬英九即便從2005年當 選黨主席後,便仿效共產黨於黨內設置青年團,但團的組織缺乏中、下層建制,僅在頂層 浮有空殼;組織人事和工作方向亦隨每年的總團長人選改選而代謝。團的任務目標的延續 性,和黨內外對其的認同度,至今仍頗受質疑。 至於地方派系則是國民黨遷台後,由於缺乏在地政治基礎、又早在1950年代就開始推開鄉 鎮乃至於縣一級的行政首長和議會選舉。為此,國民黨必須和當地的傳統名望家族或士紳 網絡連結,由其代表國民黨或輔助黨籍候選人在各地參選,鞏固基層政治實力。 於此同時,為避免單一派系坐大、壟斷一方,通常由黨組織一條鞭管轄的各地區黨部,又 會將地方派系分而治之,由兩大或三大派系系統,依屆別輪流掌握當地政府、當地議會或 當地農(漁)會、水利會、信用合作社等政經樞紐的主導權,並共同防堵“黨外”勢力的竄 起。 然而,自1990年代以降、特別是2000年國民黨首度失去政權後,黨組織系統對派系的分化 和控制和掌握就漸失槓桿;再加上國民黨組織人才培育乏力,越往台灣中南部的國民黨艱 困選區,就越只能依賴派系在地方上代表國民黨出征。 而地方派系所提名參選者,往往又淪於“近親繁殖”,純粹依靠某單一家族的二代乃至三 代人物參政,這不但對新選民缺乏吸引力,就連要鞏固既有的支持者都日益艱困。 特別是九零年代中後期以來,國民黨陸續丟失台南、高雄、嘉義縣等地的地方執政權;到 陳水扁任期內,民進黨的版圖更北上朝雲林等縣市推進。到馬英九於2005年首度擔任黨主 席後,國民黨的地方執政版圖雖有一度反攻跡象,但旋即又在2009年和2014年的兩次地方 選舉中,陸續丟失地盤。 特別是在2014年的地方大選中,連傳統上被視為“藍大於綠”的人口密集區─台北市、台 中市、桃園市都陷於民進黨之手,而在台南市和高雄市的國民黨得票率更被壓縮在兩、三 成左右的懸殊比例。足見,國民黨在地方層級選舉中一向倚重的地方派系逐漸失靈。當然 ,原本親國民黨的派系中人、地方社團組織,也有可能陸續被長期執政的民進黨地方政府 ,同樣以政經利益分配、收編。 再者,當今與1990年代、台灣社會剛剛解嚴的時空相較,如今即使是在非都會區的鄉鎮地 帶或鄉村地帶,越是年輕的選民,其依據傳媒、互聯網、報章雜誌自行決定投票傾向的自 主性也越高。 國民黨傳統上依靠農會、漁會、同鄉會、青商會、宮廟信仰組織等社會團體,進行複合式 選舉動員的效果不斷打折。而扈從在國民黨羽翼下的舊有地方政經頭人們盤根錯節的利益 網絡,也常為所謂的“返鄉青年”,或當地具有改革意識的環保、社區營造、文化創意人 士,和外來移入的知識份子所疏離和抗拒。 客觀地說,地方派系和國民黨黨組織之間的利益鏈結,大多強過於信仰或理念層次的交融 。這導致長期以來,國民黨黨核心政治人物,對地方派系出身的人物只願利用,不願重用 ,造成了在各級選舉中,出力跑腿“打天下”,和在台北朝堂上“坐天下”兩類人的扞格 。 馬英九執政八年以來,由地方政壇或“立法院”系統出身的政治人物,得以進入“內閣” 各部委分享執政權力的派系中人屈指可數。而惟一扶持的地方派系二代樣版人物,又因貪 腐案落馬,成為馬英九主政八年間,極少數因貪腐問題而下臺的部級以上高官。 長此以往,地方派系和國民黨組織系統離心離德、貌合神離之勢,難免越演越烈。 在2016年的大選中,由於落後幅度已大,地方派系為避免浪費實力、“棄戰”的傾向明顯 。國民黨在凡由民進黨長期執政之處的得票率,大多被壓制到三成以下;而新近丟失的台 北市、新竹縣市、桃園市等地的得票,也都不足四成。朱立倫自身擔任市長的全台人口第 一大城新北市,也毫不給現任市長面子,國民黨的得票率僅有33%。 在2014年和2016年的兩場選舉後,民進黨挾“中央”、直轄縣市和省轄各縣市層層執政之 優勢,以人事位置挖角、以行政資源利誘、以蒐集貪腐事證移交檢察機關相脅等手段,將 仍願與國民黨合作的地方派系裂解分拆;或將這些派系,在地方政經資源的分配過程中進 一步邊緣化,將是題中應有之義,將毫不令人意外。