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 推薦暗殺Q3...GO

看板Drama作者 (菜小逃^^)時間16年前 (2007/11/10 19:16), 編輯推噓5(501)
留言6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5 (看更多)
看到這幾天板上有許多對於暗殺的回文 還蠻喜歡這樣的討論風氣的 自己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但是對於標題一直出現 "不推薦"三個字 對表演人員默默地感到有點不好意思 雖然也許有的人會覺得 關你什麼事啊 你只不過是個觀眾罷了 能有什麼影響力? (我自己也有點這麼覺得 哈哈哈) 可是我還是覺得很抱歉 覺得不再發一篇文章 把我喜歡他們的原因說清楚 會很不舒服XD 因為其實發這篇文章的原意是想推薦 沒想到回文的時候 標題被改成不推薦了 當然我知道 人各有好 劇場表演本是適者生存 有正面評價 當然也有負面 但是還是心裡面還是覺得很愧疚 (完全是一個很矛盾的心態 不知道怎麼解釋XD) 喔 其實這也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到底該不該因為他人的評價去決定要不要看某些戲 喜歡的時候 到底要不要去推薦 不喜歡的時候 要不要發出地雷警告 好吧 當然誰喜歡誰就買單 這道理我也不是不懂 但是看到喜歡的東西 還是忍不住想推薦 於是我第一次在Drama板推薦了 但沒想到卻產生了和我預期的反效果XDDD 噢 有點懊惱 不知道該怎麼解讀這件事 總之 想了很久 還是決定告訴大家我喜歡暗殺的原因 當然因為我沒看過 Q1 Q2 所以也無從比較起 (好想看Q1喔 QQ) 只是很單純的就看完戲的想法 寫了一篇心得 裡面也許有很多誤會或什麼的 如果有很差勁的謬誤 那就請大家跟我說一下 哈哈 看過的戲不多 我還在學習就是 :) (我真的是鼓起了好大的勇氣才決定發文的 鞭小力一點啊XDDDDDD) ------------------------------------------------------------------------------ 打著黑色自嘲幽默的旗幟,以誠心懺悔自省劇場為自我定位,外表坊時驗團在十一月的一 開始,推出了他們的第十五號作品《暗殺Q3…GO》。 導演:李建常 編劇:李建常帶領創作 演員:徐華謙 飾 導演/演員A 蕭正偉 飾 警官*/演員B 時間:2007/11/02 19:30 地點:敦南誠品B2藝文中心 *節目冊上表示角色之一應該是偵探,但是我怎麼看都覺得蕭正偉演的角色是警察,因為他 不停地對玻璃窗外的上層長官鞠躬哈腰啊!(?) 你準備好了嗎? 黑盒子裡什麼東西都沒有,沒有道具沒有場景,只有白色的投影幕沉默著,忽然螢幕上的 字幕隨著輕快的音樂浮現,黑底白字的簡約風格,明快流暢的節奏掌握,很快地抓住整場 觀眾的目光。 「現在,請跟著我的指令動作,拿出你的手機,關機。第二排從右邊數來的第三位觀眾, 就是你,不要心存僥倖,從右邊數來第四位觀眾請檢查他的手機。」「演出過程中,請勿 看手錶、打瞌睡、流口水……」一行又一行的叮嚀以導演的口吻進行,惹得觀眾哄堂大笑 ,好像忽然間我們都很了解導演李建常這個人的幽默,似乎抓到了他的某些人格特質。 你可以把這解釋為是導演不甘寂寞,硬要在戲劇的一開始為自己穿插一個無形的角色,甚 至還宣稱「不要覺得我很囉唆,這可能是整部戲最好看的一段。」