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Do something

看板Education作者 (替天行道)時間14年前 (2010/03/05 20:54),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5 (看更多)
※ 引述《deadly (Silly, nickname)》之銘言: : 其實沒有甚麼資格說, : 因為不是教育從業人員。 : 但其實也大有資格說。 : 我們多是制式教育的產物, : 對於制式思維的優劣各有認識。 : 我們都關心教育的未來, : 試著在討論中找到一些靈光一閃。 : 以下個人大發闊論, : 不盡不實虛無飄渺胡扯瞎猜有之, : 就是陳述個人感受到的現狀, : 如有不遜之處,請海涵。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6300 : 網友推薦的一本書,還滿有趣的。 : 老師似乎是保守的象徵? : 雖然其實多數人都是抗拒害怕改變的, : 但教育的本質就是進行引導改變, 改變也有很多種 教育在這方面的討論很多 也產生幾種對教育的看法 一種是採群體說 認為教育應該是以國家的需求為主 並由國家主導教育事務 理想中的學生是要能夠為社會服務 發展社會的競爭力 通常這類型教育會希望學生有愛國心 服從國家 知識追求 人力資源發展等特色 一種是採家庭說 認為教育應該尊重家長的意見 學校應該要配合家長進行教育 理想中的學生是要能傳承家庭價值 或有良好的德行 而這類型教育會特別重視價值觀 宗教 等方面的教育 一種是採個人說 認為教育是發揮個人潛能 由教育專業來引導學生發展潛能 理想中的學生就是能夠發展自己興趣和潛能的學生 最後這塊是重視學生發展 而學生的選擇機會也較多 這三種觀點都有消長 巨觀的來看 群體說是最普遍的 而西歐國家除英國明顯是採群體說之外 通常會平均把群體 個人 家長三者結合發展 美國則是比較偏家庭說 東亞地區幾乎都是國家說 台灣主要還是以群體說為主 也就是以國家來主導教育 現在解嚴後 因為民眾反彈 有稍微採家庭說的觀點 但比例上還是以群體說居多 而個人說只用在資優生或特殊才能學生上 台灣的教育和社會並沒有想像中的開放 政府目前的教育改革多半是開放一些皮毛而已 例如 解除髮禁 免除體罰 常態分班等 但實質上的教育內容仍由政府管制 課綱由政府訂 課本由政府審 考試由政府相關機構出題 學術資源也是政府的 台灣的教育環境仍然是以國家說為主 因此教育當然會以政府的需求為主 從微觀的角度 教師本身也會這三種觀念 因此採用的教育手段就會不同 例如兩個教學能力和教育專業一樣的老師 一個採群體說觀點 一個採個人說的觀點 群體說的教師通常比較重視群性和紀律 會希望學生能夠遵守各種規定 而個人說的教師通常會依據學生的需求調整教育內容 給學生的空間比較多 兩者培育出的學生就不一樣 但出發點也都是為學生好 這是很難評論對錯 : 除了適應社會的合理不合理教條之外, : 應該有更積極的意義? : 可以理解教師在台灣社會是吃力不討好的角色, : 局外人的原罪就是把話說的簡單,但又不在現場處理。 : 完全同意這不是簡單的任務, : 反而這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工作。 : 但挑戰性在哪裡? 問題在哪裡? 可以怎麼解決問題? : 或者不是解決問題,只要對環境作出影響就好? : 相信事情沒有解決的可能, : 放自己輕鬆認命是自求多福的好方法。 : 沿用過去經驗是最不會犯錯的一條路。 : 但這不是事實, : 事實是要組織一群人,協調不同想法, : 找出改變的方向目標,很困難。 : 事實是要思考,挑戰既有的價值觀, : 重新調整打造自己的思維,很辛苦。 : 是僵化的價值觀, : 教育出僵化思維的事務政務人員, : 訂出了僵化的規則造成既得利益的形成, : 而改變意味著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 沒錯 不論是哪一國的教育 都是依照中產階級或菁英階級的思路在走 除非真的革命 不然難以改變 : 自然使掌握資源的人朝向鞏固既有規則思考。 : 僵硬的價值觀, : 教育出的僵硬思維的教員, : 不盡合理的環境,對於試圖改變的教員並不友善, : 或許教員當中的抗拒改變者就是最大的阻力? : 或是來自彪悍家長的壓力,加強改變的阻力? : 但到頭來,到底一切僵硬思維的為甚麼是甚麼? : 一切必定有原因,是的可以這麼思考。 改革並非想像中的容易 第一 要讓別人有改變的動機 第二 要讓別人相信改變能解決問題 第三 改變能得到支持嗎 改革者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做這三件事 不論是對民眾或對教師 都是 : 但原因是甚麼? 