此次,與國民黨合作的派系勢力代表 人物,在“立委”選舉中落選大半,足可視為地方派系人物從“中央”政壇汲取資源、再 灌輸分配至一己地盤的生存模式日漸式微的開端。 特別是在民進黨掌握“立法院”後,最優先處理的法案之一,必將包括用法律手段清點、 收繳或限制使用國民黨上千億元新台幣黨產的《政黨法》和《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如果 國民黨長期以來用以應付選舉開支的龐大黨產,遭到民進黨新政權以法律手段處理、收繳 、逼捐甚至追究其侵佔公有財產之責,再加上在許多縣市國民黨眼看短期內反攻無望、有 勝算的接棒人才斷源,則還有多少地方派系願意繼續逆勢與國民黨結盟合作,頗堪玩味。 除了地方派系的動員能力已現頹勢,國民黨黨中央在過去十年間,亦不斷面臨國民黨組織 究竟是要轉型為一台純粹的“選舉機器”,抑或是要繼續作為一個“情義團體大家庭”這 兩種路線間的兩難。 在馬英九和朱立倫的治下,移植自美國的“選舉機器”路線較占上風。這雖然在一定程度 上,打破了舊黨國時期黨中央各部門主管均需論資排輩、拾級而上的官僚化、老齡化傳統 ,有助於更靈活地應對幻化快速的台灣民意。然而,正由於“選舉機器”路線下的擇人授 官過於彈性,使得過去國民黨累積數十年才形成的黨中央權威感蕩然無存。 黨中央的要職,如秘書長、副秘書長、各一級部門正副主管的名器授予輕率,常由黨內資 歷尚嫌淺薄的黨主席親信幕僚直接出任;甚至偶有非黨人士直接空降至黨內高層的例子, 導致國民黨中央的名器價值迅速貶損。從2005年馬英九領黨以降,國民黨中央要調動地方 、節制諸侯、震懾派系或揭櫫新路線、下達新政策的指揮成本均大為增加。 時至今日,在國民黨黨內民主日漸深化的情況下,誰能夠通過黨員直選爭到了黨主席的位 置,誰就看似掌握了“國民黨路線”的定義權,無須再考量或消化其他黨內勢力的聲音。 然而,也由於黨中央機器的整副攤子,在每次改選後,都由新的黨主席當選者“勝者全拿 ”。因此,黨中央的平台,也更不易於凝聚非主席嫡系人馬對黨組織的向心力。 尤其是在2008年以來,馬英九有意識地“重政輕黨”或只准“以黨輔政”的安排下,國民 黨中央和中常會等機構,政治份量江河日下;而在“後馬英九”時代,缺少了行政資源和 官場人事任命權的籌碼,國民黨中央的威信更難以重建,恐將日漸淪為各路人馬摩拳擦掌 ,自以為一舉奪之便足以號令全黨的一面光桿令旗。 【四】 使國民黨恐將跌落歷史舞台的最後一個主要原因,是世代。 當前,國民黨最核心、最具有理念契合度的島內支持者,主要是現年50歲到70歲上下的戰 後第一個世代,他們也是當前島內擁有最主要政治、經濟、傳媒和文化權力的世代。 他們多在國民黨統治最鞏固的時期,接受了完整而平均質量不低的教育,親身經歷過台灣 社會由貧至富的飛躍,見證了在威權秩序下的社會團結、高效政府、相對廉能幹練有擔當 的技術官僚前輩,並和國民黨主政下的台灣,一起從童年的風雨飄搖中,陸續挺過70年代 的外交危機、石油危機,並在80年代末期迎來躁動但相對平和的民主衝撞轉型過程。 進入90年代,他們的事業進入衝刺或成熟期,台灣的GDP一度達到大陸的約四分之一之鉅 ;而台灣在區域間的政經實力,也隨著他們的努力而臻於高峰。 在國民黨和新黨、親民黨政爭的分分合合中,他們或曾出走、或曾歸隊,又一度團結在馬 英九的個人光環和國民黨在2008年所高唱的政治經濟邏輯下。 在和國民黨一起走過失去政權的慘澹時光後,他們在各個領域試圖為台灣在民進黨時期“ 失落的八年”趕緊補課,想“力用”大陸的成長力道,再造台灣再起的時勢;將廣闊的大 陸,視為台灣經濟轉型躍升、擴大能量的“藍海”。 