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你會讓你的小孩讀一個年級不到十人的學 …

看板Education作者 (加賀城太郎)時間17年前 (2007/02/25 23:1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1/41 (看更多)
著眼的很好,重點的確是分配的問題。 不過首先,我們還是從最基本的談起:『教育憑什麼重要?』 不是只有教育,任何學科都要反問,這項學門對人的生活有什麼貢獻 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每個人都不同 這裡面有很多的原因,天資有聰愚,個性有勤惰,境遇有優劣諸如此類 無所謂,教育體系的理想就在盡可能讓每個人達到最高的發展性 陳義太高,光聽就知道不可能,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就如同除非人人都能大公無私,全知全能,否則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樣的道理 雖然這樣,現實中還是必須要有各種制度、儀式來發聲、來保障各社群的權益 並確保『最低限度』的民主制度能夠確實的運作 (雖然優勢社群往往能藉各種手段剝削落勢,但只有靠教育才能根絕這種情形… ,果然又離題了,三句不離本行啊。) 轉回來,為了盡可能讓每個人都能得到最適發展, 就教育體系主觀而言『最低限度』就是這個『教育機會均等』。 因為有人提及,我們就來看看: 憲法第一五九條:『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太多人看到教育機會四個字便自顧自的開開心心的解為『入學機會』, OK!玩極端嘛?這麼一來裁班併校算是小兒科了: 除了台北市學童以外,其他縣市學童一律遷至社區活動中心, 師資部分半薪聘用已退休教師回任導師,不足編制以鐘點制招募合格人員, 以求節約並有效利用國民教育經費, 這麼辦也算是國民教育,你會不會覺得很想打我? 所以,何謂教育機會均等?那包含兩個部分: 1.『受教品質的均等』以及2.『對不利者的補償』 這不論是OECD或是美國的研究都是一樣的結論 認為教育機會均等是受教(入學)權均等的,算是胃口最不挑的, 我再提個例子: 美國為了消弭種族隔離的現象,公立高中實施種族混合政策 結果導致高階層的白人子弟轉而進入私立高中,公立學校品質一落千丈, 這個措施對白人的學習品質而言沒有差別,但對有色人種影響卻很不利 不過沒關係,官方還是可以照樣高聲說校園中已經沒有種族歧視現象 (對照:都會區學生已有較佳受教品質,偏遠地區的經費投入沒有增加反而裁校, 官方還是可以照樣說我們的教育機會均等。) 可知後來老美被人怎麼罵的? 偽善XD 十年後回頭看裁校這件事,評語應該好不到哪就是 其次,教育措施不是自己悶起來幹就能成事,近年英美的教育改革,在國小、國中 學科方面重新重視中心科目與學力表現, 行政方面,藉由評鑑輔導補助成績不佳學校,再不行就自然淘汰, ,總而言之較重視公平正義,整理一下各階段教育的規劃: 重視弱勢、 ←————————————————————→ 自由競爭 公平正義… 市場機制 國民教育 高中、職業教育 高等教育 就能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將向度反轉就是台灣的現狀: 國教階段,學區制沒有強制性(大安區那種以外),比大學更市場化,人少就裁 高教階段,2003年的高教入學率為69.2, 2005年的高教入學率為65.9 我知道一定有人對分母有問題,不過我就可以回答了,分母是『學齡人口數』 再者, 高等教育規模跟學校經濟力也有正相關,來看看人均有我國三倍的日本 2003年的高教入學率為49.8 (更別忘記我國大學生數量遠超專科生,5:1吧,台灣人都是研究型人才就對了) 說的太複雜?那好,換一句淺顯易懂的,69.2有什麼意義? 意思就是: 只要沒有腦傷,去考基本上就有學校念,還有什麼比這更加『公平正義』的? 不該市場化的當成市場來經營,該市場化的當成菜市場來經營, 情況這麼詭異,經費要怎麼分配?亂配嘛! 