過去為何形成? 如今是否延續? : 象是名牌跟染髮,也許現在一樣要去禁止, : 但理由跟思維應該跟十年前有所不同了? : 要孩子這麼作不那樣作,到底是為甚麼? 對他的影響在哪裡? : 只是單純的,因為大家都這樣, : 社會的規範,因為環境的適應嗎? : 那社會的共識怎麼產生的? : 是很多個人的思維衝撞凝聚妥協的成果吧? : 那每個人 個人思維在哪裡呢? : 你個人的安身立命的思考在哪裡呢? : 當你也只是日復一日的撞鐘畫卯, : 那下一代不也是如此嗎? : 你的獨特性在哪? 孩子的獨特性在哪? : 暫時忘記社會的框框, : 你只是路上遇到這個孩子, : 你會看到甚麼呢? : 社會的框框,要認識到它的存在, : 而不是把自己,把孩子往框框裡塞吧。 很遺憾 這種想法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 例如我前面舉的家庭說 和群體說的人可能就會 反對 而這些人是占社會中的大多數 過去如此 現在也如此 未來就不知道了 : http://life.fhl.net/phpBB21/viewtopic.php?t=5271 : http://mypaper.pchome.com.tw/eflin/post/1235641634 : 胡適敘述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 : 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自主的,且在別人眼中都是絕對值得被尊重的, : 任何人都不會是別人的附屬品,然而要別人認同你的存在, : 就必須先自我肯定。 這觀點是可以討論的 例如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價值觀 就很重視集體 值得尊敬的聖人 都是能夠將倫常維繫得很好的人 持這種觀點進行教育 自然會要求學生有不一樣的表現 : 綜觀易卜生對於一切事物的主張,都是以此為出發點。 : 我看到的,是充滿無力感的教師。 : 而怎麼改變這個現狀? : 我沒有答案,只有困惑。 : 這算是歷史共業, : 老師不是聖人也不是智者, : 同樣是社會這個工廠產出的玩具。 : 但這個玩具要去引導下一代的成長, : 像是只有泡麵可以吃的母親要有奶水。 : 其他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因循苟且, : 會造成自己被開除,企業無競爭力, : 產品品質低落, 老實說 用企業來比喻並不恰當 企業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錢 可是一般教師的績效是什麼? 我知道美國是用測驗成績啦 但台灣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定來評定教育績效 : 但教師,決定下一代的生活品質。 : 只是,教師不過是教育工廠裡的作業員, : 要一個作業員去跟廠長爭執,是吃力不討好。 : 但作業員彼此可以思考組織,改變工廠的文化? 是的 但這段過程是有的 至少教育是有在改變的 跟過去十年比已經有所不同 不過要改 真的需要漫長的時間 : 我知道這是高調, : 但一切的開端都是思維阿。 : RedMO 恩 其實教育的發展就是不斷地在保守和開放間螺旋式的發展 其實在戒嚴以前 台灣的教育比現在活潑 例如學校要教什麼內容是很彈性的 課本也都是學校自己選 但當戒嚴後 就開始比較專制的教育環境 但解嚴後又開始比較 開放的教育改革 而直到最近 又開始走回比較專制的取向 但跟過去的專制比 已經好很多了 所以改變一直存在 只是很緩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218.63

03/05 21:43, , 1F
感謝分享。只知道團體個人兩種思維
03/05 21:43, 1F

03/05 21:43, , 2F
到是沒想過家庭式的…
03/05 21:43, 2F

03/05 21:49, , 3F
在家自學 就是家庭思維的極致
03/05 21:49, 3F
文章代碼(AID): #1BaFyQWL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5 篇):
文章代碼(AID): #1BaFyQW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