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如果異人沒遇到呂不韋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calebjael)時間9年前 (2014/11/29 10:58), 9年前編輯推噓10(1002)
留言12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18 (看更多)
※ 引述《Anjou (小潔我愛妳)》之銘言: : 確實,秦的底力雄厚,恐怕已經凌駕“每一個”六國之上(但如果六國“化為一”就不知 : 道了),統一趨勢已經出現,而且要在一兩代人之間敗掉,恐怕也不簡單,羅馬帝國撐了 : 那麼久,是個案例,但不幸的是,楊廣跟朱允炆也一起創下出色的反證。 : 不過,小弟的想法是,就算秦國自爆,如果六國一樣碌碌無為,那頂多就是戰國再繼續 : 拖個幾十年,除非咸陽那邊分裂成一堆小國,或真的受創到把當初強盛的條件都玩光, : 不然回過神的秦依然有能力重新踏上統一日程。但如果不小心六國有人趁機崛起,就又 : 難說了。 : 楊廣他真的是個很特別的個案,你說他是庸主,能夠把他老子留下的龐大家產一代人就 : 敗光也很讓人欽佩啊....(喂) : ******************************************* : 來說說楊廣吧 剛好他就是最好證明的例子 : 前面我有提到 : 如果秦王不是贏政而是個昏君會怎麼樣?? 為什麼胡亥一下就垮台 : 關鍵不是在人身上 而是在組織身上 : 讓秦統一天下的是秦國的貴族階層( 軍事力量 )的支持 : 而這些貴族階層在統一天下後卻成為了皇室的對立面~~郡縣制度沒讓貴族分到羹 : 因此導致了胡亥的一代滅亡 : 隋王朝跟唐王朝是不能分開討論的 : 甚至於這兩個王朝本為一體 同一皇室體系 : 隋的滅亡也是在於楊廣的施政違反了支持他的貴族階級利益 導致了被推翻 : 他可以說一點都不特別 就是個標準的教案 : 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歷史能量趨勢的 : 除非時代出現了需要改變的需求 不然個人就算多高位都只是對歷史拖延反動而已 我同意一半部分﹐不同意一半部分。 歷史大勢不因個人而改變﹐但歷史會因個人而改變少許。 隋煬帝確實是歷史趨勢的例子﹐歷史趨勢並不因隋朝的終結而終結。 譬如說﹐隋三征高句麗﹐確實是敗了﹐但是“勢”沒有變﹐ 這個勢就是中原王朝強盛而高句麗王朝弱小、且中原王朝當時有打高句麗的欲望。 所以隋煬帝雖然敗了﹐天下紛擾﹐天下紛擾是因為隋煬帝。 但天下紛擾不是當時的歷史大勢。 因此即使天下因隋煬帝而紛擾﹐因李淵父子而重新整合﹐歷史的大勢稍有停頓﹐ 卻依然前行﹐唐太宗就繼續隋朝的大勢﹐東征高句麗、北抗兩突厥了嘛。 唐太宗也會敗﹐雖然勝了突厥卻敗給高句麗﹐但既然大勢沒有變﹐ 那麼還會有唐高宗繼續打高句麗。唐高宗才能明顯是不如唐太宗的﹐ 而唐太宗不能成功、唐高宗卻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大勢﹐高句麗耗不起。 同樣﹐唐中宗、唐睿宗才能也不見得比唐高宗武則天出色﹐ 對抗吐蕃卻不比高宗武曌差﹐也是因為吐蕃、唐朝的勢所制約。 當然﹐勢會改變﹐所謂盛極必衰﹐中原王朝經歷長期穩定之後﹐ 自然就會產生各種社會問題﹐土地兼併﹐府兵腐化等等﹐ 即使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史思明﹐沒有史思明﹐也會有田承嗣、李寶臣。 長期的邊鎮重兵、武將恃功﹐造成普遍的對中央政權的忠誠下降﹐反叛也是剛剛好。 對於秦朝來說﹐事實上也是如此。秦人對於始皇﹐有根深蒂固的忠誠﹐ 而對於二世嘛﹐秦人為扶蘇而冤怨的﹐不在少數。對趙高有微詞的﹐也不在少數。 但這不過是大勢的外在表現。秦以軍功、以統一六國為目標。 如今目標達成﹐失去了長期用於凝結人心的目標﹐連始皇都轉向尋求長生為目標了﹐ 秦人普遍的忠誠下降是必然的。 即使是扶蘇來當二世﹐或許秦人感念其恩惠(據說扶蘇名聲在外)﹐會再繼續下去﹐ 但等到扶蘇之子之孫﹐秦人還是會忠誠下降﹐畢竟維持了幾百年為同一目標已經夠久了。 並不是說秦國貴族不滿郡縣制﹐難道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 在秦國推行的就不是郡縣制﹖就有分封秦國貴族﹖ 也就是說﹐在戰國末期﹐六國的民眾忠誠度已經下降到較低﹐新忠誠未確立﹐ 此時的天下大勢是停止戰亂﹐而各國之勢是新忠誠的確立。 