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越域引水是替代方案

看板EarthScience作者時間15年前 (2009/08/19 16:24), 編輯推噓7(706)
留言13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08/17 23:06,
水庫底泥自然就有人幫忙清了 (誤很大
08/17 23:06

08/18 19:36,
為什麼淤泥不能用呢?
08/18 19:36

08/19 13:29,
太細 不好膠結 在水庫底又會超硬 不透水 會龜裂 等等.
08/19 13:29

08/19 14:27,
搞不好全部都是膨潤石,吸水性超好,可以把臉部水分全部
08/19 14:27

08/19 14:28,
抽乾(誤很大) 我承認我是念黏土念到快爆走了
08/19 14:28
原文恕刪~ 每逢颱風過後國內水庫淤積現象日趨嚴重,經由科學家的努力,水庫裡黑黑的淤泥也可以 鹹魚大翻身,成為綠色環保新建材,並且結合奈米科技,成為環保建材之新秀,打造綠色 環保居住環境。現在就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看,水庫的淤泥是怎麼改質的呢。 -------------------------------------------------------------------------------- 用來洩洪發電,提供觀光遊玩的水庫,它底下長久以來淤積一層厚厚的黑泥,常常是縮短 水庫壽命、讓蓄水量逐年變少的殺手。 淤泥垃圾要翻身? 科技幫忙變建材 但現在可不一樣了,被視為廢棄物的水庫淤泥,黑黑的淤泥也可以鹹魚大翻身,經由科學 家的努力,結合奈米科技,成為環保建材的新秀。成功大學土木系黃忠信教授說:「那我 們現在這個用法可以避免對生態的傷害,而且幫它轉換成一個具有防水性的建材,也就是 把一個廢棄物變成黃金這樣,那用了一個很簡單的化學改質原理,就可以達成。」 黑黑的淤泥又是怎樣進行改質的呢?淤泥主要是由黏土層組成,結構層間存在陽離子,當 遇到水時,水就會侵佔黏土層的空間,造成黏土層吸水膨脹,變得容易滑動。加入界面活 性劑,取代黏土層間的陽離子,使得水無法進入,呈現防水且穩定的狀態。 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厭水性,蓋起來的房子擁有絕佳的防水效果,而且透氣又隔熱,讓水庫 淤泥成為環保建材的後起之秀,不但解決了水庫淤積問題,也轉化成營建業的另一項經濟 價值。 成功大學土木系黃忠信教授說:「原始的淤泥大家都很討厭,現在經過我們這樣的一個技 術的處理以後,它產生的這個排水性,所以主要用在排水工程方面,比如一些營造的工程 作基礎啦,或者是在海邊作防波堤,或者是作邊波的處理它都是一個非常好的防水的材料 。」 把垃圾化為黃金、把水庫淤泥變為高品質新綠色的環保建材,而這樣的技術並不僅限於水 庫中的淤泥,還可以把河川或是下水道中的淤泥再利用,一方面解決台灣環境問題,另一 方面也提升了國人的居住品質。 http://bloguide.ettoday.com/s2007/textview.php?file=21496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162.46 ※ 編輯: cting 來自: 140.122.162.46 (08/19 16:25)

08/19 16:42, , 1F
嗯,黏土,等我報告寫完,晚點來寫點 comment
08/19 16:42, 1F

08/19 16:52, , 2F
期待期待~~~
08/19 16:52, 2F

08/19 16:55, , 3F
期待,這篇新聞感覺是剛開發出來的新成果,不知道用在業界
08/19 16:55, 3F

08/19 16:55, , 4F
需要多少時間和可以降低到多少的成本
08/19 16:55, 4F

08/19 17:11, , 5F
很新,查了一下是96年的成果
08/19 17:11, 5F

08/19 17:52, , 6F
業界已經有人在用淤泥來製成瓦片了
08/19 17:52, 6F

08/19 17:53, , 7F
之前在台北世貿綠色節源展覽有看到
08/19 17:53, 7F

08/19 20:04, , 8F
重點是 成本????? 太貴的話應該沒人想用
08/19 20:04, 8F

08/19 22:26, , 9F
成本真的才是開發重點~~賠本生意沒人要做~
08/19 22:26, 9F

08/19 22:26, , 10F
有啦~可以騙國科會計畫看看啦~
08/19 22:26, 10F

08/19 23:04, , 11F
TOT結構 層間水
08/19 23:04, 11F

08/20 23:43, , 12F
推:) 不過光辛樂克颱風的堆積物(ex.眉溪)處理似乎也經過了
08/20 23:43, 12F

08/20 23:44, , 13F
不少波折
08/20 23:44, 13F
文章代碼(AID): #1AYxR0eJ (EarthScience)
文章代碼(AID): #1AYxR0eJ (Earth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