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Do something

看板Education作者 (替天行道)時間14年前 (2010/03/05 23:4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引述《fyao (Ken)》之銘言: : ※ 引述《h90257 (替天行道)》之銘言: : : 台灣的教育和社會並沒有想像中的開放 政府目前的教育改革多半是開放一些皮毛而已 : : 例如 解除髮禁 免除體罰 常態分班等 但實質上的教育內容仍由政府管制 : : 課綱由政府訂 課本由政府審 考試由政府相關機構出題 學術資源也是政府的 : : 台灣的教育環境仍然是以國家說為主 因此教育當然會以政府的需求為主 : 我有一點疑問: : 一個國家若是採取 家庭說/個人說 為主的教育政策, : 是否仍可能由政府訂課綱、審課本、出考題? 政府多少會介入 只是通常採這兩說的都是最低程度的介入 例如 不能有危害學生權益的情事 或明顯危害國家安全 如灌輸偏差思想 邪教等 : 畢竟,政府在現代國家的角色有必要的功能, : 或者說它執行公權力的手段可以很多元化: : 它可以很民主地維持課綱、課本、考題等訂定程序上的正義, : 以確保它們能忠實地反映出「重視家庭價值觀」/「個人發展」, : 或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 : 也可以程度不一地操控介入這些教育事務的發展, : 以維護政權穩定/政黨利益。 : 那麼,要判斷一個國家的教育方向是採國家說/家庭說/個人說, : 主要的依據是看課綱、課本、考題、學術資源的擁有者為政府或民間? : 還是看那些東西的實質內容所反映出的價值觀? 看政府能對教育的干涉有多少 採個人說是最低程度的干涉 通常是放手讓教師或專業教育者 去執行教育 政府只會決定一個方向 例如 每個小學生都要有基本的某某能力 然後 教師只要能達到這點 其他要怎麼教就是教師的事 當有爭議時 政府再介入處理即可 通常這種地方的教師在社會聲望 專業素質和教學自由度是相當高的 以前英國改革前比較偏這種 還有美國有一陣子也是 還有一些歐洲教育會偏這點 而家庭說比較常見的是美國 這也挺符合他們民主的精神 他們學校(公校)的教育方針通常會是由該校所在學區的居民(或其代表)決定 因為學校的資金跟學區居民的稅金有密切關係 但他們通常比較關心學校在一些敏感問題的教育方針 例如宗教 道德(含性教育) 族群 還有學校發展的方向 如升學取向 活動取向等 不過這跟居民結構也有關係 通常 白人, 有錢人, 或有特定信仰 的社區居民 會比較積極 家長會的勢力也比較強 台灣目前在家自行教育 算是家庭說表現的極致 : : 從微觀的角度 : : 教師本身也會這三種觀念 因此採用的教育手段就會不同 : : 例如兩個教學能力和教育專業一樣的老師 一個採群體說觀點 一個採個人說的觀點 : : 群體說的教師通常比較重視群性和紀律 會希望學生能夠遵守各種規定 : : 而個人說的教師通常會依據學生的需求調整教育內容 給學生的空間比較多 : : 兩者培育出的學生就不一樣 : : 但出發點也都是為學生好 : : 這是很難評論對錯 : 出發點也許是評論的考慮選項之一,但不會是全部。 : 最重要的應該還是要在「不違法」的前提下, : 看看何種教育手段能帶給學生更多學習上的進步。 : 教育絕對是有績效責任的,不是說教師主觀認為自己在教育, : 任何行為就都是教育手段。 : 學生的進步情形(無論採何種評量方式、評量時距)應該成為教育績效的重要判準。 是 教育是一種工作-成效的概念 所以如果真的要說 應該是有績效可以算 目前 教育評鑑的方式 有幾種做法 是委由專業的評鑑公司 或由教育相關機構(如美國的校長協會)進行 除了保證中立性外 也能確保評鑑的專業性(評鑑者具有教育背景也有評鑑的知識) 而這類的評鑑 通常是透過訪談 學生學科能力表現 和 觀察 這是最理想的方式 但缺點是貴 一般中小學應該負擔不起 另外 就是由政府派遣督學或專家去 台灣目前校務評鑑是這樣 不過這種台灣這點真的很差 只去一天 就算是李昌鈺 也無法評鑑出什麼問題來 有的是主張教師自己做評鑑檔案 證明自己是有績效的教師 這種做法目前被台灣引進 如果台灣真的要推 現階段比較有可能的 應該是這類的評鑑 最後是透過學科成績來測驗老師的績效 但這是最差的方式 可是也是最客觀的方式 因為學生的所有行為 只有這個能被量化和被標準化測驗 目前美國流行的是這個方式 另外通常評鑑成果都應該要被公佈 作為資訊公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218.63
文章代碼(AID): #1BaIQNB8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aIQNB8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