而統一六國之後﹐秦的忠誠度也下降了﹐此時的勢也是在期待新忠誠的確立。 (所以王朝建立之後就要從武功轉向文治來確立新忠誠) 也就是說﹐當項劉爭霸時﹐天下大勢依然是“停止戰亂”﹐而各地區各自的具體的勢﹐ 是需求新忠誠的確立﹐這兩者是共同作用的。 項羽繼承的是秦始皇﹐所以有那麼一瞬間(破釜沉舟擊敗王離章邯之後)﹐ 天下歸心於項羽﹐認為項羽能夠帶來再次的停止戰亂﹐這是項羽聲望急劇上升的時候。 但當項羽分封諸侯之後﹐停止戰亂的大勢沒有得到滿足﹐各地區的新忠誠沒有得到確立﹐ 相反﹐有些已有的忠誠被項羽破壞(所以張良不爽﹐此外原已有的燕王變遼東王、 趙王變代王、魏王變西魏王、齊王變膠東王...) 雖然項羽是在部分地區建立忠誠﹐但這些地區並不多﹐而且是項羽無意間達成的﹐ 而非有意去營造的(譬如江東、魯、彭城﹐由此也可見當時各地多希望有新忠誠目標)。 所以項羽失去了大勢﹐即使他再能打﹐他也會敗亡﹐哪怕他終生不敗﹐ 他的西楚也很難熬過下一代。 而劉邦許諾了天下大勢(相對於項羽的地盤﹐劉邦的地盤確實戰亂少得多﹐ 劉邦派出彭越縱橫西楚腹地﹐而項羽沒能派出相當的部隊襲擾關中確實很嚴重不同)﹐ 使得民眾相對於項羽的統治﹐更樂意於被劉邦統治。 並且劉邦在進入關中約法三章﹐就建立了秦人的新忠誠目標﹐此後以劉家人為王﹐ 不是在分封諸侯﹐而是在接盤建立各地區的新忠誠目標﹐最終導向忠誠於劉家。 (題外話﹐自馬英九第二任期以來﹐藍營原有的忠誠有所減失﹐此時也是一個期盼 建立新忠誠的時刻﹐誰能接盤建立﹐誰就能獲益﹐哪怕他是淺綠或中立) 韓信在分析劉邦的優劣勢時﹐所說的三秦心向劉邦﹐而三秦不喜歡章邯﹐ 也是對這種新忠誠度確立的描述﹐章邯因其降將且坐視新安被坑﹐無法得到秦人忠誠。 項羽雖然是新安坑秦兵的主角﹐不過若項羽定都咸陽﹐且威懾住巴蜀、三齊不亂﹐ 是能夠慢慢建立秦人的忠誠的﹐但項羽自己放棄了。 這跟始皇是否分封、項羽是否分封、劉邦是否分封無關。 個人是否能夠改變歷史﹖能。但個人無法改變歷史大勢﹐祗能順應、利用大勢。 強行逆勢﹐或許能夠靠個人的強大能力維持一代人﹐但不可能長久。 如果秦國攻楚大敗﹐60萬全喪﹐六國再次叩關函谷﹐那也不過是秦修養幾十年再統一﹐ 當初秦國長平之後圍邯鄲﹐被信陵君所敗﹐再攻魏國﹐再被信陵君所敗﹐ 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叩關函谷﹐不也才十余年前嗎﹖ 當時之實勢﹐就在於秦國敗得起﹐而六國敗不起﹐六國不能破函谷、年年襲擾關中平原﹐ 就注定了必將看秦國日漸強盛而六國日漸被蠶食。 而這個勢是人力無法改變的﹐哪怕荊軻刺秦成功﹐扶蘇年幼繼位﹐秦人貴族叛亂﹐ 有李斯、王翦、蒙武等人在﹐秦還是能夠迅速達成內部統一﹐重新對外擴張。 當年秦武王22歲猝死﹐大勢自然就讓昭襄王18歲繼位﹐而昭襄王初繼位﹐ 羋八子、魏冉掌權﹐秦國也沒有就此衰落。 昭襄王死後﹐孝文王3天暴斃﹐莊襄王3年而薨﹐始皇幼年繼位﹐ 而繼位之初﹐成蟜叛、嫪毐亂﹐也都迅速被平定﹐這一系列事故換到其他時代﹐ 對於政權穩定是極打擊的﹐但在當時卻對秦國的實力並無太大影響﹐這就是勢。 所以哪怕始皇暴斃、扶蘇羸弱、諸子爭位﹐秦再次一統內部﹐走向對外擴張﹐ 最多也就是多耗十年光陰。六國的抗爭之道﹐除非能夠在此十年間﹐ 年年主動攻秦(但跟諸葛亮、姜維一樣﹐是否能夠拖慢喘多幾口氣還未知之數)﹐ 與此同時又完成六國的整合﹐至少要做到重建新的忠誠度。 而要重建新的忠誠度﹐無疑需要先打破六國舊貴族﹐信陵君、項羽、李牧都是做不到的。 (如果李牧奉公子嘉為代王﹐擁兵據守晉陽到代地一帶﹐或許能借用這種新忠誠度﹐ 跟北漢一樣多抗拒數十年﹐但這種新忠誠度離開代地就沒有了。) 就算有個穿越者過去﹐搶先篡齊滅燕併楚統合六國﹐也不是一人改變歷史﹐ 而是跟秦互搶這種“停止戰亂、建立新忠誠”的大勢罷了﹐依然是順應大勢。 而且這劑藥太猛﹐跟秦比較起來﹐誰能更快更好亂後有定﹐統合成功﹐還難說。 回到原題而來﹐所以如果有穿越者、或荊軻刺秦成功﹐無疑歷史會有所改變﹐ 但歷史的大勢依然不變﹐分久合﹐合久分﹐世間焉有長命千年始終強盛之王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248.143.232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417229920.A.03F.html