高教資源不集中是沒有救的,再不動就是等著高教市場戰隊八國連者撬開國門虐殺 台大跟匪‧清華大學都位在全球153~202之間, 在亞太地區算是墊底了 第三,沒人性的經濟學家觀點 (其實我已列舉歷年教育預算並節錄經費結構,但似乎被無視了XD) 我在前幾篇都有找到數據(感謝教育部提供), 在我國的教育預算支出年年提高的情形下 國小部分六年來所佔百分比由33%到26% 國中部分六年來所佔百分比由18%到14% 高等教育六年來所佔百分比由20%到39% 顯見裁減學校後的經費並未用回於國民教育中,甚至也未用回到弱勢學生身上 問題來了!裁校與否與稅收(教育預算)無涉,單純是經費分配的問題。 增設偏遠小校才要增稅,維持住偏遠小校對預算的影響最多持平,何庸增加? 再者,廢校是指對此地區的教育投入取消, 併校是指對此地區的教育投入刪節為原本的二分之一甚至以下 投入減少令不利者更不利叫做教育機會均等? 今天是偏遠學童,明天可能就是外籍婚配子女,再來就是特殊兒童,然後是誰? 我幫你確定了分母,不過應該看的出來,我不是很冷血這樣。 最後,民主政治的底線叫司法 外交的底線叫國家利益 國教的底線叫教育機會均等 經濟學的我不知道,不過別踩過界就是了 ※ 引述《MOTCT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之銘言: : 很基本的問題:資源有限,需求無窮 : 如果沒有把餅作大(擴充資源),那只好來分配資源 : 這也就是為什麼「沒人性的經濟學家」會提出「全國增稅救偏遠小校,你幹不幹?」 : 的理由。 : 甚至於最簡單的,您願不願意幫貴子弟遷個戶口到偏遠小校就讀? : 以上兩者都有人願意,但是更多人反對。 : 此外,廢除偏遠小校跟教育機會的均等化也沒有必然的關係,國民教育法還是規定國 : 中小階段是義務教育。 : 這邊講義務教育是指「國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廢除偏遠小校不等於剝奪 : 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主張廢除偏遠小校者也有提出交通車接送的對案。至於所謂路途 : 遙遠的,麻煩幫那些越區就讀的苦命學生請命吧。 : 以上都還是用經濟學的眼光來分析小校存廢,如果要拉還可以把心理學上人際關係的 : 互動、培養、訓練給代進來跑。 : 錄取率100%有好多種情形 : 假設我們的政府規定只有普通高中的畢業生可以讀大學,然後大學員額跟高中畢業生 : 數目相等,那錄取率當然是100% : 但是如果我再把「高中生人數佔同年齡層人口的1%」補上去,你會不會覺得很想打我? : 在上面的假設中,該國的大學錄取率是高到嚇死人的百分之百,但是該國只有1%的年 : 輕人可以讀大學,你有沒有覺得很OX? : 事實上,所謂錄取率,只對有去參加考試的考生有意義,沒有參加考試的連當分母都 : 當不了,更遑論「降低人力素質/水準」。 : 根據駱老的計算,西元2001年時,日間部四年制大學1~4年級學生佔19~22歲人口的比 : 例只有26.31% : 也許這幾年已經膨漲到超過50%了吧? : 當然啦,如果把所有頒發學士學位,也就是把普通大學、四年制技術學院、二年制技 : 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的學士班畢業生通通算進去的話,那麼這個值在2001年是42.12%。 : 教育部在自己印發的學費政策說帖裡面則提到「即便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仍有一 : 半左右的同世代青年選擇不就讀大學」 : 我總是覺得,分母要先確定,計算比例時才會得到正確解, : 這或許是「冷血經濟學」對人類的最大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160.86 ※ 編輯: KAGAJYOTARO 來自: 59.117.160.86 (02/25 23:29)

02/28 14:51, , 1F
大推,教育問題在分配,不在於餅大與否
02/28 14:51, 1F
文章代碼(AID): #15uQXyDR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41 之 41 篇):
文章代碼(AID): #15uQXyD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