然而,他們的下一代─亦即廣泛參與進“反服貿學運”等社會抗爭運動的20歲、30歲上下 的人群,卻已隱然把大陸對台灣可能帶來的政治威脅、軍事風險、文化衝擊和商業挑戰, 看得比大陸所能為台灣帶來的機會更突出。乃至讓國民黨政府的政經布局,出現了一套明 顯的“世代斷裂”─當馬英九世代的政治領袖和技術官僚、學者,自認為替台灣的產業、 台灣下一代的年輕人爭取到了比外國更好的貿易條件、鋪平了可供他們逐鹿大陸市場的坦 途之際,十分欠缺“兩岸命運一體觀”或“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等思想、觀念和情感基礎 的台灣20歲、30歲世代,卻多選擇裹足不前,不願輕易涉足這片他們眼中,政治運行邏輯 難以理解、社會文化線條相對粗疏、國族認同情感則與島內迭有衝突的神祕而混亂的大陸 。 哪怕它看起來奔騰、迅猛而充滿著變化,卻有相當部分的台灣年輕人認為:這早已不是自 己有機會採到果子的黑暗森林了。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放下了他們父輩曾擁有的競逐神州 的氣魄或想像;只盼著它的枝枒,不要再跨過海峽,攫取自己立身故園的養分,或恣意改 變小而靜美的台灣島上恬淡、單純、較有秩序的生態系。 在20歲、30歲台灣年輕人的想像中,注重貿易公平的咖啡館、手工環保的肥皂店和手工文 創品、溫暖雋永的二手書坊、散發著在地特色並足以串連起當地文化脈絡的民宿兼沙龍, 在台灣製造業大幅外移、科技業面臨激烈取代戰爭、互聯網商業和移動支付則因法規滯後 而長年裹足不前的狀態下,變成了下一代台灣年輕人創業的理想樣板。 而這些可名之為“小清新產業”的事業,也可以跟大陸不大陸、ECFA不ECFA沒什麼關係, 還散發著清香的理想主義草根色彩。於是,這些小清新產業的夢想,就被蔡英文開心悅納 地收入囊中,包裝為她第一次競選時的產業政策口號─“在地經濟”,以反襯國民黨重視 擴張中大企業產能,仍以外貿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陳舊”模式。 在2014年的春天,當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然簽成、只待生效之際,一批擔心服務貿易協議 會過度向大陸開放島內市場的年輕群體,更發動了“反服貿學運”,一舉掀翻了墨蹟未乾 的談判桌,要求國民黨政府“撤回服貿”“重啟談判”。讓自詡已為台灣爭取到極難得市 場進入條件的國民黨政府官員們瞠目結舌,碎了一地眼鏡。 由此而降,國民黨的路線和政策自信一夕盡失。在不知台灣社會邏輯和主流輿論視聽,何 以對政府部門抨擊至斯、對抗爭學生同情至甚的困惑和驚惶下,國民黨開啟了一系列的大 敗局。 在這次赴台觀選的過程中,我陸續見了約十位相交多年的老友。他們中的大多數,皆出身 於所謂的泛藍背景家庭,各為軍人、公務員、大學教授、上市公司經理人、保守派報業中 人家庭的子弟。在2005年他們陸續獲得公民權後,也都曾在不同時間點,一次或多次地支 持過馬英九,或其他國民黨籍的“立委”、縣市長候選人。 但在這次的大選中,扣除兩位正在政治行業中的工作者,其他人皆無一例外地拋棄了國民 黨的候選人,並表示自己的社交網絡同溫層中,表態要投國民黨的同學、師友、同事也幾 近於無。 在他們眼中,國民黨並不是其父輩溫存涵泳過的那個胼手胝足、共同走過光榮、轉型和低 谷的大家庭;國民黨更不是其父輩早年在台灣省籍隔閡仍嚴重時,用以標定他我身分、回 應本土主義反體制情緒波瀾的情感共同體。 國民黨,固然是一個“家裡頭過去比較支持”的政黨,但是其興衰榮枯,在年輕一輩眼中 ,早已屬於政黨政治發展的常態現象,不須將自己的生命和氣血綑綁於其上,為國民黨的 起伏悲雨洗晴。 “你也知道,認同這種東西,一旦你覺得你是誰、而你不是誰,它就不會很輕易地再改變 了”,上述友人中的其中一位,如此向我分析國民黨的困境。