11/29 11:51, , 1F
11/29 11:51, 1F

11/29 12:16, , 2F
有道理
11/29 12:16, 2F

11/29 12:27, , 3F
11/29 12:27, 3F

11/29 12:32, , 4F
有道理, 推個. 任何事都不是一朝一夕, 啟動了也很難人為停止
11/29 12:32, 4F

11/29 15:19, , 5F
沒道理,你的說法就是躺著等死,反正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11/29 15:19, 5F
當時命中注定會一統﹐但沒有命中注定一定是秦始皇。 就算秦始皇被荊軻刺死了﹐那也會有另一個秦X王出來一統。 因為秦的內亂不會久。 或者有個穿越者能搶在秦內亂結束之前先統合六國﹐那就變成另一個歷史﹐ 變成齊統一六國、楚統一六國、漢統一六國等等。 但大勢沒有變﹐也還是一統。所以才會出現劉邦。

11/29 15:21, , 6F
大推這一篇
11/29 15:21, 6F

11/30 10:36, , 7F
如果當初施琅沒硬要台灣,現在說不定就是另一種國家了
11/30 10:36, 7F

11/30 10:55, , 8F
大推
11/30 10:55, 8F

11/30 11:55, , 9F
躺著等死也能看到六國統一,但內容有很多操弄的空間
11/30 11:55, 9F

12/01 08:11, , 10F
秦的問題主要是和隋煬帝一樣,到天下思定時還透支帝國資源
12/01 08:11, 10F

12/01 23:05, , 11F
如果說大勢所趨不可逆,那淝水之戰、七年戰爭怎麼解釋?
12/01 23:05, 11F
淝水之戰正說明了大勢。當時南中國的人沒有想一統﹐分久合﹐合久分﹐ 當時分還正當時﹐所以想要滅晉﹐沒那麼容易。 同樣﹐北中國的人也沒有想一統﹐所以前秦的內部問題很多﹐各民族還沒有融合﹐ 前秦應該順應歷史大勢﹐著力於慢慢去融合(王猛所提倡的)﹐而非急於去攻晉。 就算淝水之戰前秦贏了﹐好像歷史被改寫了﹐但事實上前秦的內部問題沒有解決﹐ 前秦就算滅了東晉﹐統一也不會久﹐北方依舊會亂﹐燕國慕容家的勢力仍在﹐ 羌人勢力也還在﹐不是姚萇也會是另一個羌王。同樣西北的地方勢力也在﹐ 沒有呂光也會有南涼北涼西涼﹐北方依舊會戰亂﹐各族需要進一步融合﹐ 這個大勢不會變。唯一能改善的﹐就是用較為平緩的文治+局部戰亂來逐一融合﹐ 而不要大戰亂來一次性融合。 前秦能做的﹐最多是讓北魏的南北朝對峙提前到來﹐而做不到讓隋唐一統提前到來。 北魏統合北方﹐也用了不少年。如果前秦耗力於南征(違反南方的大勢) 而又不顧北方的大勢﹐那麼不管有沒有淝水之戰﹐前秦都會亂。 這就是大勢所趨不可逆。 ※ 編輯: calebjael (58.249.79.190), 12/02/2014 10:38:45

12/09 14:18, , 12F
PUSH
12/09 14:18, 12F
文章代碼(AID): #1KUJPW0_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5 之 18 篇):
文章代碼(AID): #1KUJPW0_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