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那些啟蒙我的電影們。(李明璁)

看板Film-Club作者 (nominee)時間13年前 (2010/09/13 23:39),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5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nominee 信箱] 作者: nominee.bbs@ptt2.cc (nominee.bbs@ptt2.cc) 標題: 那些啟蒙我的電影們。 時間: Mon Sep 13 23:38:44 2010 作者: camduck (camduck) 看板: camduck 標題: 那些啟蒙我的電影們。 時間: Sun Sep 12 21:34:30 2010 **本文原為[cue.電影生活誌9月號]所採訪撰寫, 但因後來刊登版本,在口述者與撰文者皆不知情的情況下, 該雜誌即因其編輯考量而大幅刪減精闢的開頭導言、 乃至許多啟蒙片單也被整段移除。 坦白說,作為一次精采的電影啟蒙經驗分享, 雜誌上呈現的殘缺版本實在太可惜了。 以下是完整全文,敬請閱讀參考。 「那些啟蒙我的電影們。」 口述│詹偉雄 撰文│李明璁 「電影提供無數的參考故事,幫助建構我們的自我敘事。」 「啟蒙」這概念,其實有種特別的意涵,這個意涵尤其來自 於我們個人切身的感觸。而跟啟蒙相近的概念是「教育」, 它泛指一種從無到知的過程,可是這過程,卻未必對於個人 有知的況味。譬如在校學數學,你學會了,但那東西對你而 言,沒有一種切身的愉悅快感。然而當我們講啟蒙,它卻意 味著一種自身存在感的撞擊,和所謂的教育經驗不大一樣。 啟蒙的英文是「enlightenment」,字義上就是一種「開光」 ,它與柏拉圖講的洞穴故事相呼應:你不但知道了原本不知 的事物,且更因此有種「照亮了我的什麼」的感覺。換句話 說,我們在求知的過程裡,也是會動情的。教育如果沒有啟 蒙體驗,知識的力量是很微弱的,頂多只是應付考試,一段 時間後就和你一刀兩斷。英語學的好的人,它自己和那個語 言必然有種傳記式的連結。我高中的時候,學校有個數學天 才,他不用補習就可以解題、甚至還可以出題,常跟數學老 師拼方程式,大家在下面看簡直覺得那是無字天書。但他跟 我說,數學裡所有的等式、運算,對他來說,都像是要解開 宇宙的秘密,所以他每一次在那個過程裡都覺得很快樂。 所以我說啟蒙這個字極具個人性,我相信每個人在他一生裡 都會有一些啟蒙經驗,也相信很多人的啟蒙經驗是來自於電 影這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媒介。如今我們每個人都活在媒介 的世界裡,不管是在電影院、電視頻道或是網路下載看到的 電影,一定有愈來愈多的啟蒙經驗來自電影。而且更關鍵因 素是:現代人對於自我的建構,是透過一連串的故事述說而 聯結起來。每個人知道自己是誰,是來自於腦海裡清晰的時 間序列的結構:「我出生在哪裡、成長的經驗、經歷過哪些 關鍵的事件、在生命裡出現過的轉折」等等,透過這一連串 的敘事建構出自我。 那麼為何需要建構這個自我?因為我們要向著一個我們渴望 的、理想的「我」而去。於是我們會在「現在」的時間流裡 ,透過追尋新的經驗去創發或改變自己;換句話說,在建構 自我的時候,除了回溯過往的傳記中的我,我也同時必須開 放性地將自己嘗試放入另外一個敘事,從而在那個敘事的前 因後果裡,產生不同的感覺或體悟,最後再從那個敘事重新 返回到我們自己的敘事。由此,所謂的自我便會產生重大的 改變。 譬如我們在童年讀亞森羅蘋或福爾摩斯時,自就彷彿會跟著 跳下去冒險,碰到道德困境的情節,自己也會陷在裡面;而 在「共同經歷」那些故事之後,你會發現實際上的自我好像 或多或少也跟著改變了。我們經常會渴望在除了自身的生命 情節之外,也能進入別人的故事,受陌生經驗的洗禮,因為 唯有如此才能讓建構自我的敘事更加豐富完整。由此觀之, 電影帶給人的啟蒙經驗,意義重大至極。它提供無數的參考 故事,幫助建構了我們的自我敘事。 「這個故事或許虛構,但召喚出自我的經驗感受卻很真實。」 當一個人在漆黑的電影院裡感動得嚎啕大哭,他就捲進了那 個故事,受到劇中人物經驗的洗禮。雖然那顯然是「另一個 人」的存在感,但他卻能因為電影的中介而與之一同經歷某 種道德抉擇的情節。這個故事或許虛構,但召喚出自我的經 驗感受卻很真實。換句話說,即便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從來沒 有過這樣的經驗,但因此而接受電影洗禮過的心靈卻已經不 一樣了,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啟蒙。 