;然而,其實這種作法 相當有趣:觀眾在準備要看戲的時候,先被調侃一番(像是看戲時的習慣被戳破,或者僥 倖的心態被發現),莞爾之餘才發現原來自己身為觀眾有些「習慣」已經變成了一種現象 ,一種劇場工作者會注意甚至在意的現象;同時這些字幕也自嘲了一回,雖然是以導演的 口氣呈現,但也許是所有劇組成員的共同心聲。這樣的互動,嘲笑與被嘲笑,讓觀眾在還 沒見到視覺影像之前,就對外表坊的表演基調(至少是這部戲的基調)有了一點心理準備。 「我會叫醒你的,我會叫醒你的!」 投影幕拉上才發現,原來布景就在幕後,一張大大的偵訊桌和一盞綠色的檯燈,相當簡單 ,一如偵訊室裡冷冰冰的氛圍。中後場出現了兩個人影,警察和嫌犯。警官斷章取義,嫌 犯抱頭澄清,觀眾哈哈大笑。審問的過程中雙方都不斷地岔題,對許多話題有歧見,爭辯 、強辯、詭辯,偵查室外的上層長官們不耐煩了,多次以無線對講機要警官提高審問效率 。編劇以這樣的溝通模式中達成了兩個目的:一來,在雙方一來一往的爭辯中,同時批判 、討論、針砭、嘲笑了多個對象,二來,觀眾在觀戲的過程中,很清楚地意識到劇場的空 間框架。在這我想先解釋第一個目的。 「你們這些搞劇場的就非得這麼說話不饒人嗎?」警官在審問到某個段落後,對他眼前這 個自命清高的嫌疑犯感到惱怒。嫌犯身為一個劇場導演,在偵訊的過程中不斷地為「藝術 的一方」發聲;當警官代表主流族群,用普遍的價值觀去檢視這些劇場工作者時,導演也 火力全開反擊到底。第一幕主要的論談題目就是藝文團體的(政治)定位。 「你們這些搞劇場的,只會一天到晚在旁邊批判,真正要表態你們的時候,卻噤若寒蟬, 除了中立以外什麼都不做,還談什麼『實踐』?這樣有什麼建設性嗎?」這是警官的質疑 ,我想也是許多人對劇場工作者的成見。而導演在為己方辯白的時候,提供了觀眾一種說 法,同時也讓觀眾進一步去思考相關的問題:我們該要求劇場工作者到什麼程度?這種要 求合理嗎?批判和實踐一定要同時進行嗎?只有批判沒有實踐就只是白搭嗎?諸如此類的 問題被拋了出來,觀眾也許沒來得及反應,但或許有人會意識到自己擁有警官的某些「主 流價值觀點」,有人會對導演所代表的表演藝術者產生同理心;不過,無論如何,由於兩 人的論調都非常極端,相差甚遠,所以大概很少人會完全贊同某個角色,而這同時也突顯 了這個問題的困難與複雜。 類似的對答構成了整齣劇的主要成分,演員把問題拋出,觀眾接住,然後在答案還沒有確 定之際,轉眼間又跳到了下一個要批判的主題,這和外表坊對劇場的期待大概有些關係; 劇場的論談功能在現代的台灣社會,已經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論談節目眾多,但是真正 成功做到「論壇」所該做的,批判到「論壇」所該批判的又有多少?外表坊藉由一連串的 定目劇,大概就是想讓更多人加入這個論壇,也許不能真的發聲或互動,但總是體現了劇 場的另一個功能,另一個我認為富有積極意義的功能。 而「我會叫醒你的!」這句話在劇中出現不只一次,不管是出自導演的口供,或者後幾幕 影片中死者生前的吶喊,都相當具有強度和力量,彷彿是某種控訴。這樣的控訴和貫穿全 劇的批判互為表裡,也許,外表坊真正想喚醒的,是觀眾對於劇場的熱情,真正想改變的 ,是大眾對於劇場的誤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幕中,當警官發現到偏題了,就會要求導演再敘述一次案發的經過 ,儘管導演「已經講過八百遍了」。生活中也有很多時候是,我們一再的重複相同的話, 做相同的事,卻不去想這些話這些事情有沒有意義,而是說服自己例行公事就是例行公事 ;但究竟是誰把它變成了例行公事,誰讓這樣的重複變得無意義且荒謬?於是導演偷偷搶 來警官的錄音機,播放剛剛已經錄過的口供,錄音機單調機械式的聲音嘲笑了警官的荒謬 ,但在我哈哈大笑的同時,對比生活中的瑣事,我也成了被嘲笑的對象。