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如何解決明朝末年缺銀的問題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全民亂講之全民大悶鍋)時間10年前 (2014/04/12 18:03), 10年前編輯推噓7(703)
留言10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11 (看更多)
※ 引述《Anjou (小潔我愛妳)》之銘言: : 其實問題在於中國無論是明朝或清朝都沒有消費未來的觀念 : 引用貨幣戰爭一書裡面的看法 貨幣戰爭這本書要放空大腦去閱讀,娛樂性頗高 但只能把此書當成財經版的二月河小說 看起來好像真有這麼一回事,但其實錯誤百出 二月河小說裡比如胤祥帶兵、李衛是家奴出身卻能擔任總督的劇情 一般大眾讀者不曉得清朝體制,很容易就上當受騙 貨幣戰爭也是同樣,利用大眾不熟悉金融術語、體制與經濟史, 一大堆過時猶太陰謀論就算了 還胡言美國聯邦銀行體制,Rothschild家族被他吹成有如外星人家族 還推估其家族財產至少3萬億美金 這種泛陰謀論小說認真就輸了 : 如果清末的清政府 懂得透過國債的方式來償還賠款 : 或許清朝可以延續更久的時間 : 因為清朝的賠款都是直接由稅賦來支付 : 這造成了中下稅賦階級的負擔 但是上層階級並沒有壓力 : 如果清朝的賠款是用國內舉債的方式來進行 : 藉由吸收上層階級的資本來償還賠款 : 讓上層階級這些不會流動的資本轉為國家所用 : ( 這些錢不是拿去玩古玩就是拿去買房子田地 ) : 這樣清末就可以在不增加稅賦階級的情況下完成賠款工作 : 同時也吸引了上層資本投入國家建設 : ( 如果將國債的銷售權放給國內的銀票莊來承辦 可能胡雪巖就不會吐血死了 ) : ( 羅斯柴爾德家族也是靠幫政府賣國債起來的 ) : 實際上 : 明末同期的英國之所以可以大殺四方 跟英國的國債發行有密切關係 : 能夠用未來的資金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 如果明朝能夠透過國債的方式來把上層階級的資本活動起來 : ( 另外的一種方式就是大規模的抄家 ) : 我想明朝可能還有救 貨幣戰爭的清末國債論述是錯誤的 清末深受西方思想與制度影響,怎麼可能不曉得要辦國債? 1894為了籌措甲午戰爭軍費就發行過「息借商款」,向民眾借款,這是第一次中國國債 1898年為了償付對日本的賠款,再一次向民眾借款,發行「昭信股票」這種長期國債 兩次清末國債雖然都籌措到資金,但其結局都是失敗的 失敗在哪? 第一 清朝政府把國債當成攤派認捐來玩 第二 清政府沒有國家公信力,還款能力非常差 自己搞壞了債務信用,造成日後發行國債困難度 第三 許多國債發行的目的不是為了進行國家投資(如基礎建設、鼓勵創辦企業) 進而改善經濟環境,拉高GDP,而是為了籌措欠款與軍費 這樣一來,國家投資報酬率極低,而國債利息高 久而久之,政府一定還不起利息,最後喪失國家債務信用 英國為什麼能玩國債? 先來看看英國國債的背景,引用一下維基的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5%AE%B6%E5%80%BA%E5%88%B8 歷史上第一個發現國債券的國家是英格蘭王國 英國1694年,英國國會通過法案批准成立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的股東給英格蘭政府 貸款120萬英鎊,1696年,英國國債券正式發行。 英國自1215年頒布大憲章,改革了司法,並限制了王室與國家的權力 王室必須遵守法律,按照規則來玩,國王與中央政府也不能隨意加稅 走到了1696年,英國國會已經玩很久了,一般小貴族與民眾得到了保障 民眾可以藉由司法保障自己的權力,國家與民眾簽訂了契約,國家就不能不認帳 英國為什麼可以發行國債而且發行得非常成功? 第一 英國民眾有國會監督政府,有司法保障人民權利 所以清末的國債搞成攤派認捐,這在英國不會發生 因為攤派認捐帶有強制性,形同加稅,英國國會怎麼會允許? 所以國債在英國是民眾自願購買,到了中國只會變成強制性認購 第二 英國國家具有公信力,中國沒有公信力可言 中國官民地位極為不平等,借了款,完全可以翻臉不認帳 民眾尋求司法途徑也贏不了官,更贏不了國家 英國王室與政府要受國會監督,要遵守司法,所以發行國債,國家一定要還錢 這樣英國國債就有了信用 第三 英國為了能還得起國債,就要想辦法提高國債的利用效率 所以英國會把許多國債進行國家重大投資項目,改善國家經濟環境 就算是為了戰爭而發行國債,戰爭賠款與附帶商業利益也能超過國債成本或利息 所以英國國債償還利息的能力就高了,這樣英國國債遠景好、信用好 自然英國民眾就會投資英國國債 明朝的皇帝與文官集團的貨幣觀念與財政制度遜於清朝 清末的文官集團深受西方影響,這國債都能辦到流弊叢生 明末辦國債最終只會演變成攤派認捐,這跟加稅沒什麼兩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87.82.1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397297001.A.730.html ※ 編輯: newSung (218.187.82.17), 04/12/2014 18:27:06

04/12 19:10, , 1F
04/12 19:10, 1F

04/12 19:15, , 2F
李衛的確擔任過總督啊 我看維基是這樣寫 是否正確我不知道
04/12 19:15, 2F

04/12 19:40, , 3F
歷史上的李衛不是家奴啊,他是有錢人家,捐官出身的
04/12 19:40, 3F

04/12 20:28, , 4F
陰謀論很好看啊XDD 我覺得羅斯柴爾德陰謀是真的XD
04/12 20:28, 4F

04/12 20:56, , 5F
這裡面還少講了另一件事情..黃金準備率!其他都補了
04/12 20:56, 5F

04/12 20:57, , 6F
剩下的就沒我的事情(打瞌睡去裝開水喝水去)。
04/12 20:57, 6F

04/12 22:02, , 7F
原PO少講了英國發行國債成功的另一要素:金主荷蘭人願意買
04/12 22:02, 7F

04/12 22:04, , 8F
當時的英國國債,成立英格蘭銀行的英王就是荷蘭人威廉三世
04/12 22:04, 8F

04/12 22:36, , 9F
1.荷蘭背後是荷屬印度公司的『銀本位』2.英國除了南非
04/12 22:36, 9F

04/12 22:36, , 10F
還有印度的『金本位』支持,所以貨幣跟國債夠穩。
04/12 22:36, 10F
文章代碼(AID): #1JIGzfSm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1 之 11 篇):
文章代碼(AID): #1JIGzfSm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