1980年代我在台大讀書的時候,參加了視聽社,身邊一堆對 電影如痴如狂的人,雖然我也很喜歡看,但總還是疑惑他們 怎能愛得如此痴狂。後來慢慢發覺,那種迷戀就源自電影豐 富的敘事與自我追尋的動能。這其實也很像十八、十九世紀 歐洲社會當時小說的興起。因為現代人才有強烈的自我,相 較於傳統社會總是幫你規劃好人生軌道,只要按表操課就好 ,不必有自我。社會學家紀登斯說現代性就是一種反思性的 文化;因為反思,自我才會誕生,明天和今天可能就有重大 的差異,自己對於追求未知的人生有高度的期望。 就此而言,電影確是現代性的表徵,它是如此恰當的媒介, 把所有人捲入某個故事裡面,而且比小說更強大,它在官能 上創造的碰撞更直接且全面。讀小說必須有好的文學想像力 才能進入故事,可是一般人很快就會被電影的影像、聲音、 情節所吸引。觀眾會順著那個敘事行進,想要知道它的結果 ;因為敘事是人們建構自我的本能,所以電影最大的魔力就 在這裡。 「我人生的第一篇影評,與其說是講電影,其實是描述我如 何被啟蒙而政治化的過程。」 以下我想分享的啟蒙片單,很多都是我在高中、大學時看的 ,因為在那個時間點上,一個青年對世界有很多的好奇、疑 惑;而某些電影便扮演著啟蒙角色,告訴你一些前所未知的 事,且是透過自己切身的經驗去理解和消融那個電影故事裡 的經驗。 比如說,大學時在金馬國際電影展看了Costa Gavras的《失 蹤》(Missing),描寫七零年代在智利的軍事政變,皮諾切軍 頭推翻了民選的阿葉德總統的左翼政權,背後其實是美國中 情局所支持策動的。故事是講一個熱心於人道援助活動的美 國年輕人,莫名奇妙在那場政變中被逮捕後來被處決,他的 父親從美國飛到智利,和在當地的兒媳婦花了很長的時間找 尋屍體的下落。 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政治啟蒙,因為我們所 有看電影的人都像是這位不斷在「尋找」真相的父親:身為 一個有教養的美國人,他原本對人事物的判斷都自有一套清 晰邏輯,直到他一步一步尋找後,才發現美國大使館根本就 在唬弄他,因為美國根本就策動了智利的軍事政變,而他兒 子的死根本沒人在乎。於是他慢慢地「政治化」了,從本來 是一個和政治毫無牽連的人(單純相信著美國憲法精神、也 相信以美國國旗發言的政府官員的話),在這個過程裡發現 :原來真實的政治是潛藏在不為人知裡面的。 看完這部片之後,我在台大校園刊物寫了我人生的第一篇影 評。那篇影評與其說是在講電影,其實是描述我如何被啟蒙 而「政治化」的過程。 因為當時還是戒嚴年代,我大一時剛結束美麗島大審,你清 楚知道,在台灣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涇渭分明。只 要統治者界定是不可以做的,就不需講任何理由,這就是獨 裁政權的特色。在看《失蹤》這部電影時,我深刻感覺到台 灣、智利、和我個人之間有一個鏈結。這個啟蒙感受不只來 自對故事的理解,也包括導演Costa Gavrass那種很暴力卻 又詩意的風格。比如有個場景是在很大的體育館進行認屍, 看台上下全部排滿了屍體,足球場中間被鐵絲網圍著,上空 有直升機盤旋,而裡面全部是隨時可能被抓去處決的囚犯, 那個影像對我來說震撼至極。 「《四百擊》的最後,鏡頭在少年跑到海邊時就定住了,真 可說是影史上最難忘的一個回眸。」 1980年代的台大附近有很多「電影屋」,每天都會把今天要 放的片單寫在門口,每個人進去三十塊錢一杯紅茶。一台37 吋的電視擺在上頭,兩台錄影機接著就開始放電影。大三大 四的時候,我就在陳文茜開的「跳蚤窩」當打工炒菜的小弟 ,那裡放的片子都是韓良露提供的。就是那時第一次看了楚 浮的《四百擊》,那真的是我「理解電影可以是怎樣」的關 鍵啟蒙。以前國高中時看的電影,基本上就是瓊瑤或武俠片 ,就算看再多,自己也很難在電影的角色裡取得認同。 《四百擊》是從一個小孩子的角度看巴黎,敘述一個從小書 讀不好,被整個社會放棄的不良少年,被送到感化院的故事 。片頭是一連串移動的畫面,都是以艾菲爾鐵塔為中心,所 以清楚知道這仰望的角度,是一個小孩子的視角,直到後面 才突然發現原來這時他坐在囚車上,正被帶離巴黎,前往近 郊的感化院。電影最後他在踢足球時突破防守,從感化院逃 脫,繞過鐵絲網跑出來的時候,楚浮給了他一個非常長的鏡 頭,讓這個男孩一路跑,跑到他不斷跟遺棄他的父母談到的 海邊。海邊對巴黎小孩來講是個自由的意象,到了海邊就自 由了,可是他卻一輩子都沒去過海邊。鏡頭在他跑到海邊時 就定住了,真可說是影史上最難忘的一個回眸。 後來蔡明亮的《臉》,就找了楚浮《四百擊》的小孩,這時 候他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先生了,請他再演一遍當初他在 《四百擊》裡面的那個鏡頭。