燈光漸暗,黑暗 中,導演口述:「我以為我聽到的是踢到椅子還是撞到桌子什麼的,沒想到那是一響槍聲 …… ……砰!」 槍聲後的歡樂音樂接的很戲謔。劇情進展來到第二幕。檯燈小姐與工作燈先生的對話。在 這場戲裡,只有偵訊桌上綠色的檯燈以及總是在場邊默默奉獻的工作燈發言對話。工作燈 先生羨慕檯燈小姐剛畢業就可以站上舞台當演員,而自己奮鬥了這麼多年卻只能在側台和 後台為演員和工作人員照路。檯燈小姐一邊安慰工作燈先生,也一面學會珍惜自己上台演 出的方式。 連劇場的燈也會爭高下,也要比較誰優誰劣?!聽來也許荒謬,但,嘿,這畢竟不是寫實 劇場。你可以把它們看作只是兩盞燈,當然也可以把他們視為象徵。檯燈與工作燈都對劇 場運作非常熟悉,因此他們聊天的話題也就是關於這個領域的,而可想見的,又是一陣批 判。第一個談論的重點即是「演員和工作人員孰輕孰重的爭辯」。其實這種介於兩者的價 值判斷很現實,很常發生在日常生活裡,也許大多數的人不會明說覺得誰重要,但是在劇 團的營運中,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而讓某一方的勢力高高凌駕於另一方之上,必然會產 生問題。另外他們也批判到了「贊助」這方面。「欸,只要你標榜著『多媒體』,阿聽起 來是不是就很高級?得到的贊助就會比較多啊!可是,那些贊助的人從來就沒想過,戲劇 ,本來就是「多媒體」啊!如果沒有燈、沒有音樂、沒有舞台設計,那一齣劇怎麼上演咧 ?」工作燈先生的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也曾經是把多媒體和投影啊等「科技」效 果畫上等號的人,在這方面的批判,有些當代的戲劇被提及,像是「水滸一零八」和「西 遊記」,不過大概基於同是劇場表演,沒有什麼相當犀利的批判就是了。 「原來你只是在演戲?」 「我本來就是在演戲啊!」(設計對白) 第三幕來到了「劇中的現實」面。剛剛飾演警官和導演的人原來「真的是在演戲」,他們 正坐在中後台與前台中間的框架上,一邊抱怨導演排戲了還不來,一邊批評兩廳院最近對 「公投入聯」議題的處理。這時候觀眾才意識到,啊,原來這是個劇中劇。 這邊批判的東西延續著第一幕所探討的:政治與藝術團體的關係。這兩個演員A和演員B在 導演背後嘲笑導演,說他幾個禮拜前罵兩廳院罵的要死,現在還不是得乖乖去兩廳院開會 ?於是演員A和B就開始針對「藝文團體該不該發聲」這個問題又做了一次爭論。演員A說 一個團體,本來就是由許多人構成,你能用什麼方法來以團體的名義選邊站呢?但演員B 說,如果只是這樣,那我們這些人不就真的只是躲在第四面牆後面批判而已嗎?可想而知 ,這樣的爭論依然是不了了之。 第四幕(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繼續延續警官對導演的拷問;只不過這時候觀眾已經知道,這 兩個人是在「演一齣戲」,戲裡面的戲。談到了所謂票房演員的小聰明,以及導演和演員 之間的界線何在。導演之所以會成為嫌疑犯是因為人人都知道他和死者不合,而他也在這 一幕清楚交代了死者(他口中的大頭演員)生前想在劇場搞「革命」的經過。導演認為,一 個成熟的劇場裡面沒有民主,只能有一種聲音,而這個聲音就是導演的聲音。敘述到一半 ,投影幕又再次緩緩降下,這次放映的是死者(大頭演員)在未知會導演的狀況下,領導劇 團人員排練一齣導演從未看過的戲;導演的視角和聲音此時顯得既憤怒又沮喪,滴滴答答 的雨聲聽來嘲弄且戲謔,而劇團人員秘密排戲的興奮和快樂與這些成了強烈又諷刺的對比 。