一來,許多泛藍家庭中的年 輕子弟、包括所謂的“外省第三代”,已逐漸卸下了國民黨在台灣政治市場上仍沒有完全 拋棄的中國認同。二方面,在過去幾年間,由島內青年群體發動的一波波抗爭運動中,許 多泛藍家庭出身年輕人,也陸續在某個時點,跨出家門,站到了國民黨的對立面。 在馬英九的八年任期中,Facebook等廣場式、開放式串連的網絡社交媒體在台灣逐漸紅火 ,甚至襲奪了政治資源和話題的上游,成為新聞議題最主要的發動點和策源地之一。 從2008年以來,包括為抗議動用警力過當的“野草莓學運”、為反對親大陸財團收島內媒 體事業的“反旺中運動”、為反對拆遷和爭地的台北“文林苑事件”和苗栗“大埔反徵收 抗爭”、和從環保議題出發,反對公營石化廠擴建的“反國光石化運動”,到為意外死亡 的陸軍士兵追問冤情真相的“洪仲丘事件”,和歷經前述一波波運動醞釀,終使青年介入 政治之熱情達到高峰的“反服貿學運”,以及馬英九執政末期,乘“反服貿”學運東風而 起的“反核四(第四座核能發電廠)運動”,和反對國民黨政府採用拉近兩岸史觀之教學大 綱的“反課綱運動”等等,無一例外地,均依循著少數青年網絡串連、釀成零星線下抗爭 、網絡社交媒體擴散、主流媒體跟進、更大幅度抗議行動升溫、反對黨因主流媒體跟進而 介入,最終迫使國民黨政府在滾雪球般的群情下退讓、妥協、擱置爭議或收回成命的模式 。 在這樣大規模且頻繁的,由網絡輿情倒逼現實政治的政潮沖刷下,抗爭的導火索橫跨兩岸 問題、環保、文化意識型態、居住正義、軍中和軍法黑幕等各個領域。一旦島內青年在任 何一個問題上受到觸動、和國民黨決裂,則在其他問題上,也自然更易於傾向反國民黨政 府的立場,甚至願意主動以自己的“覺醒”經歷,來“啟蒙”其他尚未和國民黨割席斷義 的親友同儕。 在國族認同的遞嬗問題上,在所謂泛藍家庭中成長的青年們,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認為,國 民黨的腳步沒有跟上他們成長和變化的道路;在公共政策的論辯交鋒中,國民黨更早已丟 失在網絡輿論中的話語權;而其在傳統媒體中的優勢,也隨著新聞工作者的世代更替,和 媒體追逐讀者口味的天性而迅速凌夷。 出身於泛藍選民結構版塊的島內年輕人尚且如此,原本對國民黨即不懷好感的家庭的年輕 一代選民,則更無向國民黨靠近的理由。 未來,一旦新上任的民進黨政府能夠在兩岸“冷和”之中,重新摸索出一套和大陸打交道 的模式,夯實除了“九二共識”四字以外,大陸尚可勉強接受的兩岸對話政治基礎,則國 民黨連自詡比民進黨更能處理兩岸關係的最後一塊比較優勢,也將被抽空。 從孫中山在夏威夷創辦興中會以來,淵源已達121年的中國國民黨,如果就此在台灣萎縮 下去,逐步滑出歷史舞台的邊緣,未必算是一個特別差的終局。 從1945年光復台灣和1949年舉黨遷台以降,國民黨體制在功過相抵之後,其在政治完全開 放、1987年“解嚴”之後的垂30年間,還在大部分的時間段裡,享受了黨國體制的賸餘紅 利;沒有遭遇暴力推翻或體制性的清算;甚至在近三分之二的時間中,仍然掌握著執政權 ,甚至主導設計了台灣邁入選舉民主社會後,絕大多數的政治制度和基本遊戲規則。 即便如此,國民黨最終仍把自己一步步洗出了牌局,如一片枯葉,掉落在這片自己曾反覆 翻耕和高壓宰制的土地上。這樣的結局,我不知道算不算公平?但至少,這是台灣人民很 可能會做出的決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y diven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2.155.253.15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53723426.A.6AE.html