毫無疑問,這是最大的致敬。 我當年看時,真覺得「哇靠,電影是可以這樣子幹的。」即 便是一部法國片,拍的時間更早在我出生之前,明明距離相 隔如此遙遠,我卻對這部電影這麼有感覺,好像說到我心裡 的話一樣。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安東尼從感化院被移到監獄 的時候,他跟著一群人坐在囚車裡,囚車一直開、一直開, 開離巴黎的街道,畫面是巴黎五顏六色的燈光街景(儘管它 是黑白片)。光影一直流動,視覺跟著晃動;在這搖動裡, 安東尼,這個從來沒有面部表情的小孩,就掉了兩滴眼淚下 來。到現在我都一直記得那一幕,很難說明清楚那種震撼感 覺,不過那感覺卻讓我清楚知道,電影是可以很有力量的。 「看完《單車失竊記》之後,就知道馬克思的理論為何那麼 影響至鉅。」 同樣帶給我巨大力量的,則是安哲羅普洛斯的《尤里西斯的 凝視》〈Ulysses' Gaze〉。這部片中,尤里西斯要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所經歷的每個過程都代表著一段歷史。其 中有個超現實的片段是他在客廳跳舞,好像進入了時光隧道 一般。這電影從此啟發了我後來從未止息的、對於歷史跟個 人關係的探討。直到如今,我之所以能對知識有熱情,或是 對人的命運有熱情,特別關注人在歷史和時間流逝中的轉變 ,這部電影扮演很關鍵的角色。當主角沿著多瑙河坐船一直 往回走,看起來像是地理上的逆溯,其實是時光的逆溯。 《尤里西斯的凝視》處理了從巴爾幹半島戰前的混亂,進入 到共黨統治集權的年代,然後又經歷了後共黨年代,與擁抱 資本主義社會的疏離與無助。電影可以這樣搞真是太讚!我 覺得每個教歷史社會學的人,都應該放這部電影給學生看。 而我對社會學之所以開始感興趣,高中時讀陳映真的小說《 夜行貨車》是第一次啟蒙,第二次則是我在大一時所看的《 單車失竊記》,看完之後就知道馬克思的理論為何那麼影響 至鉅。因為單車就是窮苦勞動者的生產工具,有了單車,就 有工作能力,有工作能力,就有了自身存在於社會的認同。 難怪片中主角掉了單車要千方百計把它找回來;而當整個社 會把它視為竊賊時,他的命運會如此的沉淪。 「在小孩子的世界裡,你看到大人殘暴力量的來源。」 因為受到電影和其他各種文本的政治啟蒙,我的大學後半生 涯變得非常政治化,參加了很多反對運動。但是在那個過程 裡,卻慢慢發覺自己不會成為一個政治人物,因為我參與政 治運動的起心動念是和許多同學並不一樣,我從來沒想過之 後要參選之類,只是單純想打倒威權主義,追求一種終極自 由的狀態。看篠田正浩的《少年時代》(和楊德昌的《牯嶺 街少年殺人事件》差不多同一時期),特別心有戚戚。 這部片描述二次大戰期間,美軍轟炸日本,東京的一個小孩 為了躲避轟炸來到鄉下,因為他是轉學生常被人欺負,後來 結識了一個孔武有力的夥伴,那個人在班上也是很孤獨的, 於是就成為了保護者的角色。主角剛開始雖然和這個孔武有 力的人很麻吉,但是在相處的過程逐漸發現他動不動就發脾 氣、摔東西,可是同時又很會照顧人。不過即便如此,後來 還是因為某事而兩人決裂,弱小的主角下定決心,即便會被 人欺負也不再找他了。故事進行到最後,戰爭結束,主角要 回東京,心裡想起當年罩他的保鏢同學。當他坐火車離開時 ,經過一道橋,主角看著車窗,突然橋旁邊的田埂上,昔日 保護他的好友手裡拿著一把菜頭,追著火車跑要送給他,然 後火車就慢慢離開了。 看這電影之前,其實搞不清楚為什麼日本或德國社會,明明 如此文明,竟然卻會出現那種威權主義的信仰。而這個片子 就從小孩子的世界告訴你,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世界,假 如不走制度化規範的道路,就需要有一種「束縛的保護」; 也就是說,一種弔詭的恩庇依賴關係。電影彷彿就從一個生 活事件,去解釋了一個集權主義的源起。這也有點像我們去 年看《白色緞帶》,在小孩子的世界裡,你看到大人殘暴力 量的來源。 「權力這東西講起來很複雜,如果去看政治學的書,一脫拉 庫根本吃不消,但是看完《教父》大概就能了解。」 至於我開始理解到政治學核心的命題「權力」,則是看了《 教父》。第一集講的是麥可的轉變,他本來是很天真的青年 ,但後來卻能變成黑幫頭子。到了第二集,則描述柯里昂如 何從義大利逃避人禍,到美國變成了教父。小時候我們能理 解人們會因利益而行動,看了這系列電影則能察覺到,人們 還會為了權力而行動。權力其實是很迷人的,它不只可以隨 意操縱別人的生死,它還決定著人們如何建立起對你的認同 。這些東西講起來很複雜,如果去看政治學的書,一脫拉庫 根本吃不消,但是看完《教父》大概就能了解。 