在投影幕繼續播放的過程中,導演(也就是演員A)撐著傘自左方觀眾席後走出,木然地 盯著投影幕,不久前台忽然冒出了個戴著廟會中神童大頭的人(由演員B,也就是警官飾演 ,但是代表的角色是死者),在導演身旁捉弄他,神童的大頭因為和真人的比例不合,再 加上固定的不真誠笑臉,看起來戲謔又逗趣,是個很脫離寫實的表現手法,也使得全場哄 然。 第四面牆 至此,我已經有點分不清楚誰在演誰,誰是誰了,必須要靜下心來想一想才能清楚釐清警 官、導演(嫌犯)、演員A、演員B、死者的角色。我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知障礙,大概是 因為他們打破了第四面牆,跨過了前場和中後台的門檻;當我以為跨越門檻的時候,就是 演員A和演員B的世界,但是其實不然,因為第四面牆也可能是導演和大頭演員的世界。之 前讀到一些介紹打破第四面牆的觀念時,並不覺得這有多難以接受,也覺得這是很好的發 展,自己應該很能適應,但是看戲的那天晚上是真的受到衝擊了,原來我這麼習慣於第四 面牆的存在,這麼仰賴它來分辨真假虛實。 其實從第一幕開始,「第四面牆」的存在就一直被暗示和提醒。比方警官對著觀眾席,透 過無線對講機和窗外的上層溝通,又比方導演對著觀眾席,對著無形的玻璃對外面的長官 口出穢言或比畫手腳。而在讓觀眾意識到劇場空間的同時,也對這樣的概念做些嘲弄開點 小玩笑,藉此和觀眾做些互動。「人都有偷窺的慾望啊,是不是,你看看外面那些長官, 難道不就是這樣嗎?」當導演說出這些話,指向觀眾席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買票看戲 這樣的動作竟也受到了嘲弄?不過這是蠻有趣的說法就是了,有些時候人們看戲的確是期 待要看到自己所預期的東西,只是常常不自覺罷了。 其實看完整部戲以後,我發現這齣戲裡有兩道第四面牆。一道比較容易觀察,就是前面提 到的,前台與中後台之間的門檻,而容易觀察大概是因為劇場舞台設計的關係。在知道劇 中劇之後,我很自然地把門檻後的空間視為演員A和演員B搬演戲碼的舞台,門檻前的空間 則是較為自由的空間。但是看到最後戲劇結束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仍然在自己和演 員之間隔了一面牆,我仍然是在第四面牆的前面看戲,直到徐華謙和蕭正偉走出劇場的時 候,我才意識到他們這時候才真正地「穿過」了第四面牆,只是我不能確定他們有沒有「 打破」。(或許第四面牆的打破需要演員和觀眾的共同配合?) 明滅之間 檯燈小姐和工作燈先生又出現了,這次他們談論的是演員的本事;演員嘛,到底是又帥又 有想法,還是只會耍帥?在這段對話中只是各說各話,兩「燈」的想法其實沒有什麼交集 。不過要特別說一下,用燈來對話這樣的想法其實還蠻酷的,也很具實驗性,而且燈控其 實還蠻厲害的,成功地用燈的明滅營造出對話的感覺,也配合說話者的速度,很有趣。 這場戲的燈變化其實不多,還蠻簡單的,不是全亮,就是全暗,偶爾搭配一些色燈的運用 ,某些地方氣氛營造的還蠻成功的,比方下一幕的紅燈。 真的看清楚了嗎?──移情與疏離 偵訊繼續進行。第六幕的一開始,場上紅燈籠罩著攤在電椅上的嫌犯導演,當他意識到自 己被綁在電椅上的時候,開始搬出人權啊之類的論述要警官不可以判他死刑。而警官也的 確沒有要判他死刑的意思,他交完文件後就將導演放了。「結案了。」警官說。原來警官 一直是導演的忠實戲迷,在整個偵訊過程中,也一直試圖要替導演脫罪;於是他找了一個 代罪羔羊,這樣可以讓導演重獲自由,繼續做他喜歡的戲劇,警官認為對社會大眾有幫助 的戲劇。這個劇中劇的高潮的確出人意表,讓劇外劇的觀眾驚訝不已。 