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哪種老師比較厲害?

看板Education作者 ( )時間14年前 (2009/09/25 00:57), 編輯推噓4(4014)
留言18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Wengboyu ( )》之銘言: : ※ 引述《kilva (嗡嗡)》之銘言: : : 兩個國三班在大學聯考時,其中一班有五人上前三志願,一半上公立高中,三 : : 分之一上私立高中,少數人都沒考上;另一班沒有人上前三志願,多數人上公 : : 立高中,十人上私立高中,沒有人沒考上。 : : 請問這兩個班級,哪個比較好?比較「正確」? : : 這是結果論,不過是個可以簡單看出因的結果論。前者是放棄成績不好的,後 : : 者則是放棄成績好的。前者製造出了人渣,後者捨棄了天才。這個社會似乎是 : : 以前者為正確。人渣就應該殺人,應該判刑,因為這個社會渴望天才。 : 這兩哪哪個比較正確喔? : 單看你要以誰的立場來看,還有什麼叫正確。 : 你要以他們父母的立場,自己身為老師的立場,或學生本身的立場。 : 最好的結果叫都贏,父母高興,老師盡心盡力,學生高高興興上自己要的 : 學校。我想有這種結果的幾乎是少數民族,不太可能。 : 那什麼叫正確?讓最多人上公立學校?讓每個人都有學校讀?這什麼道理 : 。我想這沒有正確性可言吧,你叫一個根本不想念書,想出社會開公司的人, : 你硬是壓抑他要去讀高中,這正確嗎?他們父母要求他們小孩必須要上公立高 : 中,但明明兒子不是讀書的料,他上了他父母要求的高中,就正確了嗎?你是 : 以誰的立場,來訂立誰的正確,而這個正確對於這個角色而言是什麼? : 父母要他當醫生,學生本身想學糕點,老師本身要滿足誰?誰正確了?你 : 要滿足學生本身的意願,還是父母對兒女的期待?這有正確性可言嗎! : 這個社會確實是有點偏向讀書至上的年代,但是,教育成功跟成績並沒有 : 直接的關係,成績好等於教育成功嗎?未來成就是不是才是指標?我想你聽說 : 過很多根本國高中沒畢業,就創業成功的人吧。你把教育太知識化了,我想教 : 育的另外一個目的是品德跟精神的培養,它跟成績同等重要。一個品德教育成 : 功的學生,縱使成績差也不應該被以人渣稱呼;而所謂成績好的天才,若只是 : 會以自己的小聰明來謀取錢財跟犯罪,那也夠格稱作教育上的失敗,所謂人渣 : 。 : 正確不正確,並不是一時之間可以看到的;教育是種樹,長得好不好也得 : 到夠大時才會知道。當然也有根本還沒長大,就長歪的,那長歪看你是怎麼個 : 定義。 : 這社會是渴望天才,痛恨人渣的;但回到主題,什麼是人渣,什麼是天才 : ?殺人放火搶劫騙錢叫人渣,能為社會帶來極大貢獻及經濟效益的叫天才,這 : 跟成績有什麼關係?我沒聽說過三角函數好壞,就可以決定他是人渣還是天才 : 。這只是你的刻板印象跟自動化歷程作祟而已,成績好等於未來會有貢獻,成 : 績差等於行為會有偏差,你自動化的導向這兩個結果,而不去思考這個的邏輯 : 是否有存在問題。 : 但我明說了,我很無奈很多學生的家長都有這樣的思想,認為不好好讀書 : 等同於行為偏差。如果學生自身有自己願意前往的方向,父母只要負起監督跟 : 支持的責任就好。那哪個老師正確,取得最多人雙贏高興的局面,且做好價值 : 觀及品行的教育,那老師才真的是強,如果只是看哪班上高中的比較多,我只 : 能說很膚淺;人都不是這麼單純就可以了解評斷的生物,你把人的靈性放哪去 : 了!