看完第一集教父的人,應該永遠都會記得最經典的「平行剪 輯」:麥可最後要成為姊姊兒子的教父而在教堂裡受洗,但 同一時間他的手下卻正在進行一場血腥的屠殺,把他所有的 仇人都幹掉,甚至連帶的,也要把受洗孩子的生父做掉,因 為是他出賣了家族。在那個平行剪輯的過程,我覺得這其實 是對於「人」的一種歌頌:麥可的權力已經大於天父。教父 才是主角,上帝已經退位。 而對我來說,與柯波拉並列為美國最具啟蒙意義的導演之一 則是伍迪艾倫,他的《Interiors》(我心深處),和他多數 比較嘲諷調性的作品有點不同,是一部很冷冽的現代劇,描 述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媽媽患有憂鬱症,爸爸已無法和她 相處而要分手,他們有三個已經長大的女兒。片頭是媽媽自 殺,這個自殺的鏡頭我至今難忘,一個陰霾的黃昏,海浪非 常大,媽媽一路走到海裡,直到海浪把她吃掉。情節的主軸 是三個女兒不斷回想她們和父母的關係,以及爸媽彼此間的 關係。這簡直揭露了現代社會裡所有可能的家庭僵局。 我看完這個片子非常震驚,走出大世紀電影院,看著羅斯福 路周邊點著一盞盞燈的尋常人家,原來每個暈黃的燈光所塑 造出家庭和樂表象的背後,其實都可能是現代人分崩離析、 破碎孤寂的心靈。 「當時看完《遠離非洲》之後,我真覺得自己轉大人了。」 然而,不管你對人們共組家庭的想像是樂觀或悲觀,我們都 還是會看愛情故事,可是只有少數有關愛情的電影可以帶給 你啟蒙的經驗。我大學畢業後就去當兵,然後情感上遭遇兵 變,那時剛好看了部電影叫做《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由勞勃瑞福和梅莉史翠普所主演。故事情節很簡單,在 非洲,一對中年男女相戀,可是這男的一直跑走,因為他要 追求自我、要去遠方狩獵;女的在多次的分合之後,決定放 棄這段感情。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對那時候的我而言,卻突 然發覺了兩性之間所有親密關係大部分的道理。電影配樂裡 用了一首莫札特單簧管的協奏曲K.622,那是莫札特臨死前 倒數第四個作品;莫札特的音樂多半是很快樂的,可是這個 單簧管的演奏卻是平靜中帶著哀傷的死亡氣息。 這個音樂和電影故事的結合,大片的非洲草原、落日,它到 目前為止仍然在我的腦海裡,詮釋著一種關於愛情的代表影 像。當時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真覺得自己「轉大人」了。 「楊德昌教會我們怎麼看電影,至少看了他的電影之後,我 發覺自己可以看得懂更多別人的電影了。」 除了西方電影,國片對我也曾扮演啟蒙角色。在我當台大第 一屆學院影展主辦人的時候,看完楊德昌《海灘的一天》, 印象非常深刻。「海灘的一天」時間很長,描述傳統台灣家 庭裡兩個女性的故事,由張艾嘉和胡茵夢分別飾演。我震驚 於楊德昌做電影的方式,簡直就是為所謂現代主義的藝術運 動做了一個絕佳示範:它有個很吸引人的開頭,又有一個意 料之外的結局,中間有些看似無關的情節,可是到了終點, 居然發現每一塊又都連結在一起、緊密而不可分割。 後來我看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才發覺楊德昌的電影跟他很 像。現代主義中的每一個東西,都要求完整的結構,這個結 構裡的每一個元素都彼此扣連,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分鏡, 譬如片中張艾嘉的哥哥放著貝多芬的田野交響曲而跳舞,這 醞釀到後面就為此悲劇帶來更大的力量。楊德昌教會我們怎 麼看電影,至少看了他的電影之後,我發覺自己可以看得懂 更多別人的電影了。 如果楊德昌對我的啟蒙是藝術表現層次上的,那麼侯孝賢帶 來的則是一種深刻的認同建構影響。我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台 灣人,從小看電影卻始終無法對「台灣」這土地產生太多情 感聯結。直到看《童年往事》,才發覺那裡面的台灣,竟是 我記熟悉又陌生、整體而言其實是不太認識的台灣,而我對 它其實是非常有感情的。 於是我開始想要多認識些、到台灣各處走一走。《童年往事 》是侯孝賢自傳的電影,在那棵大榕樹下,風吹著,銅鑼的 小鎮,不良少年的鬥毆,讀不好書的孩子的焦慮,對不熟悉 的、已經臥病在床的奶奶一生的好奇,那種日常生活,風吹 、樹搖、水龍頭在滴、炒菜的聲音,這所有屬於台灣的細節 的美,就是我「台灣意識」的情感啟蒙。說來諷刺,我是在 當兵放假時去看的。還記得是在西門町,整個戲院只坐了三 個人。