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地質系的考古題@@"

看板EarthScience作者 (小月)時間15年前 (2009/07/08 01:4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6 (看更多)
※ 引述《missim220 (null)》之銘言: : 我想問的是台大去年的題目 : 有些我不是很確定答案,所以上來請教一下各位前輩 : (我本身不是地質系的學生,只是今年想試試看,手邊教科書是何春蓀老師的) : 考古題原始檔案位置: : http://www.lib.ntu.edu.tw/exam/undergra/97/97022.pdf : 2.要保存良好之化石最好具有下列何種條件? : A.具有矽質外殼 : B.被顆粒大的沉積物所掩埋 : C.死亡後緩慢地被掩埋 : D.氧氣充足 : A.多數應該是具有硬的外殼,例如鈣質的 : 可是說矽質...我只知道矽化木那種,原先的成分被矽給取代這種事QQ : B.應該是顆粒細的掩埋,像是泥沙那類吧,所以應該不是B : C.有查到資料說「有機體的保存必須要有兩個條件: : 一個是迅速埋藏以抑制腐爛和防止食腐動物的毀壞; : 另一個是具有能夠變成化石的硬質部分。」 : 可是題目又寫死亡後緩慢地被掩埋...究竟要快還是要慢XD" : 雖然我是猜C是答案。 印象中是快速掩埋 : D.氧氣充足...東西應該腐爛的比較快,爛光光就沒了?! : 而且我在別的文章中有看到缺氧環境下。 : 9.若有一測站比某站更接近震源,則它的地震紀錄顯示出 : A.振幅更小 : B.接收到第一個波的時間不變 : C.接收到P、S波時間間隔更短 : D.以上皆是 : 振幅應該不管在哪邊測到的都一樣吧?幅度好像不會變?@@ : 收到波的速度應該是近的比較快測到有地震,雖然時間差異好像很小? : 不知道我這樣想對不對,所以我的答案是C 振幅代表的是能量大小 地震波傳送會呈現球面也會衰減 測站收到的振幅通常是越遠越小 規模一樣 規模的計算還要加上距離、深度等修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73.137
文章代碼(AID): #1AKug1z2 (EarthScienc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Kug1z2 (Earth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