09/23 21:47,
你說的完全正確,不過一點說服力也沒有。
09/23 21:47

09/23 21:49,
不然,教改也不會失敗了。說服不了人嘛!
09/23 21:49

09/23 22:41,
你說的是! 你去看教育部長多久一任嘛~
09/23 22:41

09/23 22:41,
政策朝三暮四的 教改會成功才有鬼
09/23 22:41

09/24 20:46,
不過或許教改對於你是成功的,但這個社會以
09/24 20:46

09/24 20:47,
成績為重,評斷方式錯了,社會誤以為失敗。
09/24 20:47

09/24 20:49,
像三百年前,大家都說牛頓力學,只有你說相
09/24 20:49

09/24 20:49,
對論。等三百年後,你就正確了。等三百年…
09/24 20:49
我很高興你能夠同意我的看法,也很感謝你可以接受大家的意見。 我想我文中很明確的說了,教育是種樹,沒有這麼快會看得到結果, 那現在教育成功了嗎?我想我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也看不出來 。單看犯罪率是否減少,就業率等等數據,實在是不容易看出個端倪,因 為社會人口在變,有太多的因素影響,以至於不曉得結論為何。 但現在普遍的現象是,憂鬱症人口增加;新聞負面報導多於正面報導 ,甚至根本所傳導的資訊錯誤,而社會大眾卻看得津津樂道,甚至自願被 誤導;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偏差,甚至錯誤。這些人當中有些是自然會存在 的,然而比率似乎有點過高。還有我想說的事是,教育並沒你說的三百年 才會成功,一個孩子從進學校以來,到出社會後的那段時間後,大約三十 餘年,接著結婚生子影響下一代,影響社會的文化,時間歷久而影響越為 深遠。 ----------------------以下為發洩文----------------------------- 凡舉例如企業屆口中的草莓族,李教授所謂素質差的大學生等,這些 我都不予以置評,我只能說那是利用了媒體的影響力,隨意發言的結果。 就拿草莓族來說吧,七年級生做得好,那叫理所當然,只要稍有怠惰就被 冠以草莓族,這種邏輯簡直是胡說八道,只有七年級生會這樣嗎?又看過 多少的七年級生?只看過一兩個就說七年級生是草莓族,這只是一竿子打 翻一條船。此外,七年級生以後是現在精神壓力最大的世代,不論憂鬱症 、課業壓力、家庭經濟等,無一不是最為嚴重的世代,你說他草莓究竟具 有幾分真實性,讓人匪夷所思。然而媒體聽從這些人個人的觀感,任意的 發言及影響大眾,造成他人觀感上的錯誤,實質上只對於此世代帶來另外 一種打壓跟壓力,百害無一益;更甚之,有人利用自身的威望及學歷,透 過媒體發表一己之言,我只能說作賤自己。 想想媒體說的話到底有幾分真實性,發言的人到底看見多少東西,又 有多少證據,所報導的又是人口群眾中的哪一群,就套一句「樹多必有枯 枝,人多必有白痴」,新聞只報白痴,你不能只看見白痴。就拿八八水災 來看吧,大多數的義工是誰,團體又是誰組成的,這些人是什麼世代,那 其他世代的人呢,做啥去了?媒體只會講不好的,這些不好的又只是人口 中本來就會自然存在的一群人,這樣的媒體你敢相信嗎? 成績成績成績,媒體只會報成績,只會說大學生素質很差,你不也看 過老師胡作非為的新聞嗎?這難道就是社會渴望的嗎?一個成績好的學生 ,上了教育大學,出來當了老師,當了個亂來的老師,他的國高中老師成 功了嗎?我呸,沒蒙羞就不錯了。 抱歉,有點像發洩文。 感謝各位看官的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0.95.97 ※ 編輯: Wengboyu 來自: 125.230.95.97 (09/25 01:03)

09/26 22:31, , 1F
天才不容易被埋沒 但是信心很容易被摧毀
09/26 22:31, 1F

09/26 22:32, , 2F
大家一起玩技術 提供足夠的家教/助教AllPa啦
09/26 22:32, 2F

09/26 22:33, , 3F
注意:在玩技術的前提下(實務驗證的活動)
09/26 22:33, 3F

09/26 22:34, , 4F
每個人都應該被培養到能做得出來驗證成功
09/26 22:34, 4F

09/26 22:35, , 5F
all pass 啦 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教育目標
09/26 22:35, 5F

09/26 22:36, , 6F
alternative is un-thinkable 無法接受ㄚ
09/26 22:36, 6F

09/26 23:30, , 7F
中央光機電自主研製衛星儀器存活就是結果
09/26 23:30, 7F

09/26 23:34, , 8F
上面陳述的 原則 才是正確的教改方向
09/26 23:34, 8F

09/26 23:35, , 9F
以 教學活動的內容 為必要條件 加 普及目標
09/26 23:35, 9F

09/28 06:01, , 10F
教育活動的內容設計 應該要能偵測 所有的
09/28 06:01, 10F

09/28 06:02, , 11F
思考模式 待人 處事 習性 內在動機 的 bug
09/28 06:02, 11F

09/28 06:03, , 12F
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 要收到debug的作用
09/28 06:03, 12F

09/28 06:04, , 13F
在學習的過程中 讓學生 不斷的正視 他的bug
09/28 06:04, 13F

09/28 06:05, , 14F
助教 同學 老師 不斷的揭示輔導鼓勵 踰越
09/28 06:05, 14F

09/28 06:05, , 15F
all pass 就代表了 每個人都得 長大, 善哉!
09/28 06:05, 15F

09/28 06:07, , 16F
師者 傳道 只是最低標, 授業 解惑 - debug
09/28 06:07, 16F

09/28 06:08, , 17F
這才是 包教 的 境界 - 終身為父/母
09/28 06:08, 17F

09/28 06:08, , 18F
做老師的都不敢說 包教, 旦是心裡一定要默念
09/28 06:08, 18F
文章代碼(AID): #1AkwJrGn (Education)
文章代碼(AID): #1AkwJrG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