那個年代,是侯孝賢在國外受肯定、但卻在台灣備受 歧視的年代。 相對於重新發現台灣,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則是 我重新認識中國的開始。雖然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曾帶 媽媽回大陸探親,可是所謂中國對我而言沒有太多切身的感 覺。直到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突然我就這麼認識了中 國。電影是很奇妙的,它領你來到一個大宅院的場景,我記 得攝影機從一個門,然後慢慢的拉起來,你看到層層疊疊的 屋簷,屋簷下,是穿過時間的一種閉鎖的權力關係。到了哪 個新寵姨太太的房間就點燈,然後熄燈,女人之間開始爭權 奪利,男人則在父權制度下成為一個現代國王。這既是中國 社會難以革除的醜陋內在,但偏偏又內涵了很多中國的美好 。至今讓我印象最深的橋段,就是鞏俐演的四姨太進去時搶 了三姨太的地位,而她為了要再爭回老爺,便拿出當年吸引 老爺的看家本領──唱京劇,於是大清早五點鐘,三姨太的 聲音迴盪在大宅院。這真是中國式的痴狂,所有藝術上的美 妙都在那裡頭呈現了。 這部片的原著是蘇童寫的《妻妾成群》,我發覺電影其實比 原著更精采。搞美術設計起家的張藝謀拍這片子擺明就是要 取悅外國人,要創造中國文化的媚惑力;而我們人在台灣, 竟也就一併被吸引進去了。 「《臥虎藏龍》真的讓電影這東西又更前進一步,它的敘事 能力簡直超越了過去我看那麼多電影所建立的詮釋疆界。」 後來李安的《臥虎藏龍》就更不用多說了,武打片拍得像舞 蹈片,把一個成長電影拍得讓中年人感傷,我真覺得它是一 部向年輕人致敬的電影。在我看來,其實它和《斷背山》也 有同一主題:人們沒有珍惜當下,而是為了社會給的一個目 標,直到人之將死的那刻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把握住任何東 西。看這部電影時,已經是我四十歲看過很多電影的事了, 對武俠片也有傳統的認知,就是正義、背叛、復仇等等,但 《臥虎藏龍》竟能把一個老派的通俗劇、一個中年人垂垂老 矣,感慨自己生命虛度,然後受一個年輕人吸引,但年輕人 不甩他的故事,講得如此饒富新意。 《臥虎藏龍》真的讓電影這東西又更前進一步,它的敘事能 力簡直超越了過去我看那麼多電影所建立的詮釋疆界。譬如 到了第二十分鐘才開始出現打鬥,那段章子怡去道歉,然後 被楊紫瓊抓到,接下來十分鐘都是追逐,追逐完,碧眼狐狸 救了她然後飛走,留下楊紫瓊站在原地。據說在坎城眼展首 映時,觀眾這時候已經迫不及待站起來鼓掌了。而且那場打 鬥,還配合了譚盾節奏棒極的鼓;後來我甚至留意到,很多 西方電影只要開始打鬥就會打鼓,比如《駭客任務》裡莫菲 斯教尼歐練功時,或者在布萊德彼特主演的《特洛依:木馬 屠城記》中,阿基里斯和海克特的打鬥也是配著鼓進行。 而之後在竹林上飛翔的橋段,那已經不是武俠片,而是舞蹈 片了。周潤發這個中年男子心儀美少女,於是在竹林裡穿梭 纏綿,像極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裡,高音和低音部的兩把小提 琴一直交相繞著。 說真的,看這部片總有一種莫名的驕傲感。它根本是完全原 創的,根本應該拿到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因為在電影藝術 形式上的創新,那年其實沒有片子能贏過它。 如果說楚浮的《四百擊》,是我人生第一次領受關於「電影 竟可以如此拍」的啟蒙,那麼二十多年後,我第二次感受到 電影「還可以搞成這樣」的巨大震撼,就是看《臥虎藏龍》 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156.244

09/12 21:46,
請問可轉乎?
09/12 21:46

09/12 22:08,
可轉
09/12 22:08

09/12 22:47,
轉了 謝謝老師的大方
09/12 22:47