01/25 20:04, , 1F
什麼垃圾文這麼長
01/25 20:04, 1F

01/25 20:04, , 2F
倒了再說
01/25 20:04, 2F

01/25 20:04, , 3F
那這一天一定要放假一天
01/25 20:04, 3F

01/25 20:05, , 4F
文章真der太長.我大便都大完了這篇還沒看完
01/25 20:05, 4F

01/25 20:05, , 5F
年輕人要入黨 也選民進黨或者時代力量 誰會選國民黨?
01/25 20:05, 5F

01/25 20:07, , 6F
要倒就倒 廢話那麼多
01/25 20:07, 6F

01/25 20:07, , 7F
太長了 直接end
01/25 20:07, 7F

01/25 20:09, , 8F
互連網?
01/25 20:09, 8F

01/25 20:09, , 9F
這篇好看呀~
01/25 20:09, 9F

01/25 20:09, , 10F
到處都引號 支那真是阿Q啊 全民都是阿Q正傳的翻版
01/25 20:09, 10F

01/25 20:10, , 11F
麻煩在外支那人把中國國民黨領回支那大陸去
01/25 20:10, 11F

01/25 20:12, , 12F
寫得不錯
01/25 20:12, 12F

01/25 20:15, , 13F
廢話一堆 國民黨是個從頭到腳都貪瀆的政黨 講民進黨比較
01/25 20:15, 13F

01/25 20:15, , 14F
貪? 笑話
01/25 20:15, 14F

01/25 20:15, , 15F
廢文翻譯:需要轉型正義
01/25 20:15, 15F

01/25 20:16, , 16F
翻譯:16年李扁遺毒教育出太多台獨份子
01/25 20:16, 16F

01/25 20:17, , 17F
中國人寫文章 真的廢話很多 講重點啦
01/25 20:17, 17F

01/25 20:17, , 18F
快去選黨主席拉 大家才會看你的廢文
01/25 20:17, 18F

01/25 20:18, , 19F
以貪污數量來說 民進黨真的不能跟國民黨比 但是比層級 第一
01/25 20:18, 19F

01/25 20:18, , 20F
任總統就貪污 這恐怕也是歷史紀錄
01/25 20:18, 20F
還有 78 則推文
還有 76 段內文
01/25 23:15, , 99F
幫補個血 整體還是不錯的 只是缺點如同樓上說的 骨子裡
01/25 23:15, 99F

01/25 23:16, , 100F
的大中華一家人觀念 在他文字中總是不經意流露出來 和帝吧
01/25 23:16, 100F

01/25 23:17, , 101F
那些來交流的遊客一樣 認為兩岸理應在一起 中國會幫台灣
01/25 23:17, 101F

01/25 23:18, , 102F
台灣年輕人就是井蛙 被操弄被去中國化荼毒了 只懂小確幸
01/25 23:18, 102F

01/25 23:21, , 103F
但這是理念立場問題 無解的 他這篇還算盡量持平客觀的了
01/25 23:21, 103F

01/26 00:13, , 104F
這篇很好看呀,噓的有好好讀完嗎
01/26 00:13, 104F

01/26 00:41, , 105F
這篇都選擇性挑東西講,只有立場一樣偏中或無立場才覺得好
01/26 00:41, 105F

01/26 00:45, , 106F
深度與廣度夠,但是狂舔中國LP讓人想吐
01/26 00:45, 106F

01/26 02:07, , 107F
來到台灣。心向大陸才是k黨的敗因
01/26 02:07, 107F

01/26 02:47, , 108F
頗精彩
01/26 02:47, 108F

01/26 08:49, , 109F
廢文,根本馬迷寫的,把太陽花寫成亂黨汙名服貿,卻不談黑箱
01/26 08:49, 109F

01/26 08:50, , 110F
把歷史事實跟自己的政治立場偷偷包裹在一起而已
01/26 08:50, 110F

01/26 08:52, , 111F
通篇提國民黨的老債,世代,卻不提本身的執政無能
01/26 08:52, 111F

01/26 10:27, , 112F
廢話好多的文章
01/26 10:27, 112F

01/26 14:07, , 113F
國民黨史觀還是太濃,但對藍腦人來說依然是值得思
01/26 14:07, 113F

01/26 14:07, , 114F
考的論點。
01/26 14:07, 114F

01/26 14:08, , 115F
反服貿學運污名化? 根本是黑相的東西
01/26 14:08, 115F

01/26 14:09, , 116F
很明顯是馬迷相信馬的兩岸經濟紅利的話
01/26 14:09, 116F

01/26 14:10, , 117F
把與現實脫節怪到貨貿服貿被擋下來 都是they的錯
01/26 14:10, 117F

01/26 14:12, , 118F
而且從頭到尾都是媒體跟藍委在抹黑 說扁政府貪
01/26 14:12, 118F
文章代碼(AID): #1MfWyYQk (Gossiping)
文章代碼(AID): #1MfWyYQk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