眼見不一定為憑,我們以為我們高坐在小劇場的觀眾席上,可以更清楚地看清一切,但其 實台上的人若要欺瞞,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這時候的我們,清楚知道演員A和演員B只是 在演劇中劇,可是當真相大白的時候卻依然嚇了一跳,我覺得這點很有趣;因為即使隔了 那麼多層,立了兩道牆,戲劇還是達到了移情的作用。觀眾完全融入在劇情裡,對警官為 了掩護導演殺人而去殺了另一個無辜的人感到訝異,對此時急於認罪的導演產生一種複雜 的同情心,對紅燈下的電椅畏怕。 就在觀眾情緒正投入,完全移情到整個情節的時候,演員A和演員B出來謝幕了,誇張的謝 幕動作和事先錄好的罐頭音效又把觀眾抽到現實,喔,我們只是在看一齣劇中劇,於是身 為觀眾的自我意識就又被重建了。 整齣劇充滿了這些讓觀眾疏離(detached)的成分,上面提到的謝幕是一例,前文提到,警 官和導演對著上層長官的方向(也就是觀眾席的方向)喊話也是一例,跨出前台和中後台的 門檻也是,我甚至認為電燈對談也是,因為那太不寫實了。另外最特別的就是穿插在各幕 間兩次的「不完全劇場入門講座」。這個部份是由飾演警官的蕭正偉擔任講座主持人,他 會以詼諧搞笑的方式轉身出現在舞台的右前方,替觀眾解釋一些劇場的專有名詞。這樣的 作法的確不停打斷觀眾的移情作用,讓觀眾意識到「看戲」這件事,同時也讓看戲的人能 夠學些劇場的小知識,其實還蠻好玩的。 是誰在謝幕? 謝過幕了,但還有最後一幕,這是屬於演員A和B的謝幕(還是屬於徐華謙和蕭正偉的謝幕 ?)。在這一幕,我們看到徐華謙(飾演演員A)和蕭正偉(飾演演員B)穿回他們日常生活中 的衣服,準備回家,也看到三兩個工作人員在後場拆佈景。演員A和演員B所屬劇團的導演 (也許也會是真正的導演李建常)來電,告知他們票房不好,丟下之後場次都不演了這些話 ;只是一通電話就道盡了劇場工作的不穩定性,以及其生存的困難度。兩個演員開始打算 今後的路該怎麼走,理想與現實的拉扯再次體現於小劇場演員的身上。 他們繼續批判繼續自嘲,只是這次充滿了無奈。他們繼續不滿,他們不懂為什麼觀眾只買 國外劇團的票,為什麼不看看小劇場。演員B抱怨時勢,回想起以前存錢買小劇場表演票 的日子,感傷又沮喪;演員A則豁達許多:「做這行本來就是這樣啊,喜歡,就留下來, 不喜歡就走人。不要只會怨天尤人啊。而且怎麼會沒人看?那你把今天來看的人都當什麼 ?」徐華謙指著觀眾席說出這番話。除了再次提到觀眾,我們也可以由此看到編劇和導演 欲傳達的一點積極態度:也許有些無奈,但只要喜歡,只要有人看,不會離開。 演員A和演員B拎著行李箱離開,這次是真的走出真正的第四面牆了,他們究竟是演員AB還 是徐華謙蕭正偉,究竟是在演戲還是演自己(當然我知道他們仍是在演戲,這段還是有re 過的,只是不忍戳破),已經變得不重要了,因為不管是哪一個人,面對的都是相同的困 境。這次是真正的謝幕,只是沒有掌聲和尖叫。不過,我很期待下一次幕拉起來的那一刻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21.37

11/11 01:28, , 1F
E板友的記憶力非常好啊 相當佩服:)
11/11 01:28, 1F

11/11 12:45, , 2F
D
11/11 12:45, 2F

11/11 13:21, , 3F
推:)
11/11 13:21, 3F

11/12 08:42, , 4F
「我會叫醒你的」是Q1的重要台詞
11/12 08:42, 4F

11/12 08:43, , 5F
另外給你鼓勵,記憶力真好 @_@
11/12 08:43, 5F

11/16 23:52, , 6F
大推!一直到今天看完才敢點進來看...
11/16 23:52, 6F
文章代碼(AID): #17DPBrNH (Drama)
文章代碼(AID): #17DPBrNH (Drama)