cockroachs:轉錄至看板 silenthill 09/12 22:47 GixAndy: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2 22:53 falcony007:轉錄至看板 Brain-storm 09/12 22:55 eoijcu: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2 23:04 darkelf328:轉錄至看板 Malalavas 09/12 23:15 fade: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2 23:21 kaoruch: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2 23:46 habright:轉錄至看板 Philip 09/12 23:49 akaung:轉錄至看板 akaung 09/13 00:22 ccheihw: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00:37 dreamhunters: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01:18 tongue:轉錄至看板 tongue 09/13 01:33 deanstev:轉錄至看板 deanstev 09/13 01:45 clearff:轉錄至看板 profundis 09/13 01:54

09/13 02:07,
謝謝老師分享,謝謝老師慷慨給轉。
09/13 02:07
bdst: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02:07 noahlin: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02:15 youtien:轉錄至看板 Youtien 09/13 02:22 kakablessme: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04:37

09/13 04:48,
精彩
09/13 04:48

09/13 09:14,
謝謝借轉~
09/13 09:14
jiayiing:轉錄至看板 realistic 09/13 09:15 shinze:轉錄至看板 letoile 09/13 09:53 lemini: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09:56 dodolongdodo:轉錄至看板 libidodo 09/13 09:56 smallgoose: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10:40 Asim: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11:14 juianan: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12:30 Absinthe: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13:55 Epochal: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15:24 bule1212: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15:32 pumpkinya:轉錄至看板 StudyJsen 09/13 15:32 ichiro2201: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16:41 Dionisio:轉錄至看板 Dionis 09/13 18:53 hichuan:轉錄至看板 hichuan 09/13 19:35 IAMYC:轉錄至看板 Asyik 09/13 21:23 mishyde:轉錄至看板 bibibobobi 09/13 21:46 smelser: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9/13 22:14 stillshine:轉錄至看板 nikko 09/13 22:31 m781115:轉錄至看板 m781115 09/13 22:5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107.205

09/14 22:57, , 1F
看的點不一樣
09/14 22:57, 1F

09/14 22:58, , 2F
我回錯惹ORZ
09/14 22:58, 2F
文章代碼(AID): #1CZaMcX2 (Film-Club)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15 篇):
文章代碼(AID): #1CZaMcX2 (Film-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